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順民
中國文化大學社會福利學系教授
中華民國晴天社會福利協會創會理事長
桃園市愛力社會福利協會創會理事長
電子發票愛心碼9595995、9595520

一則攸關到新官上任的新作為,實有其回歸到自殺現象、心理支持及其心理健康社會的綜融性思辨。

話說:衛福部新任心理健康司長提出各項創新、賡續的相關作為,犖犖大端包括有:首先,針對自殺防治的心理支持方案,擬將對象範圍從原有的15至45歲擴大至全齡化,以使更多承受身心壓力的跨年齡民眾,皆能接受到心理諮詢服務,畢竟,各自世代要面對不同的生命功課,像是兒童、青少年的自殺因素大都與人際關係、未來茫然有關,至於,高齡年長者則是久病厭世的存在性孤獨,此外,處於熱壓三明治世代的中間世代,更有其奉養、扶養、生計等強烈的身心負擔,如此一來,該項《十五至四十五歲青壯世代心理健康支持方案》的擴大辦理,誠屬迫切與必要,尤其是分類、分級而來的分流處遇,指陳出來乃是要有不同年齡層的多元化心理支持協力方案;連帶地,如何緊扣自殺現象而來的「單一議題—合併行為—多重需求—整合服務」的命題思考,以進一步廓清從歸因事由到求助過程和後續配套、從冰凍三尺到第一時間求助專業、從個人動力到家庭或環境動力、從衛政到教育或勞動,以迄於從特定的生命事件到賡續的生命文本等層扣堆疊的變革工程。准此,在這裡的針砭反思,直指該項的擴大支持方案,不僅是對於自殺防治的回應,更是對於社會變遷的積極應對,但是,癥結之處也不僅止於單純年齡層的切割或擴充,而是要如何因應於家庭和個人之量能與能量的脆弱性,從而找到攸關到全人、全家、全程、全團隊和全社群發展的網絡支持機制。

事實上,新任司長針對自殺防治的相關發想,更可以從各項的嶄新作為,以窺見到心理支持關懷意旨的深邃、複雜性,像是:(一)現有的心理健康促進據點持續深入社區,將增設更多的心理衛生中心,藉此達到在地守護的即時、可及和近便性;(二)為了深化特定疾患的醫事服務,將設立專屬於兒童青少年的心智病房,藉此滿足標定群體的特殊需求;(三)未來強制治療的嚴重精神病個案,需要經過庭審判定時,必須有陪審員參與,以確保個案的自由權、健康權等基本人權;以及(四)將著手籌設國家級藥酒癮戒治機構,並針對家暴、性侵等心理創傷受害者成立研究中心,與國衛院合作了解個案需求,並且透過轉譯醫學研究中心以遠距、機器人聊天等資料庫進行大數據分析,來作為深化治療的重要參考依據等,諸此種種的施政構想,旨在於彰顯心理衛生及其相關支持處遇,所需面對的複雜多重性困境,特別是一般民眾對於心理健康問題的意識認知仍有待提升,況且還有亟待強化的社會性支持網絡。

總之,當自殺重回國人十大死因之際,突顯心理健康問題的緊迫性,及其心理健康問題已成為一項公共衛生危機,如此一來,諸如擴大心理健康支持範圍、增設心理衛生中心、設立專屬病房,以及強化法律保障等改善對策,以回應日益嚴峻的心理健康問題;連帶地,除了針對全齡化所提供的心理諮詢服務外,要如何得以延展至『心理不健康圖像』的整體性勾勒,這部分所涉及到人格特質、自我概念、行為表徵、成長課題、生活環境、身心疾患、婚姻關係、家庭結構、職業類別、社經水準、社會支持、人文區位、政經氛圍及其心理不健康的橫向或縱貫深入研究,更屬必要;至於,公共政策或措施作為,要如何得以有效推動,更有必要從資源分配有效性、強化社會性支持網絡、提升民眾心理健康意識、建置跨部門心理諮詢服務,以及深化大數據研究等方面進行改善,就此而言,心健司長的新作為就不僅是公共衛生的一環,更是社會變遷的重要指標,其成功與否將深刻影響未來臺灣的心理健康發展方向。

(本文的撰寫構思取材聯合新聞網,2025.07.31:「心健司長:擬擴大心理支持方案年齡層」)
(本文並同步刊登在晴天社會福利協會官網)
(本文的著作財產權經王順民授權歡迎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