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順民
中國文化大學社會福利學系教授
中華民國晴天社會福利協會創會理事長
桃園市愛力社會福利協會創會理事長
電子發票愛心碼9595995、9595520
自殺問題反映全臺灣日趨嚴重的心理健康失序情形,根據2024年的數據顯示,自殺重返回到國人的十大死因排行,顯示此一議題的迫切性,這也讓相與關聯的命題考察,實有必要進行深究。
近年來,自殺現象的增加,引起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這是因為,自殺問題再次回到臺灣十大死因排行榜,據以彰顯自殺議題的嚴重性及其對社會公共健康的影響,換言之,自殺的現象議題不僅伴隨著個體的心理健康,也對於家庭和社會造成深遠的影響,對此,衛福部推動各項的自殺防治措施,包括:(一)實施多年的一九二五安心專線,提供全年無休、廿四小時免付費的心理支持服務;(二)去年八月一日起,編列新台幣4.1億元,提供15至45歲青壯年族群,每人每年享有三次免費心理諮商;(三)從今年(2025年)的八月起成立男性關懷專線(○八○○–○一三九九九);(四)今年九月起各縣市共有61間社區心理衛生中心的工作人員均需參加心理急救課程,學習『傾、聽、給、鼓、勵』等五大行動,以扶持心理危機的民眾度過難關;以及(五)目前提供免費心理諮商合作的心理諮商所、治療所多達六○○多家,這其中有二○○多家提供遠距服務,協助偏鄉、離島、高齡或行動不便等族群,以打破地理、空間限制和擴大心理健康資源的可近性與便利性等,希望能夠讓自殺死亡率掉出國人十大死因。
冀此,當有必要扣緊事實陳述、歸因事由、策進作為及其批判性反思,以進行關乎到自殺客觀事實的解構工程,畢竟,自殺現象的背後,交織著複雜的社會、心理和經濟因素,像是:(一)心理健康問題是自殺行為的重要誘因,情緒障礙如憂鬱症或焦慮症,往往使人陷入絕望的困境,缺乏應對壓力的能力,此外,社會孤立和人際關係的斷裂,也讓個體感到缺乏支持系統,加劇自殺的念頭,至於,經濟壓力亦是一大因素,特別是在經濟不穩定或家庭財務困難時,自殺率往往有所上升;(二)全社會對心理健康問題的污名化,使得許多人不願意尋求幫助,這種文化偏見阻礙了心理健康服務的推廣,也使得高風險族群更難以獲得支持,值得注意的是,數位網路依附濫用行為,如網路霸凌或不當言行,可能會進一步觸發自殺意念或模仿效應;(三)最後,自殺現象與時代脈絡及社會變遷有密切關聯,快速變遷的社會結構,例如都市化及家庭結構的改變,可能導致某些群體失去傳統支持系統,加劇孤立感,至於,相迎於超高齡社會的到來,關乎到高齡族群的身心健康問題及其存在性孤獨感,亦成為自殺防治工作中的新挑戰。
對此,相對應的改善對策,包括以下幾點的改進建議:(一)增強心理健康教育:在學校和社區中推廣心理健康知識,提高大眾對於心理健康問題的認知教育,特別是如何辨識早期自殺跡象、如何提供支持性的介入措施,以及如何在第一時間尋求專業協助;(二)改善醫療體系:簡化未成年或高齡患者的就醫程序和諮商障礙,尊重其醫療自主權,並提供隱私保障和捍衛醫療自主權;(三)跨部門合作:促進政府、非政府組織及社區的合作,共同推動自殺的防制和防治工作,這部分尤其是攸關到與時俱進的因應對策和協力措施,像是數位網路的依附濫用行徑所帶來的衝擊影響;(四)資源配置管理:針對分類、分級、分齡和不同區位環境,以建立有效的分流資源配置機制,藉此確保心理健康服務能夠惠及所有需要幫助的分眾人群,特別是偏鄉、離島及高齡族群,更是需要針對其特殊需求進行資源優化。
總之,儘管主管機關業已採取若干必要性支持措施,但是,在其實施過程中仍面臨許多挑戰,例如,心理諮商服務的可及性、文化認可性,在偏鄉地區仍然有限,且全社會對於心理健康的偏見微歧視依然存在,如此一來,未來的自殺防治策略除了應注重個體需求外,更要深度分析社會變遷結構對於自殺現象的影響,特別是政經壓力與社會心理健康問題之間的互動關係,以及數位網路時代對人際關係的衝擊影響,皆需更全面的分析與因應;最後,針對自殺的認知基模或心靈結構,以找出各種可能歸因及其動力的轉換機制,尤其是關乎到不同屬性變數的『自殺圖像』,尚待進一步的勾勒廓清。
(本文的撰寫構思取材聯合新聞網,2025.09.15:「推動自殺防治,社區心衛人員學『急救』」)
(本文並同步刊登在晴天社會福利協會官網)
(本文的著作財產權經王順民授權歡迎轉載)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