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順民
中國文化大學社會福利學系教授
中華民國晴天社會福利協會創會理事長
桃園市愛力社會福利協會創會理事長
電子發票愛心碼9595995、9595520
楔子:
“政大開出職缺,徵求中文系博士班學生擔任兼任講師,要求講授需全英文授課國文入門班的通識課程,主因乃是近年外籍學位生增加,特別開設英語授課的國文通識課,課程從跨文化的視角出發,引領學生認識近代中華文化、思想,並研讀中國近代思想名著,無疑地,放大來看,從用中文學英文、講英文學中文到雙語政策的亂象,除了造就學習低落外,如何找回學習的主體性意義,這會是百年大業如教育投資的根本提問,更遑論英語教學基礎國文,實有其聽、說、讀、寫而來應該要有的跨文化激盪。”
在一片遼闊的森林中,鳥兒們的歌聲總是那麼清脆動人,青蛙們的低吟有如大地的脈搏,這片森林因其多樣的語言與文化而充滿生機,然而,隨著外來物種的遷入,這片森林開始面臨一場前所未有的挑戰。
當森林議會宣布所有鳥類學校的課程必須改用青蛙語授課時,整個森林彷彿被投下一顆震撼彈,支持者認為,這是一個促進交流與融合的大好機會,至於,反對者則是擔心,鳥兒們若失去以自身語言學習飛行與歌唱的機會,那麼,屬於牠們的文化核心是否會逐漸消散?而這樣的改變,究竟是進步還是妥協?
兩棲鳥的出現為這場辯論帶來了新的視角,牠既能唱出鳥兒的動人旋律,也能模仿青蛙的低沉嗓音,當牠站在議會中央,用平靜卻堅定的語氣說:「語言是我們溝通的橋樑,但文化是我們存在的根基。」,這句話像是一道清泉,流進了每個聽眾的心田。
兩棲鳥深知,鳥兒們從羽翼未豐時,便以自己的語言學習飛行,那是一種傳承,更是一種身份認同的確認,而青蛙語的重要性則是在於,它為鳥兒們打開了與更多物種交流的大門,牠說:「我們不應只看到眼前的便利,而忽略了長遠的影響;也不該因害怕改變而拒絕成長。」
聽完兩棲鳥的發言,一隻年老的鴿子緩緩站起來,牠的聲音帶著歲月的滄桑:「或許,我們可以找到一個平衡點,讓鳥兒們在保留自己文化核心課程的同時,也學習青蛙語,這樣既能守住根基,也能擁抱未來。」
這個建議引發了熱烈討論,最終,森林議會決定採取雙軌制:核心課程仍以鳥語授課,而跨文化交流課則使用青蛙語。這樣的安排既尊重了鳥兒們的文化,也為牠們提供了更多元的學習機會。
當議會宣布這項決定時,兩棲鳥露出了欣慰的笑容,牠對大家說:「追求多元化並不意味著要拋棄自我,而堅守傳統也不該成為拒絕改變的藉口,我們需要的是在多元與本土之間找到平衡,唯有這樣,我們才能真正走得更遠。」
這則寓言不僅是森林中的故事,更是我們現實中的縮影,在全球化浪潮席捲下,大學國文課「全英文授課」的爭議,就如同森林中的辯論般,母語為中文的學生,是否應該在自己的文化根基上學習?英語授課又是否真能帶來更好的國際化效果?這些問題無不反映我們在多元化與本土化之間掙扎求存的現狀。
誠然,教育政策應該考量到學生不同的背景與需求,而非一刀切地推行單一模式,就像那隻兩棲鳥所說,「平衡」才是關鍵,我們需要尊重差異和包容多元,在追求國際化的同時,更要記得守住自己的文化根基,唯有如此,我們才能在這片多樣化的森林中,共同譜寫出屬於我們及其跨世代的和諧之歌。
(本文的撰寫構思取材聯合新聞網,2025.11.03:「大學國文課用,『全英文授課』惹議」)
(本文並同步刊登在晴天社會福利協會官網)
(本文的著作財產權經王順民授權歡迎轉載)

雙語森林與文化盲區的隱喻
在〈兩棲鳥的人文抉擇〉中,王順民教授以寓言的筆法揭示教育全球化下的文化困境。那隻既懂「鳥語」又通「青蛙語」的兩棲鳥,看似是語言融合的象徵,實則暗喻現代教育在「本土」與「多元」之間的搖擺與焦慮。
當雙語政策成為政治口號,語言教育逐漸失去文化的脈絡。講英文學中文,或用中文學英文,看似跨域,實則切割學習的主體性。學習在詞彙中遊走,卻在意義上漂流。語言變成表演,文化卻成為背景。正如那隻兩棲鳥的掙扎:若飛翔的語言失去了根的指引,再清晰的聲音,也會變成迴盪於森林的回音。
現實更為諷刺。當高喊「國際化」同時,外籍學位生畢業後卻因結構性低薪與文化隔閡選擇離台,未能成為少子化社會的勞動支撐。教育制度一再強調「連結世界」,卻忽略應先讓世界留下來。這場「雙語森林」的實驗,最終可能只是自我說服的有趣表演。
若從社會工作環境互動觀點來看,教育改革不能只是改變語言形式,而應改變文化理解的方式。語言是行為的容器,文化是行為的意義。失去了文化的語言,如同一隻眼瞎的鳥在夜裡帶領群青蛙尋找並不存在的「文化平衡」,方向是否正確?光明卻成未知。
符號論(semiotics)提醒我們:語言不只是符號的排列,更是文化意義的生成。雙語教育,不在於語音的對譯,而在於文化符號之間的對話。當「English」與「中文」不再是競逐,而是共構,當每一個語言的符號都能被理解為文化的記憶與情感的載體,教育才能產生靈魂。
綜合上述,須要學習的不只是語言,而是如何在符號之間重新看見自己。唯有如此,森林才能聽懂風的方向,而不再迷失於語言的回音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