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順民
中國文化大學社會福利學系教授
中華民國晴天社會福利協會創會理事長
桃園市愛力社會福利協會創會理事長
電子發票愛心碼9595995、9595520

隨著臺灣地區進入超高齡社會之際,老年人的健康維護問題日益受到重視,對此,衛生福利部為了因應長者老化所導致的肌力流失,於2025年推出《銀髮健身俱樂部計畫》,挹注新台幣2.88億元的前瞻經費,目標是要在全臺設置288處銀髮健身俱樂部,截至今年(2025年)的3月底,已經設置有263處,這其中又以高雄市30處最多,雲林縣和新北市分別有26處和25處,至於,該項計畫的補助規定包括有社區據點、健身中心、衛生所等多種設置場所,同時,要求這些空間至少有20坪大且為無障礙空間,此外,該計畫的第一年將補助1百萬元用於設備及人事費用,第二年補助30萬元營運費,第三年20萬元,之後則需自負盈虧,而各據點被規定需每週免費為長者提供至少2次、每次2小時的服務,然而,隨其時間的推移,出現各地縣市政府卻是因資金或運營壓力而選擇退出計畫,這使得關於銀髮健身俱樂部的設置及其社區照顧守護意義思索,實有其進一步的議論和探究。

事實上,造成銀髮健身俱樂部可能出現曇花一現的相關事由,包括有:(一) 物理環境因子:許多設置的健身俱樂部因場地不符合長者需求而面臨困境,雖然,銀髮健身俱樂部的設置需有無障礙設施,但是,在實際運作中,許多場地仍無法滿足長者的需求,例如缺乏適合的器材或空間不夠大,導致長者無法安全、舒適進行運動;(二)個人因子:長者的身心狀況也是一個重要因素,畢竟,許多長者因為年齡增長致使身體機能逐漸下降,對於健身活動的接受度降低,況且可能因為健康問題而無法參加健身活動,導致健身俱樂部的使用率下降,進而影響其運營績效;(三)文化認知因子:文化認知基模也會影響到健身俱樂部的使用情況,這是因為,許多長者對於健身活動的認知仍然停留在傳統觀念,認為運動不是絕對必要且必須自行付費的,或是對身體健康維護的價值不甚了解,這種文化主義的認知障礙,往往更讓長者在參與健身活動時產生猶豫,進一步影響到健身俱樂部的常態運作。准此,上述問題交織在一起,不僅影響到俱樂部的使用率,也阻礙該項社區照顧守護的長期發展。

冀此,相與對應的各項改善對策,像是提升設施、設備以有效克服物理環境因子問題,藉此確保所有的配備皆能符合長者的特定需求;此外,應考慮引入跨領域的專業團隊,提供適宜長者的運動器材、移動環境,並且定期進行場地的檢查維護;再則,如何針對長者個別的身心狀況,以提供低度、強度或復健型的不同運動課程,如此一來,才能有效提高長者的投入誘因和社會參與感,進而從健身活動中獲得實質效果;至於,增強文化宣導以改善文化認知問題,亦屬必要,換言之,要如何將參與健身俱樂部的實際行為,以鑲嵌於健康維護減法照顧的認知態度,此一關乎到認知行為的相互貫通,更有其必要去正視意願、能力及其結構性限制而來的通盤性考察;最後,推動銀髮俱樂部背後所涉及到社區照顧的整體性規劃,更屬迫切,也就是說,銀髮健身俱樂部的設置不僅只是單純生理範疇的健身問題,更是社區照顧的重要組成內涵,就此而言,理應進一步善用廟宇內、大樹下或騎樓間等創新活化社區空間,據以落實在地守護的社區照顧精神理念,這部分更是直指超高齡社會的社區工作旨趣,需要有涵蓋人流、金流、物流、資訊流、服務輸送流等整全多層及其穩定、權宜、差異、配搭的通盤性擘劃,藉此形成一個支持性的社區關懷、照顧和守護環境,如此一來,在資源配置上,公私協力的必要合作和創新作為,係為一項重要的策略性運作對策。

總之,銀髮健身俱樂部旨在於提供運動設施和相關服務以促進身體健康,這是針對台灣超高齡社會一項必要的預防性介入措施,不僅關乎到身心維護的健身範疇,更應被視為是一項促進全社會健康的重要策略,藉此承當作為老年人強身健體場所,以及用以連結家庭、社區和全社會的一座橋樑,也就是說,銀髮健身俱樂部當可視為是社會性照顧的具體延伸,如此一來,面臨著物理環境歸因、個人歸因、文化認知歸因、意願問題、能力問題和結構性限制問題等多重挑戰,直指銀髮俱樂部的退場與否,預伏的乃是攸關到個體、社區和全社會的健康發展,特別是不健康因子及其潛藏風險的社會性漠視,就此而言,從健身、強身之對的事,要如何嫁接於對的手段方法及其對的策略性合作,藉此達到適性運動之對的健康老化結果,這部分實有從銀髮健身俱樂部的方案評估、設計、執行、效益,以進一步擴及至運動管理、社會處方、終身學習、第三人生等等涵蓋全人、全家、全程、全隊和全社群的綜融性思辨。

(本文並同步刊登在晴天社會福利協會官網)
(本文的著作財產權經王順民授權歡迎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