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罷免失敗,台大政治系教授左正東解讀,民眾黨前主席柯文哲司法案件,激發年輕「小草」的投票意願,成為反罷成功不可或缺的要素。台北大學公行系教授劉嘉薇則指出,多數民意其實並不贊成罷免,但「沉默螺旋」的大眾必須逐漸感受到「不是只有我不喜歡青鳥」的多數氛圍,才會轉化為主流力量出來投票。
不過劉嘉薇認為,縱然大罷免大失敗,賴總統仍然不會讓步、不會放棄權力,仍會以少數總統的身分,繼續與在野黨對抗,維持目前朝小野大的僵局。
左正東分析,柯文哲遭羈押多時,激發白營「小草」對賴政府的仇恨值,進而踴躍出門投票,確實是有利於激發反罷免的投票票數。
其次,賴總統先前的「團結十講」卻一再失言,不但效果不如預期,反而衝高對賴清德的仇恨值,加上丹娜絲颱風重創南台灣,民進黨政府救災不力引發眾怒,且罷免團體在最後關頭和民進黨的關係始終說不清的矛盾,都成為罷免方的減分痛腳。
同時,聯電創辦人曹興誠在這次扮演指標性角色並且投注大量資源,如今大罷免失敗,一方面將很大程度減損他未來的影響力,甚至可能變成負面指標,他進一步指出,曹興誠在罷免過程中公卿變事主,最終恐怕難辭其咎,若罷團要找究責的人,恐怕曹興誠就是不二人選「這是對所有罷免方來說最容易的卸責對象」。
另一方面,沉默的人出來投票,從歷次民調可以顯示,不贊成罷免的民意始終超過五成,但表態願意出面投下不同意票的選民其實和贊成罷免的比例相當接近,因此讓不同意的人願意出面投票,就是影響結果的關鍵。最後關頭基層表態出面投票的聲音很大,顯示大家顯然都感受到危機感,也就可以預期罷免失敗的結果。
劉嘉薇指出,觀察社群媒體發展,可發現原本傾向泛綠的年輕小草們,整體對民進黨及司法體系不滿,會從民進黨身上找出口,因此小草的投票率衝高,連帶有助於帶動不同意罷免的票數。
其次,包括軍人加薪、普發現金等民進黨都表態反對的議題,也可能影響中間選民的投票行為,中間選民通常較關心民生議題而非政治尤其意識形態話題,但民進黨近來的表現,可能激發中間選民表態。
她指出,包括近期「連自拍的自由也被沒收」議題,使青鳥強烈操作反中的動作,引起多數大眾的反彈,這些「沉默螺旋」逐漸感受到社會「不是只有我不喜歡青鳥」的多數氛圍,這樣的心理機制就會促成投票的動員,轉化為主流力量出來投票。
文化大學廣告系教授鈕則勳則分析,罷免團體的激烈、醜化文宣引發中間選民和藍軍的反感,這種同型弱者的「受害者症候群」發酵激發反罷免的投票數。其次民進黨在處理南部風災善後失當,加上賴總統失言遭詬病無同理心;同時坐實外界質疑「萬事莫如罷免急」的指控,等於形成社會對執政黨的不信任投票。(時事新聞來源:聯合新聞網,2025.07.26)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