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順民
中國文化大學社會福利學系教授
中華民國晴天社會福利協會創會理事長
桃園市愛力社會福利協會創會理事長
電子發票愛心碼9595995、9595520

近年來,臺北市的外牆剝落事件屢見不鮮,每年都會出現超過百起的公共安全危險事件,已然成為市容街頭的一大隱患,根據臺北市府的資料顯示,明年(2026年)年底之前,所有商業區及30年以上的11樓以上建物,都必須要完成外牆的安檢申報,然而,至今為止,完成申報的比例卻不足20%,以近2,000棟大樓的數量來計算,這樣的進度令人擔憂,若依過去平均每年93件的申報速度推算,臺北市更是需要花費16年才能完成所有大樓的安檢申報,令人更加擔憂的會是,該項外牆剝落問題並非是偶發事件,而是存在著多棟危險大樓的持續累犯,統計顯示,過去5年內,超過2次外牆剝落的危樓已經高達21棟,這些數據不僅顯示出建築物的老化問題,也反映出市府在管理和監督方面的不足,像是從局部修繕到危樓重建的都市更新,從低層樓到集合式住宅的管理型態,多少暴露出臺北市在建築安全和公共安全方面的重大挑戰。

事實上,頻繁發生的大樓外牆剝落事件,背後有其多重原因,像是:(一)臺北市的建築物普遍年限較長,有近7成建物的屋齡超過40年,更有近9成的建物屋齡超過30年,兩者的比重皆為六都最高,也就是說,許多建物在當初的設計和施工並未考慮到長期下來的大樓耐候性和公共安全性,如此一來,隨著時間的推移、外牆材料的老化、環境天候等結構性因素,以及缺乏定期維護的人為性因素,致使大樓外牆剝落現象的日益嚴重,已然是一項預期中的演變後果;(二)現行的管理法規和執行機制存在漏洞,雖然祭出強制安檢的依法辦理要求,但是,實際執行中卻因為相關法規的不完善和執行力度不足,導致許多業主對於安檢的重視程度不夠,甚至於市抱持著僥倖心理,尤其是關乎到危樓問題,這又豈止侷限於11樓以上的建物;(三)許多老舊建築缺乏穩定的財源機制,在面臨高額的維修費用時,往往就只能選擇拖延方式,如此一來,也進一步加劇了建築物的安全隱患;(四)全社會對於公共安全的認知不足也是一項重要因素,對於外牆剝落的危害性缺乏足夠的社會性認知,往往認定只是小問題而未能引起足夠的重視,這種苟安的心態不僅縱容個別業主的投機行為,也降低民眾對於建築安全應有的社會性關注。

冀此,針對臺北市外牆剝落的問題,必須要從多方面入手,像是:首先是要針對〈公寓大廈管理條例〉等相關法規進行增修,明確規定業主的維護責任和義務,並設立相應的罰則,以提高業主和住民的維護意識,特別是應該要加強對於老舊建築的安全監管,對於未能按時完成安檢的建築物進行依法處罰;其次,應該建立集合式住宅的穩定財源機制,亦即,現行大樓管理費調節機制和用途需要重新考量,不應該只適用於日常管理支出,尤其是攸關到修繕維護專項基金的設置,以減輕業主的經濟負擔或財務風險;除此之外,對於危險大樓應進行強制重建的都市更新,以提升整體的城市面貌和居住安全;再則,政府應該加強對公共安全認知不足的相關宣導,提高市民對於建築安全的認知,來讓民眾了解外牆剝落的危害及其潛在風險,藉此增強社會大眾對於公共安全的重視;最後,針對強制高樓安檢的申報制度,應該設計合理的執行機制,可以考慮設立專業的檢查機構,提供專業的檢查和維護建議,來完成應有的安檢申報和後續修繕計畫,另外,實有其必要建置數據共享平台,讓市民得以隨時查詢到周圍建築的安全狀況,據以提升對於公共安全的透明度和信任感。

總之,臺北市外牆剝落問題乃是一個多層次的挑戰,其解決需要法規、管理、社會認知等多方面的綜合努力,唯有通過批判性反思和具體全變革,方能逐步解決此一都市運作的困境難題,藉此確保市民的生命財產安全,進而打造一個城市新風貌的生活天地。

(本文並同步刊登在晴天社會福利協會官網)
(本文的著作財產權經王順民授權歡迎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