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家庭的財務結構正悄然轉變。主計總處最新公布《113年家庭收支調查報告》顯示,2024年全國每戶可支配所得平均數達116.5萬元,年增2.5%;但消費支出平均數達88.8萬元,年增3.2%,增幅高於收入,儲蓄平均數僅小增0.4%至27.6萬元。顯示家庭「賺得不如花得快」,消費需求明顯強於儲蓄與收入成長。

家庭支出結構方面,「住宅服務、水電瓦斯及燃料」仍是最大項,占整體支出24%,其次為「食品飲料」19.8%。值得注意的是,「醫療保健」占比達14.8%,續創歷年最高紀錄,與111年持平,反映高齡化與長照需求推升家庭醫療負擔。

醫療保健類支出涵蓋藥品與保健品、門診及住院服務等,顯示家庭支出重心正從物質消費轉向健康與照護支出。政大勞工所名譽教授成之約表示,醫療保健費用攀高與人口老化密切相關,同時反映現代人對健康維持與延年益壽的重視。保健食品市場近年快速成長,從電視廣告的大量投入,即可見需求龐大。

成之約進一步分析,不僅銀髮族願意為健康投資,Z世代等年輕族群也愈來愈重視身體保養與運動習慣,健康消費出現「世代下移」趨勢。進健身房、參加運動課程的年齡層持續年輕化,反映全民對養生與健康投資意識提升。

在所得分配方面,113年全體家庭所得差距為6.14倍,較前一年略增0.02倍,吉尼係數上升至0.341,貧富差距微幅擴大。但若扣除政府移轉收支,所得差距更將放大至7.38倍。顯示各項社福補助與租稅優惠,確實發揮緩衝效果,縮小分配差距1.24倍,只是再分配效果有限。

此外,報告也指出,高所得家庭的「知識落差」正在形成,尤其是「家用電腦」與「期刊雜誌」等項目上差距明顯。全體家用電腦普及率為67%,但高所得家庭達92.5%,低所得家庭僅27.8%;全體期刊雜誌普及率為2.1%,但高所得家庭達5.2%,低所得家庭僅0.26%。社經環境與生活型態的變化,正讓家庭支出與知識投資同步分化。(時事新聞來源:聯合新聞網,2025.1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