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疫情讓外送經濟更夯,愈來愈多學校開放訂購外食,成為近年趨勢,因各校鬆綁程度不同,引發學生陸續發難。當校園外送缺乏明確法規作為校園自主管理依據,全國各校無所適從,校方成了夾心餅,中央應盡速明確指引。

各校管理力道不一且現行無法規限制,北一女中午餐時段可見校門湧現「粉紅大軍」外送員,但松山高中卻有學生訂餐未依規寫外食單遭校方懲處。學生爭取訂購外食的聲音愈發熱絡,曾有人在北市府i-Voting平台提案「高中(職)學生午餐允許開放外食」,中山女高學生本月連日在校長室外吃便當力爭放寬外食限制。

學校憂心不無道理,食安、環保、交通都是問題,就算建立「安心店家」名單供學生挑選,不見得符合學生口味,校方更困擾的是沒法定權限斷定哪些店家合適,確實很為難,源頭把關仍得回歸衛生機關。

根本原因在於中央沒有明確法令,雖然國教署訂有「中等學校校園開放外食訂購各面向建議」,說好聽是給各校參考,下放權限,實則讓校方無所適從,往往容易會被簡化成開放、禁止兩選項。即使基於平等原則,中央讓各校統一開放,難保不會亂象叢生,恐非各界所樂見。

開放訂購外食與否是其次,如何管理比起禁止更顯重要,好比校園的手機政策,問題核心在於校園自主管理程度。中央要有法規可遵循,且納入親、師、生三方溝通共識,執行面規範再由各校因地制宜,例如從教育層面引導學生反思外送產生的垃圾量等影響層面,否則單憑「大人」一紙命令說了算,學生反噬力量堪比海嘯衝擊。(時事新聞來源:聯合新聞網,2025.09.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