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順民
中國文化大學社會福利學系教授
中華民國晴天社會福利協會創會理事長
桃園市愛力社會福利協會創會理事長
電子發票愛心碼9595995、9595520

前情提要:
今年第26號颱風「鳳凰」接近台灣,氣象署在10日下午5時40分發布海警,最快11日上半天發布陸警。氣象署指出,10日晚間至11日受共伴效應影響,東半部、大台北山區須嚴防豪雨以上降雨,林保署也在昨天上午7時對花蓮縣馬太鞍溪堰塞湖發布紅色警戒,4,910位保全戶納入警戒範圍,完成疏散。總統表示,全台都要做好防颱準備,並提到「特別是花蓮,應該撤離的就要全部撤離」。

………………………………………………………………………………
很久很久以前,在一個被稱為「雲雨之國」的地方,天空是這片土地的主宰,藍天白雲為人們帶來晴朗的日子,驟雨則提醒人們自然的力量,然而,每當颱風季節來臨之際,天空便會捲起一場場風暴,並以無情的力量考驗著這片土地上的居民,做出如何保護家園、如何應對災害,以及如何在風雨過後重建生活的艱難選擇。

在雲雨之國的中央,有一座名為「颱風之眼」的神秘山峰,據說,颱風之眼是天空的使者,掌管著風雨的平衡,每當颱風來臨,颱風之眼便會召集四方雲靈,商議如何將災害降到最低,只是,隨著時間推移,雲雨之國的居民愈發依賴科技與建築,逐漸忽視自然的警告及其可能的反撲,進而忘記了與天空和諧共處的重要性。

第一幕:山上來的海嘯與溢流的警示
有一年,颱風「怒濤」席捲了雲雨之國,這場颱風帶來了連續多日的超大豪雨,山洪暴發,河川溢流,甚至於在山谷間形成了天然土壩的堰塞湖,居民們初時並未在意,認為這只是短暫的自然現象,然而,當堰塞湖潰壩後,一場有如海嘯般的山洪,瞬間吞噬了整個村莊,許多人失去了家園,頓時成為「環境難民」。

颱風之眼目睹了這一切,深感憂心,祂對雲靈們說:“人類忘記了與自然共生的重要,他們只顧建高樓大廈,卻忽略了山川河流的脆弱,他們需要反思天人之際的共生共存之道,而非僅僅只是依賴科技。”

第二幕:極端氣候的挑戰
隨著歲月流轉,雲雨之國的氣候,變得愈發極端和不可臆測,夏季酷熱難耐,冬季寒冷刺骨,颱風則是更加猛烈且難以掌握,居民們開始抱怨:“天空為何如此無情?為何我們要承受這些無情的災害?”

天空聽到這些抱怨後嘆息道出:“並非我無情,而是你們對自然的破壞,使我無法平衡,致災性超大豪雨並非我的本意,而是你們過度砍伐森林、污染河川所致啊!”

此時,一位名叫「天星」的智者站了出來,他是一名專精於災變社會學與環境社會學的學者,他對居民們說:“我們不能再以短視近利的方式對待自然,我們除了需要精準防災、科技救災和整合賑災外,更需要推動災變認知基模的解構和新構。”

第三幕:整合服務與社會支持
某日,一場突如其來的大雨再次威脅著雲雨之國,一些居民因為未及時撤離而被困在低窪地區,生命岌岌可危,天星智者提議:“我們應該設立垂直避難所,並制定強制性緊急疏散計畫,同時,我們需要訓練包括災變社工在內的運作團隊,以提供心理支持、生活濟助、災後重建。”

然而,有些居民卻不以為然:“我們已經有高科技建築和強大的防洪設施,幹嘛還要那麼麻煩進行遷移?”

天星智者搖搖頭:“科技固然重要,但它無法取代人際關懷與社會支持,災害不僅摧毀房屋,也擊垮人心,我們需要的是一個能夠讓每個人都感到安全和被支持的社會性建置。”

第四幕:永久遷村與環境難民
颱風「怒濤」過後,一些村莊已無法重建,天星智者建議:“我們應該考慮永久遷村,將居民安置到更安全的地區。”,然而,一些村民卻不願離開祖祖輩輩生活的土地。

“這是我們的家,我們怎能拋棄它?”,一位老村民哀傷地說。

天星智者回答:“家不僅僅是土地,而是一種人與人的依附連結,我們可以在新的地方重建家園,而不是留在危險中,以等待下一次災害。”

第五幕:天空的終極告誡
經過多年的災害與重建,雲雨之國終於開始改變,他們學會了如何與自然共存,也開始關注極端氣候對弱勢群體的影響,特別是加強氣候變遷教育、提升防災科技研發能力,以及建立更完善的環境政策,然而,天空絲毫並未鬆懈,祂在每次颱風來臨前都會低聲提醒:“不要忘記過往的教訓,也不要忽視氣候變遷對於未來的嚴峻挑戰。”

天星智者則是總結道出:“我們需要的不僅僅是技術與政策,更要有一種新的風險控管意識和天人合一共識,除了讓每個人都能在災前獲得準確資訊,在災中得到及時救助,在災後享有公平重建外,更是需要破除人定勝天的主宰心態。”

第六幕:希望之光
多年後,一場罕見的大颱風再次襲擊雲雨之國,然而,這一次,因為居民們已經做好準備,利用先進的預警系統進行預防性撤離,在避難所中得到充分照顧,他們在災後迅速展開家園重建計畫,並以更永續的方式規劃村莊。

天空看著這一切,露出了欣慰的笑容,祂知道,人類終於學會了尊重自然,也學會了如何彼此扶持。

後記:
「自然」是我們最初的家園,也是最嚴厲的老師,唯有謙遜地面對自然,我們才能找到真正的安全與和諧。請記住:在面對極端氣候與複合性災害時,我們需要的不僅是科技與政策,更需要一顆關愛彼此、尊重環境和敬畏自然的初心。

天空依然廣闊,而答案就在其中。

(本文的撰寫構思取材中時電子報,2025.11.11:「鳳凰共伴效應 北部、東半部憂豪大雨」)
(本文並同步刊登在晴天社會福利協會官網)
(本文的著作財產權經王順民授權歡迎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