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順民
中國文化大學社會福利學系教授
中華民國晴天社會福利協會創會理事長
桃園市愛力社會福利協會創會理事長
電子發票愛心碼9595995、9595520
徐超斌醫師,這一位被譽為「超人醫師」的偏鄉醫療奉獻者,於2025年9月19日因癌症病逝,享年57歲,他的生命故事充滿堅毅與熱忱,從奇美醫院急診部回到家鄉臺東達仁鄉部落行醫,面對中風、癌症等疾病,仍不忘偏鄉居民的健康需求,特別是致力於改善偏鄉地區的醫療資源不足問題,而成立南迴基金會及南迴診所,他的離世著實提點我們,偏鄉醫療資源的長期匱乏,並非只單靠超人精神的個人努力即可全然解決。
誠然,徐超斌醫師的行醫故事,反映出來的乃是臺灣偏鄉醫療的多重困境,這是因為,位處偏遠且人口密度低的偏鄉地區,除了出現醫療資源困境外,醫療人員更是難以招募且流動率高,以徐超斌醫師在臺東達仁鄉衛生所工作期間為例,每月工作超過400小時,長期的超時工作已然成為一項常態,此一加劇惡化的職場因子,是否和他的中風與癌症病史有關,雖然是不得而知,但是,不爭的事實卻是著實突顯偏鄉醫療工作者所要承受的巨大身心壓力,特別是即使面臨身體病痛,徐超斌醫師仍以『病人照顧病人』的精神,持續投入居家醫療服務,並於2023年成立南迴診所,推動『沒有圍籬的醫院』理念,據以提供更為便捷的居家醫療服務。
至於,該項偏鄉醫療資源匱乏的制度性問題,實有進一步深究之處,像是:首先,地理位置偏遠導致醫療設施建設成本高昂,人口稀少使得投資回報率低,形成所謂供需難以媒合的「市場失靈」情事;其次,偏鄉地區的醫療人員招聘困難,不僅因薪資待遇低於都市地區,也因其工作環境艱苦和生活條件有限,導致更形嚴峻的「馬太效應」情勢;此外,臺灣整體醫療資源的分配機制,未能有效平衡都市與偏鄉的結構性差距,更使得偏鄉居民長期以來都是身處於健康照護怯弱的絕對弱勢地位,尤其是因為醫療資源匱乏,進而降低就醫期待的「沉默螺旋」認知基模,加劇了偏鄉地區健康不平等的惡性循環。
職是之故,應從制度層面進行系統性改進,以讓偏鄉醫療資源的不足問題,獲致可能和可行的結構性解套,這其中的具體建議包括有:(一)建立全面性的資源配置管理機制:應重新檢視現行醫療資源分配政策,加強對於偏鄉地區財政的必要性支持,以讓偏鄉醫療的設施建設和醫療人員等軟、硬體的布建,達到就醫人權的應有保障;(二)推動科技介入與遠距醫療:偏鄉地區可利用遠距診療等數位科技手段,來降低地理隔閡對於健康照護的區位影響,這部份從徐超斌醫師所力推居家醫療的成功運作模式,便可一窺究竟;(三)培育在地化醫療人才:透過提供獎學金、學費補助等方式,鼓勵偏鄉地區學生就讀醫學相關科系,並設計返鄉服務計畫,以培育更多在地化的醫療人力,換言之,如何從同儕的部落族人支持到跨領域的專業工作,藉此思索如何建置一個可長、可廣、可深的協力網絡;(四)強化社會支持網絡:社會福利機構、非營利組織及各級政府應協力合作,建立更完善的社區輸送體系,以減輕偏鄉居民在健康照護修復上的心理壓力。
冀此,回應於超人精神能否改變結構性困境的批判性反思,直指出來的是:徐超斌醫師以個人力量撐起臺東地區部分偏鄉居民的健康照護需求,他的奉獻精神令人感動,但也暴露出結構性限制底下個體努力的有限性,畢竟,從階層社會學角度看,偏鄉地區居民因經濟與社會地位較低,使得他們在健康資源分配上,一直都是處於劣勢,就此而言,若僅依賴「超人醫師」般的個人奉獻主義,而未對於結構體制和運作制度進行根本改革的話,偏鄉醫療資源匱乏的問題依舊難以得到真正解決;此外,從批判社會學視角出發,可以進一步探討當前的公共政策是否過度集中於都市發展,從而忽略邊緣地區居民的權益維護與需求滿足,如此一來,要如何在資源有限的情況下,實現公平均足的最適分配,此乃是政策制定者必須面對的重要課題。
總之,徐超斌醫師的生命故事,為我們提供深刻啟示,那就是:偏鄉的醫療資源問題,不僅是需要個人奉獻,更需要制度性改革與多方合作,也就是說,不能僅寄望於少數人的努力,而是應尋求全面性的解決方案,來讓每一位居民都能享有平等且有尊嚴的健康照護權利,如此一來,從「超人醫師」的道德指稱以昇華至「焚而不燬」的生命底蘊,藉此讓中風、罹癌的『記號』,配搭於用行動以在最小的兄弟姊妹身上做工的『拯救』,藉此展現有如荊蕀般持續燃燒以達成任務之『使命』等「用生命去影響生命」的終極關懷。
(本文的撰寫構思取材三立新聞網,2025.09.19:「化療結束直奔居家醫療,『超人醫師』徐超斌今凌晨癌逝,南迴基金會證實」)
(本文並同步刊登在晴天社會福利協會官網)
(本文的著作財產權經王順民授權歡迎轉載)

在臺東達仁鄉的偏遠部落中,徐超斌醫師以堅毅與熱忱的精神,面對著中風、癌症病痛的折磨,持續為村民們提供醫療服務。這裡的居民經常遭受各種疾病的困擾,但地區缺乏醫療資源,使得他們的健康需求難以滿足。
徐醫師在這個醫療資源匱乏的環境中,無畏艱難選擇長期超時工作,日以繼夜的工作讓他身心俱疲,但他始終不曾退縮。每當看到病患在痛苦中掙扎,他的心裡都會燃起一股力量,驅使他持續前行。
在這片土地上,徐醫師的身影成為了希望的象徵。由於他的堅持,不僅讓村民感受到醫療的溫暖,也讓他們看到了抗擊疾病的勇氣。透過完善的健康檢查和預防宣導,徐醫師努力爭取每一個族人的健康,讓更多人能夠遠離病痛的威脅。
偏鄉醫療資源的長期匱乏依然是個龐大的挑戰。徐醫師的努力雖然讓許多患者得到了救助,但他深知這並不是長久之計。他希望能夠引入更多的醫療資源,讓這些偏遠地區不再獨自面對病痛的侵擾。
隨著時間的推移,徐醫師用自己的行動詮釋了「焚而不燬的病痛堅持」這句話的真正含義。無論前方的路有多麼艱難,他都將繼續以愛與熱情,守護每一位病患的心靈與健康。
相對自身年幼時的無知,在工作中多歷練了幾年,越來越明白每種機遇與結果都有不可估量的人為投入及代價、有個人因果無形緣分的牽引、有國家社會或整體局勢的推波助瀾。所有最終結果都是因緣和合的結果,不說好也不說壞。這樣的故事發生在現代的台灣社會,更有機會去研究了解這個事件的更大的脈絡裡,台灣現在的醫療政策與資源配置,包括對偏鄉地區人民的照顧,仍有鴻溝需要彌補。徐醫師選擇把自己填進去,搭那座橋樑,不顧後果地,在行動中展現終極的人文關懷。很美的說法是「用生命影響生命」。但是理性的看待,的確如同老師的評論稿裡面所提及,這個事件呈現出「結構性限制裡個體性努力的有限性。」
這句話很一針見血,也能一棒打醒像我這樣從小胡思亂想、曾經有勇無謀、又愛做夢的我。很多願景方向雖然美好,但是除了有正確的目標,的確還需要有相關的配套辦法、人事時地物的條件具足。回到個人生命的展現與規劃,更要一次次復盤、省思、修正、再出發。自己究竟是基於什麼樣的信念與信仰投入生活與生命。關鍵是合理的自我認識,「有多少力量做多少事」,唯有長期維持動態平衡的身心狀況,才能有真正的自我實現與人生收圓的善終。(何羿儂)
讀完徐超斌醫師的生命故事,心裡真的滿滿感動也覺得很沉重。他被稱為「超人醫師」真的不是浪得虛名,明明自己身體出了大問題,先是中風、後來罹患癌症,卻依然堅持回到偏鄉部落服務,用他的專業和愛心守護著那裡的居民。更厲害的是,他不是只是坐診,而是親自推動居家醫療、成立診所,讓醫療不再有圍籬,讓偏鄉居民可以更方便的得到照護。這樣的堅持和奉獻真的讓人深刻感受到他「焚而不燬」的生命力,就像火焰一樣,永遠持續燃燒著,即使身體再苦痛也不放棄。
但是看完也讓我想到一個很現實的問題:偏鄉醫療的困境不是一個人能解決的。像徐醫師這樣的醫師,每月工作超過400小時,壓力超大,長期超時工作可能就是讓他中風和罹癌的原因,這種情況不該被當成常態。偏鄉資源缺乏、醫療人員招募難、薪水待遇低和生活環境條件差,這些才是真正深層的問題。依靠少數「超人醫師」的個人奉獻,雖然令人動容,但不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
讓我反思,社會和政府要正視並改善偏鄉醫療資源的制度問題,比如調整資源分配政策,提供更多補助和支持;利用遠距醫療等科技,打破地理限制;培育在地醫療人才,讓部落的年輕人也能成為家鄉的守護者;更重要的是,建立完整的社會支持系統,讓醫師和居民不孤單。這些才是讓偏鄉醫療可以持續穩定發展的關鍵。
讀徐醫師的故事,也讓我感受到「醫療」其實不只是專業技術,更多是「陪伴」和「守護」的力量。尤其他面對難以割捨的健康問題,仍以「病人照顧病人」的精神,繼續努力,這份堅持令人敬佩。而真正有溫度的照顧,是能在最困難的時候,仍願意用心陪伴別人,給予希望和力量。
看完這篇文章,我覺得我們不能只停留在敬佩醫師的個人精神,要更進一步思考如何打造一個更公平、平衡的醫療環境。這樣,才能真正做到每個人不論在哪裡,都能有尊嚴、有品質的健康照護。徐醫師的人生雖然短暫,但他的故事和精神,提醒我們要關注社會結構的不足,更珍惜那些默默付出守護弱勢的醫療工作者。
謝謝老師的分享,讓我重新體會到「用生命影響生命」的真正意義,也願意在自己的生活中,學習那份堅持與奉獻。希望未來能看到更多制度上的進步,讓「超人醫師」的故事不再成為孤例,而是能在台灣每個角落萌芽、落地生根。
曾經在某一個年代,流傳著一種說法┌第一賣冰,第二做醫師┘(台語),在那個年代”當醫生”社經地位高,不僅有別於一般人的收入,更是令人敬重且崇高的象徵,女性能夠嫁給醫生,當”醫生娘”也是讓人羨慕的婚姻跟人生。
到近代,大學念4年,醫學系念7年,代表學醫的人必須比其他有著更高深的知識更專業的技能更崇高的倫理道德。
醫生是助人.是治人.也是濟人。
但社會風氣的改變,經濟活動的轉變,人心狀態的不同以往,從醫已變成越來越商業氣息的味道。
從婦產科到皮膚科,從皮膚科到牙科,從牙科到醫療美容,從醫的取向已變成迎合消費市場的變化,杏林春暖.懸壺濟世.仁心仁術已不復以往,換來是取決更有收益的項目,所以到了現在,牙科何其多,醫美處處見,而像徐超斌醫師這樣,醫德濟世.醫民醫國,努力扶助醫療資源缺乏的暖心醫生能有幾個。
台灣的醫療資源,北部大於南部,西部又多於東部,這完全以人口分布取向的分布狀態,商業大於專業的評判,有多少像徐醫師一樣的善心醫師願意投入偏鄉醫療的行列,願意捨棄自身的利益幫助偏鄉需要醫療資源的民眾。
當集團式的醫療機構不斷在人口稠密的地方拓點,有誰又想到身在偏鄉要花多少時間.多少交通才能享有應該的醫療服務。
有人稱徐醫師是超人醫生,”台灣的史懷哲”,也有人覺得徐醫師應做自己能力所及的事,不應過於疲累及操勞。
當大多數的人選擇對自己人生有利的同時,徐醫師卻走不一樣的路,為了家鄉.為了讓人更方便醫療.為了給人提供平等的資源於而努力,他的認真.他的執著.他的付出.他的理想是這麼的純真且讓人敬佩。
其實,以我們國家政府的力量,要在南迴沿線蓋一座有規模的醫療機構並不難,光一場鬧劇式的罷免,花了幾十億,就足以興建了。
但在這裡的人沒有選票,不吵不鬧,我們的原民會,除了頒給徐醫師二等原住民族獎章,然後對外強調會持續關注原住民地區醫療資源配置這種官腔的新聞稿外,沒有任何實質的作為。
沒有選票.沒有商機的台灣 很多事 好難
徐醫師 我們可能會很想你
「曾經,他循著山林的呼喚回到家鄉,應和著部落的心跳聲,在東海岸築起了一個夢。而這個夢,不只是一所醫院,而是一條讓人安心回家的路。」這段文字出自徐超斌醫師臉書的自述,道出了他內心深處的願景,期盼南迴鄉親享有健康平安,讓外地的遊子不因醫療的匱乏而怯步返鄉。
台灣東南部,地形峽長且處偏遠,醫療設施的建設成本高昂,人口稀少使得投資回報率低,醫療人力的招募有限,更導致偏鄉地區醫療資源的不足。正因為看見家鄉的需要,徐超斌醫師設立了南迴診所及居家醫療。他曾說:「愛不是我們要去的地方,而是我們出發的地方。」就這樣以「愛」出發的地方,孕育原鄉的生命根基。
偏鄉醫療資源的長期匱乏,並非單靠超人精神的個人努力即可全然解決。若非信仰的力量及一份堅持,嚴峻的工作環境,與偏鄉健康不平等的惡性循環,容易被擊垮及退縮。然而,在過勞中風、半身癱瘓之下,徐超斌醫師想的是「我還能為族人做什麼?」,也正因為經歷這些苦難,讓他更能體會病人的痛苦,他對病人說:「我們都一樣脆弱,也都同樣需要愛與醫治。」
台灣整體醫療資源的分配機制,未能有效平衡都市與偏鄉的結構性差距,也使得偏鄉居民長期以來身處醫療照護的絕對弱勢,或許這也暴露結構性限制底下個體努力的有限性,但我相信那份信仰及堅持下的愛,會繼續吸引同路人一起為這塊土地傳承下去。
讀完徐超斌醫師的故事,我深受感動。他用生命守護偏鄉居民的健康,即使面對中風與癌症,也不曾放棄行醫使命。然而,這也讓我反思,偏鄉醫療資源的不足,不可能只靠個人英雄精神就能解決。徐醫師的奉獻雖令人敬佩,但長期超時工作和極度缺乏支援的現實,也凸顯了制度性問題的嚴重性。
個人感受上,我認為這是一個警示:社會必須從制度層面改善偏鄉醫療,包括資源配置、遠距醫療推廣、在地醫療人才培育及社會支持網絡建設。只有當結構性問題獲得解決,個人的善意與努力才能真正發揮長遠影響。
總結而言,徐超斌醫師讓我理解到,真正的社會關懷需要「個人熱忱」與「制度保障」並行。英雄的精神固然可貴,但制度性的改革才是確保偏鄉居民健康權利得以長久維護的根本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