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順民
中國文化大學社會福利學系教授
中華民國晴天社會福利協會創會理事長
桃園市愛力社會福利協會創會理事長
電子發票愛心碼9595995、9595520
根據內政部2023年4月的調查數據顯示,臺灣地區的戶籍單親家庭數量,業已達到70萬4,798戶,這其中以離婚為主因的單親家庭占比54.7%,尤其女性家長的比例高達72.1%,顯現女性在單親家庭中所面臨的挑戰與困境;至於,近70.5萬戶的單親家庭,多係集中於直轄市(占比為71.7%),又以新北市的12萬9,389戶(18.4%)最多,高雄市9萬4,709戶(13.4%)居次,臺中的8萬7,190戶(12.4%)居第三,這其中新北市單親家庭的經濟弱勢單親家庭,占據6萬1,231戶;再則,所有弱勢單親家長女性占72.6%(25萬4,211人),高於男性27.4%(9萬5,776人),女性人數為男性的2.7倍;此外,弱勢單親成因係以喪偶占54.8%為最高,女性部分亦以喪偶占61.1%為主的被迫單親,男性則是以離婚占59.5%的自願單親為主。准此,這些數據反映出單親家庭的成因複雜化、型態多樣化、性別分殊性和需求深邃化,也讓全社會對於單親家庭的刻板印象和標籤化壓力,出現難以忽視和不可小覷的社會性情緒,畢竟,單親家庭的成員,特別是女性,常常在經濟、教養和情感上面臨多重壓力,連帶地,新住民的單親家庭也因為缺乏親友資源的支持,而更顯艱辛。
至於,單親家庭的成因包括有離婚、喪偶和未婚生子等,這其中又以離婚的比例最高,顯現出來婚姻關係本身的脆弱性及其所預伏的風險機率,尤其是扣緊性別變項使其對於男、女兩性在其家庭私領域的角色扮演,有著不同的社會性期待,而讓女性在家庭中經常承擔更多的照顧責任,如此一來,一旦是自願或被迫的失去伴侶,單親女性們要面對的經濟壓力和情感負擔,就更為沉重;此外,性別與社會結構的拉扯影響,這部分所關涉到性別角色的刻板印象以及性別體制的結構性問題,在單親家庭中也顯得甚為突出,該項性別迷思不僅會影響到社會對單親家庭的看法,也限制單親父、母在職場上的發展機會;再則,縣市單親家庭差異及其相關需求,亦有其加以正視、深究之處,根據調查,新北市的單親家庭數量最多,顯現在都市化進程及其經濟壓力和生活成本的上升,致使單親家庭面臨到更為嚴峻的教育、照顧和經濟等挑戰,特別是在缺乏社會支持的情況下,各項的運作困境更形棘手。
對此,相關聯的改善對策,包括公部門的必要作為以針對單親家庭的需求,制定相應的政策與措施,像是各縣市政府所設立的社福中心和單親家庭關懷服務站,以提供諮詢和支持,只是,這些的福利服務措施仍需進一步擴展,以便於滿足因地制宜的不同單親家庭需求,這其中包括分類分級和分時分流的處遇措施;至於,社會救助與支持網絡亦是一項值得深究課題,像是社會救助系統應加強對於單親家庭的經濟支持協力,並針對特殊境遇單親家庭提供生活扶助;此外,建立諸如心理輔導和職業培訓等更為完善的支持網絡,幫助單親家庭得以恢復經濟獨立和家庭復能,特別是推動性別平等的政策,以改變對於單親家庭刻板印象的全社會微歧視。冀此,從社會變遷所招致單親家庭量、質俱變的發展趨向,對於單親家庭的支持,勢必成為社會政策的重要一環。
總之,單親家庭的問題不僅是個人或家庭的困境,更是整個社會需要共同面對的一項社會變遷課題,像是歸因後果、家庭組成、單親內涵、文化差異、性別角色、貧窮弱勢、地區環境、資源配置、結構矛盾、生活適應、社會相融、衝擊影響、配套措施等,唯有通過政府、社會及企業的共同努力,以為單親家庭創造一個更友善的空間環境,來幫助她們克服生活困境和實現自我價值,這也讓從自願單親到被迫單親、從缺席到缺位、從雙親到失親、從父母到偽單親、從單親歸因到單親事實、從單親結果到單親後果、從單親現象到單親歷程、從一般單親家庭到弱勢單親家庭、從不同性別單親家庭到成員組成單親家庭、從全國到個別縣市的區位環境、從單親家庭福利依賴化到單親家庭自立生活化、從女性單親的善良微歧視到男性單親的爸爸很偉大、從女性單親貧窮化到單親家庭貧窮化等命題思索,實有其進行通盤檢視、深究之必要。
(本文並同步刊登在晴天社會福利協會官網)
(本文的著作財產權經王順民授權歡迎轉載)
當我看見這些單親媽媽 心裡總是酸酸的
她們獨自撐起一個家
一邊工作 一邊照顧孩子
常常累到沒力氣說話
她們不是不努力
而是環境太不友善
就業機會的選擇不多
服務業的長工時 低薪資
把她們困在每天的生存焦慮裡
孩子成了她們心頭最放不下的重量
在我們服務的十五戶弱勢家庭兒童中
有十三戶是單親 九戶是媽媽獨自撐起這個家
我們看到的不只是貧窮 而是一種長期被忽略的孤單
我想 如果這社會能再溫柔一點
讓孩子有地方被好好照顧
讓媽媽有喘息 學習的機會
有人聽見她們心裡的聲音
那她們就不用總是硬撐
支持一個媽媽
就是守住一個孩子的未來
願我們陪她們走一段
也願我們一起同行
單親家庭在現今社會中越來越常見,我認為這樣的家庭形式並沒有絕對的好或壞,關鍵在於家庭成員間的關係和支持,經濟問題和心理壓力難以避免,需要社會、政府更多的支援,從津貼補助、職場友善支持、社區互助等等,都能夠給予單親家庭更好的機會。不過有些人會對於單親家庭中的孩子貼標籤,這是非常不恰當的行為,孩子素質的好壞,我認為跟單親與否沒有直接關連,要關注的是家庭系統功能是否有真正發揮作用,孩子的發展也不應該因為單親的因素而被剝奪。
單親家庭的現象確實是需要共同面對的社會變遷課題,父母這輩出生於經濟起飛的時期,相信讀書能翻轉命運,因此教育重心落在成績,教育上忽略了自我認識、情緒與壓力管理、兩性溝通與社會互動。
科技的便利帶來許多文化與觀念衝擊,在快速的變革下,如何處理與傳統價值衝突的情緒、感受、如何表達,並在親密關係中如何建立健康的互動模式……等等。在過往成長時未被教會的課題,很容易在婚姻關係中爆發,進而衍生相關對應的社會結構問題。
大人放下身為成人的優越,和孩子共同學習辨識情緒、表達需求、練習傾聽,不論家庭呈現的樣貌如何,尊重與理解支持每位成員的個人選擇,也許是另一種更彈性的家庭樣態。
單親問題確實是現代社會的一個常態現象,夫妻雙方婚後常為了孩子的教育問題、家中的長輩照顧議題、家庭的經濟負擔問題產生摩擦爭吵,若是有良好的溝通情況下,取的共識後還能繼續一起生活,反之,若是吵到不可開交定會關線破裂,這時最需被照顧到的是孩子的生活及心理狀態。年幼的孩子在不明原因下甚至會歸因是自己的錯,導致雙方父母分開,這時學校的輔導及其他家人的關懷都極為關鍵極重要!這階段的協助及介入會影響孩子一生,有些婦女無法獨力照顧年幼的孩子,被迫讓孩子到寄養家庭,婦女只能先鞏固經濟的問題,才能接回自己的孩子,過程中皆會面臨層層的關卡,加上社會氛圍若對失婚婦女不友善,婦女也得面臨更高壓的困境,在問題解決後,家庭才能回歸正常生活,孩子也才能恢復以往的微笑。進入婚姻後,男女雙方皆須為婚姻家庭多努力一下,千萬不輕易離婚,最終辛苦的是孩子!
臺灣在2023年統計中已有超過70萬戶的單親家庭,其中以女性家長居多,尤以離婚與喪偶為主要成因。此一家庭結構的改變反映出社會快速變遷下的家庭脆弱性與性別角色再生產。都市化壓力、新住民支持不足、貧窮風險等,交織出單親家庭成員日常生活中的多重困境。
然而,這些挑戰不僅是外部條件的反映,更牽涉到個人如何知覺壓力與回應挑戰。當單親家庭面對經濟、照顧、社會歧視等困難時,若缺乏有效的資源或信念,就可能引發長期焦慮、無助感。
同樣地,單親家庭中的兒童也因親職角色的缺席而面臨心理風險。兒童在生命早期若失去穩定照顧者,將影響其安全感與人際信任基礎,長遠更可能出現學習、情緒、行為適應上的困難。因此,單親家庭問題不僅是生活現實,更是深層心理需求與社會功能的反映。
以下是容易讓單親家庭產生負面風險的歸因,應思考如何給予適當的支持,如此才能幫助家庭解決困境,同時減少社會不安問題。
在個人層面,許多單親者面對生活挑戰時,容易出現自我否定、失去信心,當一個人相信自己有能力改變現狀、處理問題時,更容易採取積極行動。但反之,若社會支持不足、文化標籤深重,則可能削弱其自我效能,引發無助與倦怠。
在家庭層面,當家庭由雙親轉變為單親時,原本穩定的親子依附關係可能受到破壞。特別是當親子間缺乏情緒交流、家庭氣氛緊張,孩子容易產生不安依附,這可能表現在退縮、攻擊、焦慮等行為上,進一步加重家長的育兒、教育的壓力。
這些因素不僅影響子女的心理發展,也使家庭整體缺乏「家庭韌性」,成為潛在風險來源。
在社會層面,社會支持具有「緩衝壓力」的功能,可透過情感性、資訊性與工具性支持,幫助個體度過危機。然而,目前臺灣許多單親家庭仍面臨社會支持不足、公共托育資源有限、就業不穩定等問題,使得他們在面對壓力時無法有效尋求協助。
此外,文化與社會價值觀對單親家庭仍存在偏見,例如「女性單親等於失敗」、「男主外女主內」的性別框架,使得單親家長在自我認同上產生負面標籤。這種社會性微歧視,不僅影響其心理狀態,也可能導致其自我封閉、社會退縮。
綜合上述問題及社工倫理的精神來思考,建議如下:
(一)強化心理韌性
政府與民間機構應設計符合單親家長需求的心理輔導與成長課程,透過提升其自我效能感、問題解決能力、情緒調節技巧等,協助他們建立「我能做得到」的正向心理信念。這些資源應能彈性配合其作息與照顧責任,例如設置線上支持小組、夜間諮商服務等。(二)重建親職連結
針對單親家庭的教養壓力與親子關係重建,應納入親職教育、親子輔導與遊戲治療等服務,幫助家長與子女恢復溝通與信任,修補失落的依附關係。可在學校、社福中心設置親子活動空間,並鼓勵家庭參與性計畫,以培養家庭互動的溫度與連結。
(三)建立社會支持
政策應落實社會支持系統功能,包括社區托育支援、就業媒合、租屋協助、生活補貼等,並針對新住民、原住民單親等多元族群提供差異化服務。同時透過媒體與教育倡導,逐步去除「單親即弱勢」的社會標籤,建構一個接納多元家庭結構的社會文化。
(四)整合心理健康與福利
應將心理健康視為社會福利核心之一,在單親家庭政策中納入心理資源配置,並將心理師、社工師、家庭諮商師納入跨專業團隊,提供預防性、發展性與危機處理等多層級支持服務,使單親家庭獲得更完整的心理照顧與社會復原力。
單親家庭的挑戰,不僅是經濟與結構的問題,更深藏著心理與情緒的影響。若能得到適當的支持,方能為單親家庭創造一個安心、尊嚴與有機會實現自我價值的生活環境。
單親家庭所面臨的各項處境,這不僅是一個家庭或個人的困境,而是一項社會結構性的變遷課題。從家庭組成的多樣化,到文化、性別角色的刻板印象,再到貧窮弱勢與地區資源落差,單親家庭所處的環境充滿挑戰與限制。
社會對單親家庭的觀點,常常充斥著二元化標籤:女性單親容易被認為「堅強但可憐」,男性單親卻被讚為「偉大父親」。這樣的微歧視,其實反映的是性別角色的偏見與制度的不對等,也讓我重新思考「照顧責任」不該只是家庭內部的事,更應該是社會共同支持的議題。
我認為,單親家庭需要的不只是同情,而是實質的支持與資源──從政策面的照顧協助,到職場友善環境、再到社會文化的去污名工作。透過政府、社會與企業的共同努力,為單親家庭打造一個有希望、有尊嚴的生活空間,幫助每一個家庭成員都能走出自己的生命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