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順民
中國文化大學社會福利學系教授
中華民國晴天社會福利協會創會理事長
桃園市愛力社會福利協會創會理事長
電子發票愛心碼9595995、9595520
衛生福利部宣布將推動第2期優化兒童醫療照護計畫,這其中包括動支新台幣6,590萬元,在北、中、南三地建置所謂的兒少心智病房,其目標是針對有心理困擾或精神疾病兒少,提供專屬的治療空間,藉此避免與成人精神病患混合收治,至於,首座的兒少心智病房將於臺大兒童醫院設置,預計今年(2025年)的年底前可啟用12床專屬病床,並且逐步擴展至全臺45至48床的收治量能,無疑地,該項衛政舉措反映出來的是政府對於兒童、少年心理健康問題的極為重視,但是,這也帶來一些需要深入探討的延伸性議題。
首先,事實層面來看,兒少心理困擾或精神疾病的盛行率出現逐年上升趨勢,根據相關的研究顯示,全臺約有10%至20%的兒少面臨不同程度的心理健康挑戰,然而,由於現行醫療資源有限,兒少與成人精神病患仍為混合收治,導致無法提供符合兒少年齡及發展需求的專業醫療服務,除此之外,現有的醫療團隊人力不足,也使得跨專業的團隊協作和全方位支持,難以全面落實,就此而言,衛生福利部此次所推動的心智病房計畫,正是為了解決這些現存的運作難題,藉此規劃更為適切的醫療環境服務;其次,從原因探究的角度分析,造成兒少心理困擾或精神疾病的因素,包括家庭壓力、學校壓力、社交困難、遺傳因素以及社會結構性問題等多樣歸因,例如,扣緊家庭的運作脈絡,家庭功能失調或親子關係不良,可能會對兒少心理健康造成負面影響,至於,社會資源分配不均與精神衛生政策評析不足,也使得部分弱勢家庭難以獲得應有的支持,另外,社會大眾對於精神健康議題,仍然存有污名化的歧視現象,導致許多兒少及其家人,可能會因為害怕標籤而延遲就醫,進而加劇問題的嚴重性,這也讓心理健康知能的社會性教育宣導與推廣,實有嚴肅看待之必要。
最後,針對該項優化計畫而來的批判性反思,直指出來的是此一計畫雖然展現精神醫療政策上的實足進步,但是,仍需面對資源分配不均與執行力不足等多方挑戰,特別是要如何確保包括兒少的個人不平等、父母的家庭不平等、生活所在地的區位不平等、文化敏感性的多元需求不平等,及其全臺的社會不平等的精神醫療資源落差,甚或是城鄉階層深化的資源分配公平性?況且如何避免政策僅流於形式而無法真正落實,尤其是從收治住院到離院復歸社會而來的支持系統建構等配套措施?更遑論於規劃中的精神科專屬病房數量,又是否能夠具體滿足全臺有身心疾患議題的標定兒少住院需求?特別是如何增加精神醫學、精神護理、臨床心理、職能治療、社會工作等跨域人力配置,來為兒少提供全方位且個別化的支持。准此,在這裡的思辨論述乃是在於如何透過與時俱進的變革作法,以及對於兒少精神醫學深入探討的通盤性規劃,從而實現兒少心理健康照護的全面優化工程,藉此回應於身權公約(CRPD)與兒權公約(CRC)的精神理念,像是平等與非歧視、最佳利益原則、參與權、接受適當的教育、健康與福利、家庭和社區的支持以及防止虐待與剝削等,以確保每位可能多併有發展、情緒和行為等問題,像是神經發展障礙症、學習障礙、焦慮、情緒障礙、衝動控制與行為規範障礙症、創傷後壓力症候群及精神病等身心疾患議題的弱勢兒少,都能獲得平等且尊嚴的醫療服務。
(本文並同步刊登在晴天社會福利協會官網)
(本文的著作財產權經王順民授權歡迎轉載)
可以跟別篇文章連結到,國內兒少日益嚴重的心理健康問題,精神疾病的關注重心也正從原本以成年人為主的領域,逐步轉向兒童與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導致在兒少群體中專業醫療資源相對匱乏,這不僅讓許多孩子的心理問題被忽視,甚至可能因為缺乏針對性照顧而加重病情。面對現實問題,我們必須認識到,兒少的身心發展處於關鍵期,對他們的心理照顧不僅是醫療的需求,更是成長中的基本保障。因此,建立一支專業的兒少精神疾病治療團隊及治療環境,成為當務之急。這個計畫確實是朝著改善兒少心理健康的好方向邁進,但要真正落實,還有不少挑戰需要克服。除了需要更多專門的病房和醫療資源外,也得確保整個系統能夠真正提供全方位的支持,讓每個孩子都能得到適合他們需求的照顧。
從事實層面來看,兒少心理困擾及精神疾病的盛行率逐年攀升,約有10%至20%的兒少面臨心理健康挑戰,
甚至有研究指出終生盛行率高達32.3%,顯示兒少心理健康問題普遍且嚴重。然而,現有醫療資源不足,且跨專業團隊協作尚未全面落實,導致兒少無法獲得符合其年齡和發展需求的專業治療。
衛福部此次推動兒少心智病房計畫,除了提供專屬治療空間,更著重於培育兒少精神醫療專業團隊,
包括兒少專科醫師、心理師、社工及職能治療師,以提升醫療品質與服務全面性。
衛福部推動的兒少心智病房計畫是臺灣兒少精神醫療的重要里程碑,展現政府對兒童與青少年心理健康的積極回應。透過專屬空間與跨專業團隊的建立,有望提供更適切且尊重兒少身心特性的醫療服務。未來仍需持續關注資源公平分配、政策執行力及社會對精神健康的污名化問題,並結合家庭與社區支持,才能真正實現兒少心理健康照護的全面優化,保障兒少權益,落實身權公約與兒權公約的精神
這項政策確實是朝向更重視兒少心理健康的一步,特別是將兒少與成人精神病患分開收治,對現場來說是非常必要的安排。然而,光有空間與床數還不夠,真正影響服務品質的,往往是人——也就是第一線工作人員的穩定度與專業支持。
目前在各類照護現場,不乏看見人力短缺、資源不足的情況,即使想好好做,也常常陷入疲於奔命的現實。更何況,面對有精神困擾的兒少,需要的是更有耐心、更有彈性、更懂得因應孩子行為與情緒的團隊,而這樣的團隊,不是靠制度硬塞幾個編制就能成立的。若政策無法真正理解現場困境,只是不斷加重人員負擔,或將問題簡化為數據指標,那麼再多床位也無法回應孩子的真實需求。
另外,社會對於精神健康的理解仍然不夠,許多家庭其實是在掙扎很久後才願意就醫,但一旦進到體系,若沒有被尊重、沒有清楚的支持脈絡,反而可能讓家長與孩子更失望。
我認為未來在政策推動的同時,也能先聽見現場聲音,讓從事心理健康、特教、照顧工作的每一位人員都能感受到被信任、被重視。
政府目前推動的「第2期優化兒童醫療照護計畫」,是將焦點聚焦在日益嚴峻的青少年心理健康與自殺問題。青少年墜樓的新聞事件層出不窮,雖然政府看見了這個破口,試圖以增加兒少專屬的心智病房來提供更完善的醫療照顧,但提昇收治病房的硬體量能,是否真的能承接住那些在家庭、校園與社會中正逐漸墜落的年輕心靈?在教育輔導的現場,又有多少人力介入,去接住這些搖搖欲墜的孩子,才是讓我們感到憂心的地方。
面對「青少年自殺」這件事。探究其原因,不能將其簡化為單純的精神疾病或個人問題。每一個走上絕路的年輕生命背後,往往都交織著複雜且環環相扣的困境:家庭失功能、缺乏關懷的人際互動、同儕間的霸凌議題、沉重的學業壓力、扭曲的社會價值觀,甚至是社會中所承受的資源分配不均帶來的相對剝奪感。這些因素緩慢地交織重疊、在其還未成熟地內心深處抹上了灰。
因此,政策的制定不只在增加兒少專屬精神病房與床位的配置,應思考如何運用這筆龐大的預算,有效地分配精神健康的輔導與醫療資源,讓那些被社會邊緣化,處於弱勢且沉默的家庭與孩子,都能有機會被傾聽同理,知道有人看見了自己的脆弱,感受到被社會接受與信任的溫暖。
現今台灣及許多國家的兒童青少年心理健康問題正日益受到關注,尤其是精神疾病、情緒障礙、自傷自殺行為等,需要一個安全、專業的治療空間。
多數現有心智病房是為成人設計,不適合兒少。例如:空間壓迫、治療方式欠缺發展適切性、與家庭分離等問題,使兒少病人治療過程中可能再次受創或難以配合治療。應考量兒少「發展階段」差異:同樣是心智病房,青少年與兒童在認知、情緒調節、自我認同等方面需求大不同,應該差異化規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