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車駕駛薪水不低,卻招募不到人手,人力結構老化。逢甲大學運輸與物流學系教授蘇昭銘指出,台灣客運司機老化問題日益嚴重,需從多層面進行改善,高薪背後是開得久才領得多,應提升工作環境、改善薪資結構,才能吸引更多年輕人投身該行業。

蘇昭銘認為,駕駛的核心在於技能,光大客車的駕駛養成,就得經過許多訓練關卡,不分本國或外國籍駕駛,只要能勝任,他樂觀其成;駕駛在提供安全交通服務之餘,也承擔與乘客互動,國外正評估透過「智能客服」分擔乘客服務,也能讓外籍駕駛專注於安全駕駛。

除了工作付出與收入要能對應外,他觀察到公車駕駛面臨三大壓力,第一是安全壓力,在高密度的機車交通,增加了進出站的挑戰。一旦發生事故,公車駕駛通常被媒體聚焦,承受輿論壓力。其次為服務品質的壓力,駕駛須處理乘客詢問,甚至邊駕駛邊解答問題。

此外,公車設置錄影設備,若遇客訴,公司會此檢驗,有些民眾在請求服務時,也會錄下影像,導致駕駛暴露在大眾之下。第三為準點壓力,主管機關對準點要求嚴格,但塞車與突發狀況使駕駛負擔沉重。

為吸引年輕人加入,蘇昭銘建議提升職業尊嚴。他指出,駕駛工作與飛機機長同樣得具備技能專業,卻未獲同等尊重,他常稱公車司機是「愛的傳遞者」,將大家平安送到工作地點、返家等需求,這份工作很神聖。

此外,客運公司應改善薪資結構,減少低底薪、高獎金的不穩定模式,才不會導致駕駛得開越多才領得多。並提供更多休閒與舒壓措施,讓駕駛感受到「工作不只是賺錢,也能提升生活品質」。

對於產業未來發展,蘇昭銘認為改善司機老化問題需從根本分析原因,提升駕駛的工作環境與社會的尊重度,才能吸引優秀年輕人才投入,而非僅靠提高薪資作為唯一手段,畢竟駕駛不是只是會開車,還得知道哪裡有站牌、行車路線受限等應變能力。(時事新聞來源:聯合新聞網,2025.05.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