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順民
中國文化大學社會福利學系教授
中華民國晴天社會福利協會創會理事長
桃園市愛力社會福利協會創會理事長
電子發票愛心碼9595995、9595520
隨著臺北市率全臺之先進入超高齡社會區塊,致使北市的長期照顧需求日益增加,根據最新的數據顯示,臺北市65歲以上的長者人口數,已達北市總人口的23.79%,長照需求人數超過11萬,但是,實際使用長照資源卻是僅有9萬人,對此,臺北市長提出包括增加床位、補助私人機構以及推動遠距通報救援設備等所謂的「長照三箭」政策,然而,其實際的執行效果未如預期,民眾仍感到有床位不足和照顧服務可及、可近性不適足等運作問題。
誠然,造成北市長照服務運作失靈的主要原因,實有其大同小異的相關歸因,這其中包括:
(一)照顧人力不足:儘管床位有所增加,但缺乏足夠的照顧人員,實為尾大不掉的主要瓶頸,即使是引入外籍照顧人員,但仍需克服生活適應和文化認知等人力資本運用障礙,換言之,長期照顧的真義,斷然不僅止於生理範疇的照護或照料,而是直指全人關懷的身心照顧,如此一來,將家外或外籍等長照人力,視為一項替代性的主要和主流長照人力,已然漠視在其老後人生的照顧過程當中,欠缺親情依附的家庭連結,就此而言,這種外部人力與家庭內部動力的雙重失衡,反映出來臺灣長期以來對於「全人照顧」理念的欠缺理解,這更是當前臺灣地區長照困境的重要歸因之一,更遑論於包括預備照顧者、新手照顧者、夜間照顧者、全職照顧者、主要照顧者、未成年照顧者、新住民照顧者、移民照顧者、男性照顧者、獨自照顧者等『長期照顧素養化』的基本提問;
(二)營運成本高漲:北市的地價和人力成本高,導致私人機構難以維持經營,進而影響到申請長照補助的意願,如此一來,包括自辦、公辦、公私協力等機制設計,實有通盤檢討之必要,特別是機構養護照顧所需要被奠基的範疇經濟和市場規模,更有回歸於『長期照顧保險化』的命題思索,換言之,亟待被廓清的是臺灣長照政策在「社會化」與「市場化」之間缺乏清晰定位;
(三)服務串聯不足:居家服務、社區日照、住宿式機構養護等長照業態,彼此之間缺乏有效的串聯,也導致長照資源無法獲得充分的利用,這種「孤島式」的運作模式,使得受照者在不同場域間轉換時面臨諸多困難,也反映臺灣長照體系在設計上缺乏動態性與發展性的全人關懷視角;連帶地,回應於『人本照顧』的關懷旨趣,那麼,關注的重點就不全然在於垂直或橫向的串聯、和合等技術變革工程,而是如何有一套整合性的照顧機制,藉此覺察受照者所關乎到生理、心理、認知、情緒、社交等可能變化和配搭措施,如此一來,照顧場域的轉換,意指的乃是照顧敏覺的可受性和可耐性,是否到位對於全人的身心關懷,況且還有『長期照顧夥伴化』的相關思考。
職是之故,為了解決上述問題,當有以下的建議措施,像是:
(一)提升照顧人力培訓:加強與大學及專業機構合作,設立獎勵機制,吸引更多人投入長照服務,這部分除卻制度性的保障機制外,更要確切落實照顧專業所能夠被看見的專業自我和社會認可,以讓第一階段的『有人照顧就好,管他什麼人』,進化到第二階段的『最好有專人照顧』和第三階段的『有專業素養的一群人來照顧』,及其第四階段的『有配套制度來保障專業的照顧團隊』等專業照顧和照顧專業建置;
(二)降低經營成本:政府應考慮提供更多的補助政策,降低私人機構的經營壓力,鼓勵其參與長照服務,就此而言,攸關到長期照顧夥伴化的核心精神,應該是要有對於從長照1.0、2.0、2.1到3.0的通盤性檢視,如此一來,『公私不協力、權控不平等、分工不合作、系統不整合、撒錢不手軟、含怨不和諧』的長照運作亂象,點評出來的是臺灣社會一直欠缺長照公共事務政策理性思辨的(ideal speech situation)社會性對話機制,這也讓推陳出新的各項長照點子,短期績效管理的KPI(Key Performance Index)遠勝過於耐心陪伴成長的KMI(Key Milestone Index);
(三)建立服務網絡:促進日照中心、住宿式機構與居家服務的聯繫,實現資源的最佳配置,並設計流動性計畫,讓需要轉介的長者能夠順利過渡,此一工具理性的技術性變革,直指出來的是要如何復歸於以人權、健康維護權和照權為主的權益保障思惟,這也突顯當前長照的價值理念,主要還是停留在殘補觀念的福利增進模式,致使個人權利早於應盡責任、替代定位大於重要補充、交易成本優於機會成本、他照外人先於照顧素養、專人照顧而非專業照顧、價格取向而非價值導向、專人專職非專業、價格價位沒價值以及素行素質少素養等長照脫序情事。
總之,長期照顧的運作困境,不單單只是一項的政策執行問題,更是用以突顯背後深層且交織的社會結構性因素,對此,長照政策理應是要從「家庭—市場—國家」三個層面,以進行因病制宜、因人制宜、因事制宜、因時制宜、因地制宜和因利基制宜的整合工程,特別是隨其超高齡社會的來到,如何在保障長者權益的同時,同時讓家庭照顧者的支持與社會資源的合理配置,獲致應有比例原則的衡平關係,這將是未來長照政策的重要變革課題。
冀此,長照三箭所需要被奠基的『長期照顧人權化』、『長期照顧素養化』、『長期照顧保險化』、『長期照顧夥伴化』等四大支柱,才是作為照顧社會的臺灣地區,如何可以可長、可久之關鍵所在。
(本文的撰寫構思取材聯合新聞網,2025.10.06:「六都施政大體檢/長照篇…蔣萬安長照三箭,民嘆仍排不到床」)
(本文並同步刊登在晴天社會福利協會官網)
(本文的著作財產權經王順民授權歡迎轉載)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