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順民
中國文化大學社會福利學系教授
中華民國晴天社會福利協會創會理事長
桃園市愛力社會福利協會創會理事長
電子發票愛心碼9595995、9595520
一則攸關到新官上任的新作為,實有其回歸到自殺現象、心理支持及其心理健康社會的綜融性思辨。
話說:衛福部新任心理健康司長提出各項創新、賡續的相關作為,犖犖大端包括有:首先,針對自殺防治的心理支持方案,擬將對象範圍從原有的15至45歲擴大至全齡化,以使更多承受身心壓力的跨年齡民眾,皆能接受到心理諮詢服務,畢竟,各自世代要面對不同的生命功課,像是兒童、青少年的自殺因素大都與人際關係、未來茫然有關,至於,高齡年長者則是久病厭世的存在性孤獨,此外,處於熱壓三明治世代的中間世代,更有其奉養、扶養、生計等強烈的身心負擔,如此一來,該項《十五至四十五歲青壯世代心理健康支持方案》的擴大辦理,誠屬迫切與必要,尤其是分類、分級而來的分流處遇,指陳出來乃是要有不同年齡層的多元化心理支持協力方案;連帶地,如何緊扣自殺現象而來的「單一議題—合併行為—多重需求—整合服務」的命題思考,以進一步廓清從歸因事由到求助過程和後續配套、從冰凍三尺到第一時間求助專業、從個人動力到家庭或環境動力、從衛政到教育或勞動,以迄於從特定的生命事件到賡續的生命文本等層扣堆疊的變革工程。准此,在這裡的針砭反思,直指該項的擴大支持方案,不僅是對於自殺防治的回應,更是對於社會變遷的積極應對,但是,癥結之處也不僅止於單純年齡層的切割或擴充,而是要如何因應於家庭和個人之量能與能量的脆弱性,從而找到攸關到全人、全家、全程、全團隊和全社群發展的網絡支持機制。
事實上,新任司長針對自殺防治的相關發想,更可以從各項的嶄新作為,以窺見到心理支持關懷意旨的深邃、複雜性,像是:(一)現有的心理健康促進據點持續深入社區,將增設更多的心理衛生中心,藉此達到在地守護的即時、可及和近便性;(二)為了深化特定疾患的醫事服務,將設立專屬於兒童青少年的心智病房,藉此滿足標定群體的特殊需求;(三)未來強制治療的嚴重精神病個案,需要經過庭審判定時,必須有陪審員參與,以確保個案的自由權、健康權等基本人權;以及(四)將著手籌設國家級藥酒癮戒治機構,並針對家暴、性侵等心理創傷受害者成立研究中心,與國衛院合作了解個案需求,並且透過轉譯醫學研究中心以遠距、機器人聊天等資料庫進行大數據分析,來作為深化治療的重要參考依據等,諸此種種的施政構想,旨在於彰顯心理衛生及其相關支持處遇,所需面對的複雜多重性困境,特別是一般民眾對於心理健康問題的意識認知仍有待提升,況且還有亟待強化的社會性支持網絡。
總之,當自殺重回國人十大死因之際,突顯心理健康問題的緊迫性,及其心理健康問題已成為一項公共衛生危機,如此一來,諸如擴大心理健康支持範圍、增設心理衛生中心、設立專屬病房,以及強化法律保障等改善對策,以回應日益嚴峻的心理健康問題;連帶地,除了針對全齡化所提供的心理諮詢服務外,要如何得以延展至『心理不健康圖像』的整體性勾勒,這部分所涉及到人格特質、自我概念、行為表徵、成長課題、生活環境、身心疾患、婚姻關係、家庭結構、職業類別、社經水準、社會支持、人文區位、政經氛圍及其心理不健康的橫向或縱貫深入研究,更屬必要;至於,公共政策或措施作為,要如何得以有效推動,更有必要從資源分配有效性、強化社會性支持網絡、提升民眾心理健康意識、建置跨部門心理諮詢服務,以及深化大數據研究等方面進行改善,就此而言,心健司長的新作為就不僅是公共衛生的一環,更是社會變遷的重要指標,其成功與否將深刻影響未來臺灣的心理健康發展方向。
(本文的撰寫構思取材聯合新聞網,2025.07.31:「心健司長:擬擴大心理支持方案年齡層」)
(本文並同步刊登在晴天社會福利協會官網)
(本文的著作財產權經王順民授權歡迎轉載)

國人十大死因排行,「自殺」這個因素在相隔14年後,重新列入榜中,雖然有因為一些慢性病有獲得改善之故,但從死亡人數來看,自殺者是每個年齡層均呈現上升, 憂鬱傾向、憂鬱症成了跨年齡層自殺通報主因,而通報紀錄中7成自殺者生前從未進入通報系統,且研究顯示,6到9成自殺者都曾有憂鬱相關症狀。這些資訊都顯示了國人在心理健康方面,需要專業的協助與支持,因此原先僅提供15歲-45歲國人的心理支持方案,目前也有規劃全齡化擴及。
諷刺的是,雖然自殺者人數不斷攀升,以雙北為例,原先自殺防治服務從自殺意念則須通報並進行後續關懷及協助,卻因人力無法負荷案量而轉變為須由自殺行為才需通報服務,這無疑代表在自殺防治上只求治標,而不是從源頭上去處理;畢竟數據也顯示,七成自殺者是沒有通報史的,代表在自殺意念並無法及時介入。
因此,自殺防治還需從以下幾個層面輔助:
1.三級預防模式:而國人對於自身情緒有狀況時,並不一定會第一時間求助專業,心理諮商對很多人來說,會有把自己貼標籤的可能,因此較可能選擇親友傾吐,但若親友並無法處理而讓憾事發生,傾聽的親友也可能陷入創傷中,因此三級預防提前篩選出高危險群及時介入,也普及化求助資源,讓大眾了解預防自殺的相關知能,便至關重要。
2.多專業心理支持協助:在許多議題上並無法僅以心理支持去進行協助,如因面臨官司或經濟債務等因素所致的壓力,僅有心理支持去舒緩情緒,而沒有另一專業資源協助,求助者很容易因感覺講出來也沒有用而失去求助信心,反而更容易一時衝動而選擇輕生。也因此,在提供全齡化心理支持前,也需要培養助人工作者資源連結能力,並大量進用心理輔導人力來協助。
每個人都可能遭遇到身邊親友有輕生念頭,自殺防治知能普及,有助於讓大家都能即時伸出援手,聽聽親友的想法,進行安撫或即時向專業單位求助,避免遺憾發生。
過去我們常把心理健康問題侷限在青壯年,但事實上,不同世代各自背負不同的壓力:青少年面對人際與未來焦慮,中年人承受「上有老、下有小」的夾心壓力,長者則常因病痛與孤獨而萌生厭世念頭。
政策中對社會支持網絡的強調,讓我想到一些案例,他們不是沒有求助意願,而是身邊根本沒有懂得接住他的資源。心理健康不是醫療單位單打獨鬥,而需要教育、家庭、職場、社區一起建立安全網。
但也需要思考一些問題,若資源無法落實到偏鄉、社會對心理治療還是有偏見,那很多人還是得不到幫助。心理健康要落實,不只靠政府,更需要我們每個人去支持、去理解,讓「求助」成為一件自然的事。
心理健康不是單一議題,而是一整個社會結構與支持系統的體現。現在自殺重新進入十大死因,真的讓人感到警覺,但更多的問題其實是長期被忽視或壓抑的結果,像是情緒沒地方說、社會對心理困擾有偏見,還有家庭、職場缺乏理解和支持。
我覺得文章提到的「全齡化心理支持」方向真的很重要,特別是中間世代要照顧長輩又要顧小孩的壓力,很多時候比年輕人還辛苦,但卻最容易被忽略。
但我認為,光是擴大對象或開設據點還不夠,關鍵是怎麼「讓民眾願意主動走進去」,願意求助。要做到這一點,社會氛圍、教育制度、職場文化都要一起改變,才能讓心理健康不再只是壓力爆炸時的急救,而是日常生活中能夠被看見、被照顧的一環。
關於自殺防治的心理支持方案,政府端擬將對象範圍從原有的15至45歲擴大至全齡化,以使更多承受身心壓力的跨年齡民眾,皆能接受到心理諮詢服務之美意
談及自殺事件的發生絕非一簇及成,不同年齡層皆有不同的生命課題,底層脈絡極其錯綜複雜。友人的母親在她10歲的幼年,選擇自殺離開人世,當時小女孩的她,當下不懂得哭,周圍的家人說她冷血,她選擇將自己心中一部份封閉起來,如今40歲的她回朔生命歷程,是因為周圍重要的他人(沒有血緣關係的王奶奶)接住了她,用愛照顧陪伴她的生活,友人也因著學習重新檢視自己的生命,走出了屬於她自己的新路,愛她自己與周圍的人、事、物,也用她的生命祝福許多人。
這個故事讓我思想,若能更多著手於預防端,從個人優質價值觀的建立與重整、家庭關係刻意的經營與維護、教育端的學習與體驗、進而社會性佈建支持網絡。
一般民眾有機會、願意學習對於心理健康問題的意識認知,意識到自己生病了,能第一時間求助專業、社區建置跨部門心理諮詢承接服務,及大數據研究等方面進行改善,如此更縝密的佈局。
相信每個生命都重要! 每個生命都值得被愛!就從你、我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