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順民
中國文化大學社會福利學系教授
中華民國晴天社會福利協會創會理事長
桃園市愛力社會福利協會創會理事長
電子發票愛心碼9595995、9595520
教師實乃是教育體系中的核心人物,其幸福感不僅影響個人的教學效率,更是關乎到整個教育質量的提升,近年來,臺北市面臨教師流失率高、職業倦怠嚴重的困境,對此,臺北市教育局推出《教師專業發展空間2.0建置試辦計畫》,試圖透過改造校內休息室,改善教師的工作環境,進而提升幸福感。然而,此一空間革命措施是否能真正解決問題,特別是教師的工作滿意度和專業發展,仍有待深入探討。
話說:臺北市面臨著嚴重的教師荒,113學年懸缺1,868人,114學年更高達2,166人,為了解決這一教師人力的短缺問題,教育局推出《教師專業發展空間2.0建置試辦計畫》,該項的試辦計畫將利用空閒教室改造休息室,並提供最高新台幣90萬元的經費補助,並且先擇定8校試辦,長期目標則是一校能有一個多元教室空間,改造後的休息室將配備按摩椅、沙發等設施,藉此提供教師們一個放鬆和準備教案的舒適空間。誠然,兼具物理環境和空間布置的該項改造休息室計畫,指陳出來的是,教師的工作環境會直接影響其工作滿意度和心理健康,如此一來,規畫一個良好的休息環境,當能讓教師們感受到是被重視和支持的,進而提升其職場幸福感,畢竟,教師的工作壓力主要來自於教學負擔、學生管理及行政事務等,這些壓力如果未能得到有效的釋放,將可能導致職業倦怠,因此,實有必要提供一個適合休息和放鬆的空間,據以提升教師的工作滿意度及降低可能的流失率。
冀此,針對目前的教師荒問題,除了提供更具競爭力的薪資待遇外,應進一步推動教師專業發展空間的配搭建設,具體而微的布建措施包括有:(一)設計多功能休息室:除了基本的休息設施,還可進一步考慮設置學習區域,以便教師在空閒時間進行教學工作的專業發展;(二)定期評估與反饋機制:應設立定期評估機制,收集教師的反饋意見,以進行從教師自身需求感受出發的持續改善,藉此確保休息室空間真正符合教師需求的有效性和適用性,而非流於形式化設置;(三)引入心理健康服務:提供心理諮詢服務,來協助教師們應對教學現場的工作壓力;以及(四)增強社群參與:鼓勵家長、志工參與休息室的運營,以增強親師的動力聯繫。職是之故,在這裡的批判性反思點評,儘管改建休息室的計畫初衷良好,但仍需注意其可持續性和實際效益性,這是因為:首先,改造後的休息室是否能夠讓職業倦怠達到真正的身心舒緩效果?其次,休息室如何得以持續和有效維護運營?再則,教師的幸福感提升又是否能夠確實轉化成為教學質量?誠然,幸福感乃是個體對於生活的整體性評價,提升教師的幸福感,也就不單單只是改善其工作環境,更應該是一項系統性的全面改革。
總之,教師的幸福感與其所身處的社會環境密切相關,以此觀之,當前嚴重的教師荒,著實反映出教育系統的結構性框架環境,如此一來,單靠改善休息室,係無法根本解決教學工作的執業困境,甚至於讓此一計畫淪為表面上的改善,進而遮掩更為深層的制度性問題,比如教師的職業價值、專業發展、課程設計、教學資源、情緒勞動、心理健康、社會地位、課室經營、教學負荷、行政事務、壓力管理、職場文化、親師協作等配套措施,就此而言,提供良好的身心調適和專業發展空間,及其降低教師流失率與提升教學質量,彼此之間的環扣勾連關係,當有進一步廓清之必要,特別是未能從根本上解決教師的多重壓力,即便提供舒適空間的休息室,也可能僅是短暫紓解身心疲憊,難以真正提升幸福感。
(本文的撰寫構思取材聯合新聞網,2025.08.31:「教師荒未解!北市改造休息室提升教師幸福感,8校先試辦」)
(本文並同步刊登在晴天社會福利協會官網)
(本文的著作財產權經王順民授權歡迎轉載)
這篇文章以「教師專業發展空間2.0」為例,探討透過改善休息室來提升教師幸福感與專業發展。方向看似合理:改善物理環境、建立回饋機制、引入心理支持與社群參與,確實能在短期內讓老師感到被看見與支持。
但也要注意,教師壓力多來自課務與行政負擔、聘僱與待遇與人力配置;若缺乏配套,空間升級可能只解決表面問題。建議同時檢視工時與流程簡化、代理與代課教師的薪資與穩定性,並用可量化指標(如留任率、請假天數、感受調查)追蹤成效。
值得思考的是:我們要的只是更漂亮的休息室,還是能讓老師好好教書的制度?也許兩者並行,才有機會真正提升教師幸福感與教育品質。
教師流失率高是當今教育介面臨的重要課題,其中職業倦怠與工作環境的影響尤為明顯。許多教師因長時間高壓的工作模式以及缺乏舒適的工作空間而感到疲憊,進而產生對職業的倦怠感。這種疲憊不僅影響他們的心理健康,還使得職場幸福感降低,進而推動許多教師選擇離開行業。
改善工作環境,提供一個舒適的空間對於提升教師的職場幸福感至關重要。學校應該重視教師的心理健康,為他們創造支援性的環境。此外,合理的薪資待遇也是影響教師留任的重要因素。若薪資無法與其付出相匹配,將難以吸引和留住優秀的教育人才。社會環境的改善,尤其是對教師職業的認同感與尊重,也是降低流失率的關鍵。
綜合以上因素,教育系統必須針對教師流失率高的問題進行深度反思與改進,從根本上提升教師的職業滿意度與心理健康,才有可能建立更穩定且優質的教學環境。
有關臺北市推動「教師專業發展空間 2.0 建置試辦計畫」,係透過改造空閒教室為配備按摩椅與沙發的休息室,並補助最高新臺幣 90 萬元,期望以更舒適的環境提升教師幸福感與教學滿意度。文中提到臺北市面臨著嚴重的教師荒,113學年懸缺1,868人,114學年更高達2,166人,爰教育局提出前項計畫,希望解決教師荒的問題。
這項措施雖展現了對教師身心壓力的關注,但若僅於提供空間改善,恐無法真正觸及職業倦怠的核心問題。
就如同社工一樣,應多與行政負擔增加、專業發展支持等有關係,另教師最常面對的則是「怪獸家長」,學校或是社會是否有提供心理及行動支持,這也關係到教師是否留任的因素。
真正提升教師的幸福感,不應該僅是提供一間休息室,而是建立一套多面向的支持機制,透過制度與環境共同改善,才是可行之方案。
Nino媽的小小觀點:
1. 教師幸福感與工作環境的關聯
* 我能聯想到自己的職場經驗:行政工作若能分配均勻,科室之間合作無礙,較不易出現「老鳥事少、菜鳥事多」,工作環境就會變得舒適且有支持感。
* 福利、同事間的關係、工作內容是否能帶來成就感,這些都是影響幸福感的重要來源。
2. 教師面臨的困境
* 行政負擔過重、家長投訴、親師關係緊張,都可能讓老師萌生「做不下去」的念頭。
* 學校中有些老師可能年齡差距大,師生式的「敬老尊賢」氛圍,可能阻礙了實質的同儕支持與合作。
3. 休息室計畫的思考
* 新增休息室能有效紓解壓力,但是否能真正使用?
* 上班時間進休息室,若待太久會不會被議論?
* 建議可設計刷卡進出制度,讓教師每天能安心休息,避免空間淪為「只能看卻不敢用」。
4. 補充的幸福感提升措施
* 每季安排一次團體活動,如心靈工作坊、運動舒壓課程,促進教師互動,增進情感連結。
* 每月提供空間給師生共同參與活動,讓親師關係不再僅停留於傳統角色,而是透過交流更理解學生,進而改善與家長的溝通。
5. 整體觀點
* 休息室的建置計畫,雖不會大幅減少行政負擔,但若能透過人與人之間的支持、交流與合作,或許能抵消無力感,減緩職業倦怠,進而讓教師在工作中找到幸福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