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周內連續三批澳洲進口豬肉被驗出含萊劑,儘管檢出數值未超過國內標準,仍引發民眾不安。台灣養豬青年聯盟理事長張佑誠強調,隨著萊豬叩關,未來恐更多萊豬流入市場,嚴重衝擊國內市場,屆時恐導致五千頭以下養豬場全數離牧,逾五萬個家庭將減少收入或失業。

針對食藥署依法不公布合格產品流向的說法,豬農認為,進口豬肉本來就要產地標示,流向怎麼能不去追查,即使檢出的萊克多巴胺藥殘合格,也不代表民眾就願意吃,不能因為合格就無視民眾的選擇權利。

中華民國禽肉行銷發展協會榮譽理事長李春來表示,國內進口商都會拒絕進口萊豬,至於這批澳洲萊豬是否也是運輸業者誤裝所致,目前還不清楚,很可能是在屠宰、包裝、運輸等環節被汙染,雖然亦驗出的數值已遠低於殘留容許標準,但進口廠商還是會和外國廠商索賠。

張佑誠表示,台灣人口老化持續,亞洲各國堅持維護各種糧食自給率,食品安全更是各國政府積極防衛的關鍵節點,應以本國人民利益為第一考量,否則愈來愈多萊豬進口,第一個受衝擊的就是五千頭以下的小型養豬場將可能全數離牧,屆時將只剩下大企業及大型豬場,估計五千五百場,就業人口五萬人以上受影響。

中華民國養豬協會理事長潘連周說,一周內連續有三批萊豬進口不可能是包裝錯誤或是巧合,畢竟所有貨物進口都要經過檢驗、封櫃然後報關,這次一周就有兩次澳洲萊豬進來,代表澳洲端沒有確實檢驗,這才是問題所在。

潘連周說,開放進口萊豬至今已經四年,消費大眾證明對進口豬肉沒有興趣,只有加工廠商會基於成本採購,所以不太擔心進口內臟和豬腳會影響國產豬肉,只要政府嚴格把關並追查豬肉動向,但無論是肉品、內臟還是加工品都需要做到產地標示,避免有魚目混珠的情況,也保障國內豬農的權益。

台北榮總職業醫學及臨床毒物部主任楊振昌說,萊劑添加在動物飼料,可增進豬的食欲及瘦肉比率,但若過量使用,將產生躁動不安。萊劑對人體影響是心跳加快、手發抖、腸胃道症狀,嚴重時可能心律不整,成人每公斤體重的萊劑每日安全攝食量為一微克,正常飲食不會超過,但長期食用引起的慢性疾病風險仍有不確定性。(時事新聞來源:聯合新聞網,2025.05.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