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順民
中國文化大學社會福利學系教授
中華民國晴天社會福利協會創會理事長
桃園市愛力社會福利協會創會理事長
電子發票愛心碼9595995、9595520
在花蓮縣馬太鞍溪堰塞湖溢流潰壩的那一天,災難如同洪水般無情地侵襲光復全鄉,在地居民的生活完全被打亂,家園更是在瞬間化為廢墟,而在這片混亂中,那些於第一時間投入救災的鏟子超人英雄,成為了希望的象徵,他們揮舞著鏟子,搬運著砂石泥土,穿梭在災區中,用汗水和毅力守護著受災地區的生命韌性。然而,鏟子超人的心靈深處,是否有人能夠看見那份沉重?
災後的如常日子裡,陽光依然照耀著花蓮的鄉土,但是,鏟子超人的內心,似乎被一層陰影所籠罩,他們的眼神透露疲憊,尤其是身體的每一寸肌肉,更是訴說著不堪的情緒負荷,像是失眠、情緒低落、易受驚嚇等災變後症候群,甚或是在他們的夢境中反覆重現著災難瓦礫堆的慘絕場景,那些哭喊、那些瓦礫堆,彷彿是永遠無法或難以退去。
誠然,鏟子超人的身心疲憊,不僅是災後重建的副產品,更是一個全社會應該正視的公共課題,這是因為,災變社會學提點了我們,災後的心理健康支持,乃是重建全社會韌性的重要一環,如此一來,這些的救災英雄不僅需要外界的讚美,更需要實質的支持與陪伴,對此,衛福部推出《馬太鞍溪堰塞湖救災人員心理健康支持方案》,提供每人一年內三次心理諮商服務,正是對於這些英雄們的一份溫柔呵護,只不過,僅僅三次心理諮商真的充足夠用嗎?連帶地,批判社會學也提醒我們,心理健康支持不僅僅是微視層面的個體範疇問題,更牽涉到整個社會系統的運作,也就是說,鏟子超人所經歷的不單單只是個人的創傷,更是一種集體記憶的共通傷痛,就此而言,他們需要的也不僅是短暫的心理諮商,更是需要一個長期的全支持系統,特別是一個能夠傾聽他們故事、理解他們痛苦的社會氛圍?
至於,在認知社會學的視角下,我們可以看到,鏟子超人的心理創傷,係源於對災難的不斷回憶與交織歸因,他們可能自責,認為自己救援不夠迅速?他們可能憤怒,對於自然災害的不公?以及他們可能恐懼,擔心未來是否還會再度遭遇同樣的悲劇?冀此,要幫助他們走出陰霾,需要教導他們如何重新建構這些記憶,如何從悲痛中找到轉化力量,讓鏟子超人能夠互相傾訴彼此的救災經歷,或是讓大眾了解災變後症候群的重要性,以減少對救援人員的不理解與誤解等。
此外,也可以考慮行動計畫的具體性,比如,設立每年固定舉辦活動的「心靈重建日」,邀請救援人員及志工參與心理健康講座與團體活動;推動專業心理師進駐災區長期陪伴;乃甚至可以透過藝術治療、音樂療癒等方式,幫助鏟子超人找到情感抒發的出口,畢竟,鏟子超人是我們社會的英雄,他們用雙手托起了希望,用心靈承載了痛苦,他們不僅需要我們的掌聲,更需要我們伸出的雙手,去撫慰那份深藏於心底的傷痕,職是之故,災後重建不僅是災民的物質濟助,更是救災人員的心靈療癒,只有當鏟子超人真正感受到全社會的關愛,他們才能再次振作,以更堅定的步伐迎接未來。
總之,在這片土地上,每一次災難都是一場考驗,而每一次考驗過後,我們都應該學會如何更好地守護彼此,在鏟子超人的故事中,我們看到了勇氣,也看到了脆弱,而正是這份的脆弱,著實提醒著我們,人性需要被尊重,心靈需要被呵護。讓我們一起接住鏟子超人吧!用行動告訴他們,他們並不孤單;用愛與支持告訴他們,他們永遠是全社會最為珍貴的一部分。
請記住:鏟子超人的故事告訴我們,即使在最黑暗的時刻,人性依然閃耀著光芒,然而,我們不能只是停留在讚美勇氣,更應該學會如何呵護脆弱,鏟子超人用雙手托起了希望,也承載了巨大的痛苦,他們需要的不只是掌聲,而是我們伸出的雙手,一同撫平那些深藏於心底的災變傷痕。
(本文的撰寫構思取材聯合新聞網,2025.11.01:「接住鏟子超人!衛福部推方案,1年內每人可3次心理諮商」)
(本文並同步刊登在晴天社會福利協會官網)
(本文的著作財產權經王順民授權歡迎轉載)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