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順民
中國文化大學社會福利學系教授
中華民國晴天社會福利協會創會理事長
桃園市愛力社會福利協會創會理事長
電子發票愛心碼9595995、9595520

教師實乃是教育體系中的核心人物,其幸福感不僅影響個人的教學效率,更是關乎到整個教育質量的提升,近年來,臺北市面臨教師流失率高、職業倦怠嚴重的困境,對此,臺北市教育局推出《教師專業發展空間2.0建置試辦計畫》,試圖透過改造校內休息室,改善教師的工作環境,進而提升幸福感。然而,此一空間革命措施是否能真正解決問題,特別是教師的工作滿意度和專業發展,仍有待深入探討。

話說:臺北市面臨著嚴重的教師荒,113學年懸缺1,868人,114學年更高達2,166人,為了解決這一教師人力的短缺問題,教育局推出《教師專業發展空間2.0建置試辦計畫》,該項的試辦計畫將利用空閒教室改造休息室,並提供最高新台幣90萬元的經費補助,並且先擇定8校試辦,長期目標則是一校能有一個多元教室空間,改造後的休息室將配備按摩椅、沙發等設施,藉此提供教師們一個放鬆和準備教案的舒適空間。誠然,兼具物理環境和空間布置的該項改造休息室計畫,指陳出來的是,教師的工作環境會直接影響其工作滿意度和心理健康,如此一來,規畫一個良好的休息環境,當能讓教師們感受到是被重視和支持的,進而提升其職場幸福感,畢竟,教師的工作壓力主要來自於教學負擔、學生管理及行政事務等,這些壓力如果未能得到有效的釋放,將可能導致職業倦怠,因此,實有必要提供一個適合休息和放鬆的空間,據以提升教師的工作滿意度及降低可能的流失率。

冀此,針對目前的教師荒問題,除了提供更具競爭力的薪資待遇外,應進一步推動教師專業發展空間的配搭建設,具體而微的布建措施包括有:(一)設計多功能休息室:除了基本的休息設施,還可進一步考慮設置學習區域,以便教師在空閒時間進行教學工作的專業發展;(二)定期評估與反饋機制:應設立定期評估機制,收集教師的反饋意見,以進行從教師自身需求感受出發的持續改善,藉此確保休息室空間真正符合教師需求的有效性和適用性,而非流於形式化設置;(三)引入心理健康服務:提供心理諮詢服務,來協助教師們應對教學現場的工作壓力;以及(四)增強社群參與:鼓勵家長、志工參與休息室的運營,以增強親師的動力聯繫。職是之故,在這裡的批判性反思點評,儘管改建休息室的計畫初衷良好,但仍需注意其可持續性和實際效益性,這是因為:首先,改造後的休息室是否能夠讓職業倦怠達到真正的身心舒緩效果?其次,休息室如何得以持續和有效維護運營?再則,教師的幸福感提升又是否能夠確實轉化成為教學質量?誠然,幸福感乃是個體對於生活的整體性評價,提升教師的幸福感,也就不單單只是改善其工作環境,更應該是一項系統性的全面改革。

總之,教師的幸福感與其所身處的社會環境密切相關,以此觀之,當前嚴重的教師荒,著實反映出教育系統的結構性框架環境,如此一來,單靠改善休息室,係無法根本解決教學工作的執業困境,甚至於讓此一計畫淪為表面上的改善,進而遮掩更為深層的制度性問題,比如教師的職業價值、專業發展、課程設計、教學資源、情緒勞動、心理健康、社會地位、課室經營、教學負荷、行政事務、壓力管理、職場文化、親師協作等配套措施,就此而言,提供良好的身心調適和專業發展空間,及其降低教師流失率與提升教學質量,彼此之間的環扣勾連關係,當有進一步廓清之必要,特別是未能從根本上解決教師的多重壓力,即便提供舒適空間的休息室,也可能僅是短暫紓解身心疲憊,難以真正提升幸福感。

(本文的撰寫構思取材聯合新聞網,2025.08.31:「教師荒未解!北市改造休息室提升教師幸福感,8校先試辦」)
(本文並同步刊登在晴天社會福利協會官網)
(本文的著作財產權經王順民授權歡迎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