王順民

中國文化大學社會福利系教授

中華民國晴天社會福利協會理事長

  報載根據統計指出:全台一年休耕地高達20萬公頃,而政府一年亦花新台幣100億元以補助休耕,其中一年兩期連續休耕面積多達5萬公頃,不過,農委會在近 期完成這5萬公頃農田的地主身份清查,卻也發現將近六成不是農民,也就是說,非農民也領到補助,而真正的農民沒受惠,這已然是不符合公平正義,對此,農委 會計畫將自明年(2013年)起,僅允許農地休耕一期,另一期需由農委會和地方政府輔導轉作其他作物,否則不會提供休耕補助。

表:小地主大佃農的經營面積

2010年 2011年 2012年
5,649公頃 8,443公頃 9,533公頃

資料來源:聯合晚報。(檢索日期,2012.09.29)

  首先,對於發現將近六成不是真正從事農耕但也領有休耕補助一事,是有加以廓清的必要,這是因為:只要是資格確認而來的身分取得理應就沒有所謂的真農、假農 之分,而是同樣擁有農民身分之實際耕作與否的做法區隔,就此而言,回應於真農、假農的道德性指稱,這不僅無助益於問題的解套,反而徒增更多族群之間無謂的 社會性對立,亦即,在這裡的思辨真義還是要回到當初推動農田修耕補貼的政策定調為何?即其相與關連的配套措施又是否有縝密規劃?否則,對於經驗現像的任何 譴責,當只會因為轉移焦點而模糊了解決問題的可能契機;連帶地,從真農與假農而來的失焦所在,更是未能針對老農與少農知於不同年齡狀況、問題需求、資源盤 點,以規劃分層、分級、分階和分段的應變對策。

  事實上,每年新台幣100億元的農田補助休耕經費,實乃是公務預算而來的經常性支出,也就是說,該項經費支出的性質理應是歸類為福利津貼的概念範疇,亦 即,建基在身分評估的前提底下,以進行所謂『好康獲得免費福利』的社會性補償;連帶地,在權利與義務兩造之間的拉扯角力之下,忽略了休耕補助之於現金給付 所可能產生的道德危險(moral hazard)和福利依賴(welfare dependence),以致於出現近六成不是實際耕作的農民也領到休耕補助一事,將是一項預料之中的發展性後果(intended consequence),甚至於惡化的情形,也會加速擴大。准此,通盤檢視現行農地的休耕政策、補助原則、配套措施,當屬迫切且必要,連帶地,從休耕補 助而來的現金給付(in-cash),又要如何有其嫁接在諸如鼓勵轉作其他替代作物的方案項目(in-kind)以及將土地出租給新農的服務連結(in- service)等等的綜融性考量。

  總之,關於活絡農村經濟一事上,農業結構與農田使用的調整事宜,誠屬必要,只是,回應於農地休耕補助的關懷旨趣,那麼,諸如真農、假農;老農、少農;舊 農、新農;農地肥沃、土地貧瘠;轉種作物、出租農地;一次休耕、連續休耕;實際耕作、炒作投資等,就不只是一線之隔,而是如何針對所隱含的諸多變異情形, 以思謀整全多層的解決對策,就此而言,戰略性的思辨是要優先於戰術性的措施,否則,徒以為了解決各種農業問題而逕自提供的各種補助方案,將只會造成更多民 眾貪得無饜和拖垮政府財政的弔詭現象,甚至於無法自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