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順民
中國文化大學社會福利學系教授
中華民國晴天社會福利協會創會理事長
桃園市愛力社會福利協會創會理事長
電子發票愛心碼9595995、9595520
根據內政部2023年4月的調查數據顯示,臺灣地區的戶籍單親家庭數量,業已達到70萬4,798戶,這其中以離婚為主因的單親家庭占比54.7%,尤其女性家長的比例高達72.1%,顯現女性在單親家庭中所面臨的挑戰與困境;至於,近70.5萬戶的單親家庭,多係集中於直轄市(占比為71.7%),又以新北市的12萬9,389戶(18.4%)最多,高雄市9萬4,709戶(13.4%)居次,臺中的8萬7,190戶(12.4%)居第三,這其中新北市單親家庭的經濟弱勢單親家庭,占據6萬1,231戶;再則,所有弱勢單親家長女性占72.6%(25萬4,211人),高於男性27.4%(9萬5,776人),女性人數為男性的2.7倍;此外,弱勢單親成因係以喪偶占54.8%為最高,女性部分亦以喪偶占61.1%為主的被迫單親,男性則是以離婚占59.5%的自願單親為主。准此,這些數據反映出單親家庭的成因複雜化、型態多樣化、性別分殊性和需求深邃化,也讓全社會對於單親家庭的刻板印象和標籤化壓力,出現難以忽視和不可小覷的社會性情緒,畢竟,單親家庭的成員,特別是女性,常常在經濟、教養和情感上面臨多重壓力,連帶地,新住民的單親家庭也因為缺乏親友資源的支持,而更顯艱辛。
至於,單親家庭的成因包括有離婚、喪偶和未婚生子等,這其中又以離婚的比例最高,顯現出來婚姻關係本身的脆弱性及其所預伏的風險機率,尤其是扣緊性別變項使其對於男、女兩性在其家庭私領域的角色扮演,有著不同的社會性期待,而讓女性在家庭中經常承擔更多的照顧責任,如此一來,一旦是自願或被迫的失去伴侶,單親女性們要面對的經濟壓力和情感負擔,就更為沉重;此外,性別與社會結構的拉扯影響,這部分所關涉到性別角色的刻板印象以及性別體制的結構性問題,在單親家庭中也顯得甚為突出,該項性別迷思不僅會影響到社會對單親家庭的看法,也限制單親父、母在職場上的發展機會;再則,縣市單親家庭差異及其相關需求,亦有其加以正視、深究之處,根據調查,新北市的單親家庭數量最多,顯現在都市化進程及其經濟壓力和生活成本的上升,致使單親家庭面臨到更為嚴峻的教育、照顧和經濟等挑戰,特別是在缺乏社會支持的情況下,各項的運作困境更形棘手。
對此,相關聯的改善對策,包括公部門的必要作為以針對單親家庭的需求,制定相應的政策與措施,像是各縣市政府所設立的社福中心和單親家庭關懷服務站,以提供諮詢和支持,只是,這些的福利服務措施仍需進一步擴展,以便於滿足因地制宜的不同單親家庭需求,這其中包括分類分級和分時分流的處遇措施;至於,社會救助與支持網絡亦是一項值得深究課題,像是社會救助系統應加強對於單親家庭的經濟支持協力,並針對特殊境遇單親家庭提供生活扶助;此外,建立諸如心理輔導和職業培訓等更為完善的支持網絡,幫助單親家庭得以恢復經濟獨立和家庭復能,特別是推動性別平等的政策,以改變對於單親家庭刻板印象的全社會微歧視。冀此,從社會變遷所招致單親家庭量、質俱變的發展趨向,對於單親家庭的支持,勢必成為社會政策的重要一環。
總之,單親家庭的問題不僅是個人或家庭的困境,更是整個社會需要共同面對的一項社會變遷課題,像是歸因後果、家庭組成、單親內涵、文化差異、性別角色、貧窮弱勢、地區環境、資源配置、結構矛盾、生活適應、社會相融、衝擊影響、配套措施等,唯有通過政府、社會及企業的共同努力,以為單親家庭創造一個更友善的空間環境,來幫助她們克服生活困境和實現自我價值,這也讓從自願單親到被迫單親、從缺席到缺位、從雙親到失親、從父母到偽單親、從單親歸因到單親事實、從單親結果到單親後果、從單親現象到單親歷程、從一般單親家庭到弱勢單親家庭、從不同性別單親家庭到成員組成單親家庭、從全國到個別縣市的區位環境、從單親家庭福利依賴化到單親家庭自立生活化、從女性單親的善良微歧視到男性單親的爸爸很偉大、從女性單親貧窮化到單親家庭貧窮化等命題思索,實有其進行通盤檢視、深究之必要。
(本文並同步刊登在晴天社會福利協會官網)
(本文的著作財產權經王順民授權歡迎轉載)
當我看見這些單親媽媽 心裡總是酸酸的
她們獨自撐起一個家
一邊工作 一邊照顧孩子
常常累到沒力氣說話
她們不是不努力
而是環境太不友善
就業機會的選擇不多
服務業的長工時 低薪資
把她們困在每天的生存焦慮裡
孩子成了她們心頭最放不下的重量
在我們服務的十五戶弱勢家庭兒童中
有十三戶是單親 九戶是媽媽獨自撐起這個家
我們看到的不只是貧窮 而是一種長期被忽略的孤單
我想 如果這社會能再溫柔一點
讓孩子有地方被好好照顧
讓媽媽有喘息 學習的機會
有人聽見她們心裡的聲音
那她們就不用總是硬撐
支持一個媽媽
就是守住一個孩子的未來
願我們陪她們走一段
也願我們一起同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