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順民
中國文化大學社會福利學系教授
中華民國晴天社會福利協會創會理事長
桃園市愛力社會福利協會創會理事長
電子發票愛心碼9595995、9595520
近期,澳洲三批進口的冷凍豬腳,被檢出微量萊克多巴胺(瘦肉精),雖然這些萊豬的檢測結果,均未超出我國0.01ppm的容許標準,但仍然引發社會大眾對於進口肉品安全的高度關注和疑慮,事實上,根據消費者文教基金會的調查顯示,有超過90%的消費者表示在購買肉品時非常在意是否含有瘦肉精,固然表達出來消費者對於食安敏感度及其不安情緒的與日俱增,但是,這何嘗不是因為民眾有限的食安知識以及對於國家機器在食安管理表現疑慮的一項直接民意反撲,況且政府所採取的該項「容許微量」標準,又是否符合國人期待。
事實上,該項的調查進一步指出,(一)64%的受訪者支持對於進口肉品進行逐批檢驗;(二)27%受訪者認為一旦檢出萊劑或瘦肉精,應該要對每批產品進行全檢驗;(三)67%的消費者認為只要產品中含有瘦肉精,就應該明確標示,即使是這些肉品的含量未超標,但也有15%的人支持要標示清楚;(四),近8成(76%)民眾依然表示不同意販售含瘦肉精的肉品;(五)在標示資訊方面,80%的民眾在購買時會查看產地標示,68%的人注意CAS標誌,62%在意是否標示萊劑,弔詭的是,實際上卻只有11%的消費者,曾經看到過萊劑相關的標示,甚至於有18%的人未看到任何的標示資訊;以及(六)針對產地標示制度,46%的民眾感到不滿意或非常不滿意,信任度方面僅只有23%的人表示信任或非常信任。
冀此,相與關聯的受訪數據指陳出來的是,消費者對於進口肉品的透明度和安全性,已然有要求越來越高的自我防衛意識,如此一來,從民眾的「個體」、把關機制的「制度」到國際貿易及其政經考量的「大環境」,便有進一步放大以進行通盤性檢視之必要,畢竟,該項表達性需求的調查結果,著實反映國人對於政府現行肉品開放政策的高度疑慮和不滿,就此而言,要如何奠基於『人本食安』的關懷旨趣思考,這部分是要有民智已開和民之所不滿的批判性反思,更遑論於瘦肉精的食用風險,早已殷鑑不遠於出現在美國、加拿大等輸出國家,以此觀之,攸關到進口肉品產地、檢驗、標示、流向、販售、稽查等食安資訊之正確、透明、及時、充分、完整、對稱不甚健全的資訊管理機制,更益增添全社會對於國家治理能力的信任危機,這也讓諸如制定邊境檢驗更高標準之強化政府監管機能、提供更為清晰識別之標示透明度、提升消費者對食安意識之教育素養、建立政府與民眾之有效溝通渠道,以及進行探討消費者行為、社會信任及其國家機器之間的對應關係,以為制定公共政策的科學依據等策進作為,均有加以嚴肅看待之必要。
總之,作為用於促進動物生長藥物的瘦肉精,即使在某些國家被合法使用,但是,多數的國家仍然是禁止使用,此一政策的差異反映不同國家對於食品安全的認知和管理方式;連帶地,瘦肉精的使用會對人體的健康造成中、長期的潛在風險,因此,各國在進口肉品的標準和檢驗上往往還是持以『萬一』的謹慎態度,畢竟,任何食品風險的不安全事件,早已是冰凍三尺的累積性效應使然,這除了涉及到消費者的知情權和選擇權外,更有其對於包括理性危機、經濟危機、動機危機及其合法性危機而來對於國家機器的諸多挑戰,就此而言,政府理應以更高的標準和透明度來回應民眾的疑慮,藉此重建全社會對於食安信任的認知基模。
(本文的撰寫構思取材自聯合新聞網,2025.05.22:「標示不清,9成在意瘦肉精風險」)
(本文並同步刊登在晴天社會福利協會官網)
(本文的著作財產權經王順民授權歡迎轉載)
當信任崩塌時,該從哪裡重建起點?
是法規制度的動態調整
是政治誠信的真誠回應
還是教育道路的長遠規劃
也許,三者缺一不可
制度是骨架~讓透明與安全有依可循
政治誠信是血液~讓人民感受不被操控,而是被看見
教育是最溫柔也是最深遠的翻轉~讓「知情」與「選擇」不再是特權而是常識
「食安」不只是吃進肚裡的安全 更是「信任進入心裡」的起點
從他國引進萊豬的政策,勢必會帶來一定程度上的衝擊,除了影響本國豬農產銷,也讓許多人對於含有萊劑這潛藏食安問題的不確定性肉品存有排斥及懷疑的心態。
即使食藥署所檢測的萊豬所含有的萊劑未超標,但是其所帶來的食安風險,還有產地未標示、標示不清等問題所流失的將是人民對於政府的信任,畢竟,將他國萊豬混入台產豬,好似魚目混珠的低端作為,消費者其實都已看在眼裡。
近因澳洲三批進口的冷凍豬腳,被檢出微量萊克多巴胺(瘦肉精);含瘦肉精的進口豬肉再度引發國人對食品安全與健康風險的高度關注!吃飯是基本民生需求,若連最基本的安全飲食都無法保障,何談安居樂業?
2021年政府為因應國際貿易壓力,開放含瘦肉精美豬進口,然而瘦肉精可能造成心悸、頭暈、血壓升高等健康風險,即使高溫烹煮也難以去除;台灣與歐盟皆禁用。雖然根據衛福部食藥署豬肉儀表板顯示至今年5月21日止,市場仍以台灣豬為主(76%);但低價進口豬這幾年已衝擊台灣的加工與餐飲市場。
吃的要安心先從我們個人的購買習慣和強化食安認知做起,如優先選購國產CAS標章豬肉,減少內臟攝取以避免風險累積;仔細閱讀食品標示,了解食材來源與營養成分。學校強化食安教育:從校園營養午餐推動食安知識,教導學生辨識「原型食物」與「加工食品」差異。政府責任落實查核業者標示不實依法重罰(4~100萬元),持續更新「豬肉儀表板」透明市場資訊及加強源頭控管,杜絕違規進口。
食品安全是全民的責任,政府落實管理,學校推動教育,民眾懂得選擇,才能共同守護國人健康,打造安全有保障的飲食環境。
萊克多巴胺(Ractopamine)是乙型受體素一種,台灣俗稱「瘦肉精」,屬於類交感神經興奮劑,本來研發用於治療人類氣喘疾病,但未通過臨床試驗。後來藥廠發現添加在畜禽的飼料中可以增加豬隻瘦肉5公斤,減少飼料18.5公斤,甚至還可提前4天宰殺賣到市場,降低成本。
而對人體的影響主要是萊克多巴胺會刺激交感神經,可能導致心跳加快、血壓升高、心悸等症狀。特別對於有高血壓或心臟病患者來說可能有潛在風險。高劑量或敏感個體可能出現焦慮、手抖、頭痛、失眠等症狀。
因此國際間對此意見分歧,聯合國國際食品法典委員會(Codex Alimentarius Commission,CODEX)在2012年制訂了萊克多巴胺的殘留標準,然而CODEX的評估報告並未針對孩童、老人、心血管疾病患者特別評估風險,且目僅有評估短期急性毒的報告,但長期影響的科學數據人仍然缺乏;因此歐盟至今仍主張,不應貿然讓消費者暴露於尚未完全了解的藥物風險中,因此並未對此做出開放,堅持零檢出,以保障消費民眾健康權益。
本文指出有超過90%的消費者表示在購買肉品時非常在意是否含有瘦肉精,除了表現出消費者對於食安敏感度及其不安情緒的與日俱增外,更表達了國民對健康權的訴求。
我們可以從憲法第22條及釋字785號的釋義中了解到;保障人民的健康權,其目的是保障人民生理及心理機能的完整性,不受任意侵害,且國家對人民的身心健康負有一定照顧義務。
因此這次澳洲三批進口的冷凍豬腳,被檢出微量萊克多巴胺時,是否應當靜下心來反思,相關的政策,是否考量人民應有的權益及健康權是否獲得保障?
過去毒物專家林杰樑醫生,長期致力於向民眾宣導正確飲食、防毒養生、各項醫學觀念,並且實際在政府調查民眾食品安全問題而多次發表評論,他所堅持的初衷又是如何?
社會現今慢性病人數增加趨勢、嚴重疾病年齡下降,醫院資源供不應求,為了恢復健康,國家及全國人民花費數不清的費用,但有時又是回天乏術,令人感到心如刀割。
市面上充斥著食安風險,關聯著國人的健康狀況、生活品質及社會問題。
因此建議:
1.重視國人健康權益,採預防管理機制。如果飲食是影響國人健康重要因素,應從源頭管制。
2.重視食安問題,嚴格把關,有危害性的成分,應如歐盟的堅持,不可輕易的選擇片段、不周全的研究報告,讓健康暴露於未知的風險。
3.落實成分檢驗、抽查,食品成分對健康影響程度及警語需於包裝上明確表示,提醒消費者。
源頭管理及危害成分警示,讓國人免於對食品內容無知的情況下,長久下來造成身體不可逆的損害,同時解決醫療浪費、社會問題的複雜影響。
這篇文章讓我深刻感受到,民眾對於食安問題的疑慮並不是沒有理由的,特別是像瘦肉精這種可能對健康有風險的成分,即使檢驗沒超標,大家還是會擔心。畢竟我們每天吃進肚子的東西,是跟健康息息相關的。再加上標示不清楚、檢驗制度讓人無法安心,自然會引發大家的不信任。我覺得政府應該要站在民眾的角度,提供更透明、即時的資訊,不能只是說「合法就好」,而是讓大家清楚知道自己吃下的是什麼。如果能做到逐批檢驗、明確標示來源,才有機會重建大家對食安的信心。爾後我也反思到,我們自己在買東西時也要更有意識去看標示、關心食材來源,不要只相信廣告或包裝。食安不能只是政府的事,消費者也有責任一起把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