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低工資審議會近日決議,明年最低工資29,500元,時薪調升至196元,由於長年來最低工資月薪累計調幅低於時薪,近十年兩者調幅差距逾15個百分點。外界認為,正職薪資輸打工,可能加劇正職缺工。

依2026年最低工資計算,若從事時薪,一個月以一天八小時、工作22天計算,時薪可領34,496元,月薪僅29,500元,中間差距達4,996元。近十年來,最低工資月薪調幅達47.4%,時薪調幅63.3%,兩者差距達15.9個百分點。

全產總理事長戴國榮直言,未來還是希望月薪調幅可跟時薪拉近,比較有一致性。歷年往往兩者調幅脫鉤,其中2016年甚至只調時薪、不調月薪,才會造成現在兩者總調幅不一。整體而言,這個現象確實可能造成缺工加劇。

戴國榮提醒,以最低工資來看,相同工時,時薪看似比月薪多了5,000元,事實上,時薪不像月薪能享有公司福利如年終獎金、額外休假及升遷機會,以及進修、培訓等資源。不過,也還是有勞健保、勞退提繳、特休依年資增加等勞基法保障。

資方代表則有不同看法。工商協進會業務顧問余玉枝認為,月薪、時薪總調幅不一致,跟缺工沒有太大關係,因為大多數業者不會只開最低工資聘僱本國籍員工。她直言,許多產業缺工十幾年了,預估未來20年會繼續缺工,主要的原因是少子化。

台大國發所副教授辛炳隆也表示,民眾找工作時其實沒有受到「時薪換算比月薪多5,000元」影響,統計數據看不出有這樣現象。從事時薪制勞工,也許就是只能從事部分工時工作,無法全職工作,例如需要長期照顧家人、中高齡者受體能限制等。年輕人選擇部分工時原因也很多,例如喜歡工作比較有彈性、從事斜槓等。(時事新聞來源:經濟日報,2025.1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