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順民
中國文化大學社會福利學系教授
中華民國晴天社會福利協會創會理事長
桃園市愛力社會福利協會創會理事長
電子發票愛心碼9595995、9595520

2024年總統及立法委員選舉後,民主進步黨成為國會少數,面對在野黨的聯手抵制,推動了一系列的罷免行動,然而,2025年7月26日的第一波大罷免投票結果卻是全數失敗,這一結果不僅令罷免團體失望,也讓社會各界對於民主制度的運作產生了深刻的反思,事實上,根據〈公職人員選罷法〉第90條規定,罷免案通過的門檻為有效同意票數多於不同意票數,且同意票數達原選舉區選舉人總數的四分之一(25%以上),職是之故,此次罷免未能達成,這也顯示民意的反彈以及對於執政黨的不信任投票。

在分析大罷免大失敗的可能歸因時,我們可以從幾個方面來看,(一)首先,一般民眾對於執政黨的施政表現,早已存在極大的社會不信任感,進而在此次的大罷免中,表現得淋漓盡致;(二)其次,傾向於不表達與主流意見相悖觀點的沉默螺旋效應,也因為受到社會感知氛圍的影響,逐漸轉變為積極投票的主流力量,特別是隨著全社會對於執政黨的不信任感加劇,中間選民的投票行為也隨之明顯改變;(三)大肆動用罷免手段,已然是一種濫用民主工具的惡質行為,進一步削弱罷免行動的正當性;(四)最後,賴總統的隨性失言和國家機器在這一次南部風災救災過程中的顢頇作為,多少讓民眾積累更多的社會性不滿情緒,這些因素也讓不贊成該項政治性罷免的隱性民意,加乘成為一股沛然力量,以共同促成大罷免大失敗的預期結局,從而反映出政治與全社會之間加深的緊張關係。

冀此,針對大罷免大失敗的情況,未來的改善對策應該著重於重建政治信任與加強公民參與,像是:(一)首先,執政黨需更加重視民意,透過常態化的民意溝通機制,以找回社會大眾對於執政黨的政治信任度;(二)其次,應深化公民參與政治,提升公民的政治素養與參與意識,這不僅能夠促進民主的發展,也能夠讓政治決策更具透明度和公正性;(三)同時,政府應該針對結構、深層的社會問題,進行深入的調查與研究,藉此了解民眾的需求與期待,以便於制定更能滿足人民疾苦的民瘼政策;(四)最後,增強與社會各界的對話合作,促進不同意見的交流,以避免社會內部的對立與分裂。誠然,大罷免不僅是一次民主實驗的失敗,更是對於當前政治生態的一次深刻反思,畢竟,民主制度的運作乃是需要建立在公民的信任與參與之上,而此次罷免事件恰恰顯示出這一點的脆弱性;連帶地,更是重需要去新思考民主的意義與實踐,也就是說,在此背景下,對於臺灣社會的未來民主發展,我們需要持續關注社會的變遷與公民的聲音,唯有透過公民社會的批判性反思,才能夠促進全政治的健康發展,從而避免類似的反制民主危機的再次發生。

總結來說,大罷免的失敗突顯當前臺灣民主制度面臨的挑戰與困境,鑑往知來,只有在重建政治信任與加強公民參與的基礎上,才能夠促進民主體質、體制和體例的良性發展;連帶地,大罷免大失敗的變遷意涵,直陳出來的更是從對於從立委到內閣抑或總統的不信任投票,這也讓包括公民團體、公民政治、公民社會皆有必要嚴肅看待這一場荒腔走板的民主鬧劇,特別是這一年多下來,幾近乎是停擺空轉且百廢待舉的內政、族群、地緣、經貿、颱風災難、超高齡社會、長期照顧等國家大事,以及朝小野大、政局紛擾和分崩離析等民主困境,以此觀之,看得到的是2024年敗選的選輸翻桌和權力傲慢,至於,潛藏於內的則是欠缺民之所苦以常在我心的從政初衷,就此而言,即便有『這一票,看誰輸不起選戰就搗蛋翻桌?』、『這一票,看誰用政治手段破壞意圖選舉制度?』、『這一票,看誰為滿足私慾鼓吹大罷免?』、『這一票,看誰濫用執政權激發對立?』、『這一票,看誰挑起意識型態製造動亂?』、『這一票,看誰浪費國家龐大經費行政治鬥爭?』、『這一票,看誰掌權還要撕裂社會和諧?』、『這一票,看誰胡鬧瞎搞讓國家持續停滯不前?』、『這一票,看誰想一黨獨大而使出奧步?』,以及『這一票,看誰在摧殘台灣的民主自由?』的民意論壇,但是,何以會讓反制民主的大罷免鬧劇成真,並且造成更大撕裂的族群對峙,此一代議政治和公民社會的脆弱性(vulnerability),這才是當代臺灣社會難以進行創造性轉化的癥結所在,特別是轉換成為有效監督的公民行動。

准此,大罷免大失敗顯示代議政治在面臨公民不滿時缺乏有效回應機制,而公民社會也未能充分展現其制衡功能,從而讓大罷免行動在某種程度上成為政治鬥爭工具,而非真正服務於民主價值。

(本文的撰寫構思取材自聯合新聞網,2025.07.26:「學者:萬事莫如罷免急,形成社會對執政黨的不信任投票」)
(本文並同步刊登在晴天社會福利協會官網)
(本文的著作財產權經王順民授權歡迎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