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順民
中國文化大學社會福利學系教授
中華民國晴天社會福利協會創會理事長
桃園市愛力社會福利協會創會理事長
電子發票愛心碼9595995、9595520
衛生福利部宣布將推動第2期優化兒童醫療照護計畫,這其中包括動支新台幣6,590萬元,在北、中、南三地建置所謂的兒少心智病房,其目標是針對有心理困擾或精神疾病兒少,提供專屬的治療空間,藉此避免與成人精神病患混合收治,至於,首座的兒少心智病房將於臺大兒童醫院設置,預計今年(2025年)的年底前可啟用12床專屬病床,並且逐步擴展至全臺45至48床的收治量能,無疑地,該項衛政舉措反映出來的是政府對於兒童、少年心理健康問題的極為重視,但是,這也帶來一些需要深入探討的延伸性議題。
首先,事實層面來看,兒少心理困擾或精神疾病的盛行率出現逐年上升趨勢,根據相關的研究顯示,全臺約有10%至20%的兒少面臨不同程度的心理健康挑戰,然而,由於現行醫療資源有限,兒少與成人精神病患仍為混合收治,導致無法提供符合兒少年齡及發展需求的專業醫療服務,除此之外,現有的醫療團隊人力不足,也使得跨專業的團隊協作和全方位支持,難以全面落實,就此而言,衛生福利部此次所推動的心智病房計畫,正是為了解決這些現存的運作難題,藉此規劃更為適切的醫療環境服務;其次,從原因探究的角度分析,造成兒少心理困擾或精神疾病的因素,包括家庭壓力、學校壓力、社交困難、遺傳因素以及社會結構性問題等多樣歸因,例如,扣緊家庭的運作脈絡,家庭功能失調或親子關係不良,可能會對兒少心理健康造成負面影響,至於,社會資源分配不均與精神衛生政策評析不足,也使得部分弱勢家庭難以獲得應有的支持,另外,社會大眾對於精神健康議題,仍然存有污名化的歧視現象,導致許多兒少及其家人,可能會因為害怕標籤而延遲就醫,進而加劇問題的嚴重性,這也讓心理健康知能的社會性教育宣導與推廣,實有嚴肅看待之必要。
最後,針對該項優化計畫而來的批判性反思,直指出來的是此一計畫雖然展現精神醫療政策上的實足進步,但是,仍需面對資源分配不均與執行力不足等多方挑戰,特別是要如何確保包括兒少的個人不平等、父母的家庭不平等、生活所在地的區位不平等、文化敏感性的多元需求不平等,及其全臺的社會不平等的精神醫療資源落差,甚或是城鄉階層深化的資源分配公平性?況且如何避免政策僅流於形式而無法真正落實,尤其是從收治住院到離院復歸社會而來的支持系統建構等配套措施?更遑論於規劃中的精神科專屬病房數量,又是否能夠具體滿足全臺有身心疾患議題的標定兒少住院需求?特別是如何增加精神醫學、精神護理、臨床心理、職能治療、社會工作等跨域人力配置,來為兒少提供全方位且個別化的支持。准此,在這裡的思辨論述乃是在於如何透過與時俱進的變革作法,以及對於兒少精神醫學深入探討的通盤性規劃,從而實現兒少心理健康照護的全面優化工程,藉此回應於身權公約(CRPD)與兒權公約(CRC)的精神理念,像是平等與非歧視、最佳利益原則、參與權、接受適當的教育、健康與福利、家庭和社區的支持以及防止虐待與剝削等,以確保每位可能多併有發展、情緒和行為等問題,像是神經發展障礙症、學習障礙、焦慮、情緒障礙、衝動控制與行為規範障礙症、創傷後壓力症候群及精神病等身心疾患議題的弱勢兒少,都能獲得平等且尊嚴的醫療服務。
(本文並同步刊登在晴天社會福利協會官網)
(本文的著作財產權經王順民授權歡迎轉載)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