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順民
中國文化大學社會福利學系教授
中華民國晴天社會福利協會創會理事長
桃園市愛力社會福利協會創會理事長
電子發票愛心碼9595995、9595520

對於即將邁入超高齡社會的臺灣地區來說,長照需求持續攀升,長照政策的革新,成為一項迫切的公共治理課題,然而,近期《80歲以上免評巴氏量表》新制上路後,相關議題引發社會廣泛討論,這其中包括免評效應、供需媒合、服務輸送及照顧失靈等問題,從而突顯現行長照體系的結構性矛盾與公平正義的挑戰。

臺灣目前正在踩踏超高齡社會門檻,相形之下,65歲以上的失能比率,也上升約為16.5%,這意味著每十位長者中,就有近兩位面臨失能的挑戰,隨著《80歲以上免評巴氏量表》新制已於2025年8月1日上路,原本預估符合申請資格的長者約53萬人,這其中10萬人可能會聘請看護移工,然而,實際上截至10月底,僅有約8,000名長者申請,遠低於預期,這顯示該項免評效應的衝擊影響,還是有待持續觀望。

對此,勞團與家庭照顧者的反應各異,勞團一方強調看護移工的工作選擇,主要是取決於整體勞動條件,而非僅僅是照顧重症病人的辛苦程度,相對而言,家照團體則是認為,申請看護移工的案件確實有所增加,但是否有移工轉向選擇較輕鬆的雇主,這部分仍需持續觀察,無疑地,這一系列的變化引發了全社會的熱議,對於長照政策的未來,也提出質疑的詰論。

至於,免評效應的出現,主要是與「巴氏量表」的評估方式密切相關,這是因為:

一、巴氏量表作為一種評估工具,主要針對日常生活的活動能力進行評估,然而,其操作性及便捷性,受到廣泛質疑,許多家庭在面對失能長者時,往往難以通過資格認定來獲得必要的照護資源,造成照顧需求與供給之間的斷層;

二、社會結構的變遷也影響了長照服務的供需媒合,特別是隨著家庭結構的變化,許多家庭無法提供足夠的照顧支持,快速增加對於照顧服務的外部化需求,只是,現有的長照體系未能有效整合資源,導致照顧服務的供給不足,進而加劇照顧失靈的現象;

三、《80歲以上免評巴氏量表》的推行,其意圖旨在於簡化程序,減少家庭的照顧負擔,但是,引進看護移工對於長照家庭的負擔能力,以及移工的工作選擇權益,還是欠缺深度分析,畢竟,每月近新台幣3萬元的聘僱費用,對許多家庭而言,是一大沉重壓力,而完全健康、只需陪伴的長者,申請比例偏低的客觀事實,更足以顯示該項政策未能有效觸及到真正需要長照服務的特定族群、特殊需求和特別服務項目。

四、看護移工在臺灣長照體系中,已然扮演著舉足輕重的重要角色,但其工作環境及權益保障問題,始終未獲致全社會的充分重視,看護移工不僅需要面對繁重的工作量,還要適應受雇家庭及其文化磨合的溝通困難,這也讓失智者或重度失能的長照家庭,申請看護移工的愈發困難,等待的時間往往延長至三個月左右,乃甚至成為被選擇的一方,此一現象反映臺灣長照資源分配的不均與供需媒合機制的失靈,也就是說,像是失智、失能患者等弱勢群體的照顧需求,未能被優先满足,看護移工也因工作條件不佳而面臨到選擇困境,該項供需兩造方的矛盾,致使長照服務的質量下降,進而對於長照家庭和照顧社會,造成多重压力。

職是之故,長照政策規劃的結構性限制,以及公平正義問題,宜有通盤檢視之必要,這其中具體而微的策進作為,包括:

(一)整合評估機制:盡速整合「巴氏量表」與「照顧管理評估量表」(CMS),建立單軌的評估平台,建立單軌評估平台,簡化申請流程,以提高資源分配效率。

(二)保障看護移工權益:將看護移工納入長照市場的運作體系,統一分派並改善其工作條件,以提升服務品質,這方面的長照知能素養化,應有必要擴及成為一項的公民教育。

(三)擴大公共資源投入:加強政府對於長照資源的投入,減少家庭自費聘僱看護移工的壓力,這部分的長照支付保險化,實有回歸於供需權責呼應之必要性。

(四)優先支持弱勢群體:制定政策時應優先考量重度障礙者及經濟貧困者的需求,避免弱勢群體被邊緣化。

(五)推動社會教育:強化全社會對於長照議題的認知教育,以促進家庭與社會大眾共同承擔照顧責任。

總之,儘管長照政策的推動旨在改善長者的生活品質,但在實施過程中,卻暴露出許多問題,像是:免評效應的存在,反映制度設計上的不足,而供需媒合的失靈,則是揭示社會結構中的不平等現象,就此而言,面對超高齡照顧社會的嚴峻挑戰,全社會應重新審視現行長照體系的運作模式,以確保每位長者都能獲得所需的適性照顧服務,如此一來,巴氏量表的開放與存廢,理當不該成為議論的主角,而是要去思索如何有效建構起完善周延的長照體系,尤其是這當中所夾雜外人、外籍和額外支付等攸關到意願態度、負擔能力以及結構性環境的錯綜複雜因子。

(本文的撰寫構思取材聯合新聞網,2025.11.11:「80歲以上免評巴氏量表,申請不如預期」)
(本文並同步刊登在晴天社會福利協會官網)
(本文的著作財產權經王順民授權歡迎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