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順民
中國文化大學社會福利學系教授
中華民國晴天社會福利協會創會理事長
桃園市愛力社會福利協會創會理事長
電子發票愛心碼9595995、9595520
近期,澳洲三批進口的冷凍豬腳,被檢出微量萊克多巴胺(瘦肉精),雖然這些萊豬的檢測結果,均未超出我國0.01ppm的容許標準,但仍然引發社會大眾對於進口肉品安全的高度關注和疑慮,事實上,根據消費者文教基金會的調查顯示,有超過90%的消費者表示在購買肉品時非常在意是否含有瘦肉精,固然表達出來消費者對於食安敏感度及其不安情緒的與日俱增,但是,這何嘗不是因為民眾有限的食安知識以及對於國家機器在食安管理表現疑慮的一項直接民意反撲,況且政府所採取的該項「容許微量」標準,又是否符合國人期待。
事實上,該項的調查進一步指出,(一)64%的受訪者支持對於進口肉品進行逐批檢驗;(二)27%受訪者認為一旦檢出萊劑或瘦肉精,應該要對每批產品進行全檢驗;(三)67%的消費者認為只要產品中含有瘦肉精,就應該明確標示,即使是這些肉品的含量未超標,但也有15%的人支持要標示清楚;(四),近8成(76%)民眾依然表示不同意販售含瘦肉精的肉品;(五)在標示資訊方面,80%的民眾在購買時會查看產地標示,68%的人注意CAS標誌,62%在意是否標示萊劑,弔詭的是,實際上卻只有11%的消費者,曾經看到過萊劑相關的標示,甚至於有18%的人未看到任何的標示資訊;以及(六)針對產地標示制度,46%的民眾感到不滿意或非常不滿意,信任度方面僅只有23%的人表示信任或非常信任。
冀此,相與關聯的受訪數據指陳出來的是,消費者對於進口肉品的透明度和安全性,已然有要求越來越高的自我防衛意識,如此一來,從民眾的「個體」、把關機制的「制度」到國際貿易及其政經考量的「大環境」,便有進一步放大以進行通盤性檢視之必要,畢竟,該項表達性需求的調查結果,著實反映國人對於政府現行肉品開放政策的高度疑慮和不滿,就此而言,要如何奠基於『人本食安』的關懷旨趣思考,這部分是要有民智已開和民之所不滿的批判性反思,更遑論於瘦肉精的食用風險,早已殷鑑不遠於出現在美國、加拿大等輸出國家,以此觀之,攸關到進口肉品產地、檢驗、標示、流向、販售、稽查等食安資訊之正確、透明、及時、充分、完整、對稱不甚健全的資訊管理機制,更益增添全社會對於國家治理能力的信任危機,這也讓諸如制定邊境檢驗更高標準之強化政府監管機能、提供更為清晰識別之標示透明度、提升消費者對食安意識之教育素養、建立政府與民眾之有效溝通渠道,以及進行探討消費者行為、社會信任及其國家機器之間的對應關係,以為制定公共政策的科學依據等策進作為,均有加以嚴肅看待之必要。
總之,作為用於促進動物生長藥物的瘦肉精,即使在某些國家被合法使用,但是,多數的國家仍然是禁止使用,此一政策的差異反映不同國家對於食品安全的認知和管理方式;連帶地,瘦肉精的使用會對人體的健康造成中、長期的潛在風險,因此,各國在進口肉品的標準和檢驗上往往還是持以『萬一』的謹慎態度,畢竟,任何食品風險的不安全事件,早已是冰凍三尺的累積性效應使然,這除了涉及到消費者的知情權和選擇權外,更有其對於包括理性危機、經濟危機、動機危機及其合法性危機而來對於國家機器的諸多挑戰,就此而言,政府理應以更高的標準和透明度來回應民眾的疑慮,藉此重建全社會對於食安信任的認知基模。
(本文的撰寫構思取材自聯合新聞網,2025.05.22:「標示不清,9成在意瘦肉精風險」)
(本文並同步刊登在晴天社會福利協會官網)
(本文的著作財產權經王順民授權歡迎轉載)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