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順民
中國文化大學社會福利學系教授
中華民國晴天社會福利協會創會理事長
桃園市愛力社會福利協會創會理事長
電子發票愛心碼9595995、9595520

臺灣社會裡的資源回收乃是一個重要的環保行動,然而,與資源回收相關聯的拾荒者,其生活處境、情境或困境卻是處處充滿挑戰。

根據民間團體臺灣五角拌回收平權協會的統計,臺灣一年資源回收總量約684萬噸,這其中約莫有近1成是由拾荒者處理,至於,由環境部所列冊的全臺拾荒人數共計有7,283人,相較於中華民國老人福利關懷協會調查所顯示全臺約有5萬名依賴拾荒維生的社會邊緣人,並且,這當中有38%係為65歲以上的長者,儘管這些老年拾荒者名下有房、有子女,但是,往往因為子女重病、失聯或其他原因等家庭困境,最終還是不得不依賴拾荒度日,進而形成長期、多重的結構性社會問題,事實上,近期的調查也發現到,65歲以上的拾荒者占所有拾荒者近70%,並且有70%是女性,這群高齡女性拾荒者因其年齡、健康狀況或家庭責任而必須依賴拾荒維持生計,但是,卻因為包括回收價格低迷等諸多因素,致使平均月收入僅在新台幣4,000至6,000元之間,即使是再加上社會福利津貼或老人年金,勉強湊足上萬元的生活費用,這也讓拾荒者的生活困窘、生活品質和生命歷程情事,有其不同殊異的人生之旅,就此而言,針對高齡拾荒者,應加強社會支持系統,提供更具針對性、標地性的老人福利計畫,從而減少這群社會邊緣人依賴拾荒維生的必要性。

誠然,造成拾荒者困境的原因可從多個層面來進行探討,首先,回收價格的持續下跌是主因之一,目前紙類的回收價格僅為每公斤1.7至2元,寶特瓶約2元,儘管拾荒者對於環境保護作出重要貢獻,但是,卻未能獲得相應的支持,並且收入大幅減少,這使得他們的生活更加艱難;其次,社會資源的配置不均衡也是一個重要原因,雖然,環境部推動《資收關懷計畫》,以保價回收補助和提供其他服務,但是,拾荒者的參與情形,卻是寥寥無幾卻僅有32.5%的2,370人,其主因是拾荒者對於政府的信任感不足,更擔心參加計畫會影響到社福身分或個人隱私;此外,社區與拾荒者之間的相容矛盾,更是一項不容忽視的公共問題,畢竟,許多拾荒者因空間不足而將回收物放置於社區的公共場域,造成居民的不滿,甚至於面臨檢舉和罰款風險,這不僅影響拾荒者的收入,更是讓拾荒者在社會中深感孤立與無援。

冀此,相關聯的改善對策包括提高資源回收的價格,以保障拾荒者的基本收入,特別是政府應考慮為拾荒者提供基本的職業福利,像是健康保險和意外保險,以減少因工作受傷或健康問題帶來的經濟壓力,連帶而來的是,也應該要重新評估資源回收鏈政策的參與貢獻度,確保拾荒者在回收系統中得到應有的支持和保障;再則,政府應加強與拾荒者之間的信任關係,透過透明溝通和政策宣導的社會性互動,讓拾荒者了解參與計畫的好處,以消除他們的疑慮、顧忌;此外,如何規劃妥善的公共回收處理空間,來讓拾荒者有地方整理回收物,減少與社區居民的衝突,這樣的空間不僅能提供實際的幫助,還能讓拾荒者在公民社會中獲得尊重和認同,進而達到自律、他律、共生的社區相融目的;最後,社會企業和非政府組織理當在這方面發揮重要作用,特別是回應於如何通過CSR(企業社會責任)和ESG(環境、社會及治理)標準,參與和支持拾荒者的改造計畫,研究如何將拾荒者納入正式的勞動市場,並提供職業培訓,以提升他們的技能和就業機會。

總之,拾荒者乃是台灣資源回收系統中的重要一環,他們的存在不僅是環保行動的推動者,更是底層社會結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角色,然而,面對價格下跌、遇惡劣天候、因工作受傷、社會不友善、遇交通意外、回收空間不足,再加上回收基金補貼上游廠商等交織因素,致使拾荒者出現收入低、風險高和社會微歧視等真實現狀,以此觀之,透過合理的政策調整和社會資源的有效配置,來改善拾荒者的生活條件,這不僅是對於環境保護進程的具體貢獻,更是對人性尊嚴的尊重與維護。

(本文並同步刊登在晴天社會福利協會官網)
(本文的著作財產權經王順民授權歡迎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