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五年國內重大兒虐致死或重傷案件達一三四件,其中六十三件為腦傷,專家指出,受虐性腦傷加害人多為父母,部分兒虐事件原因是家長難以面對育兒壓力,或用錯誤且危險的照顧方式,而引起兒虐事件,當兒虐事件發生後,除了協助受害幼童,也應強化父母的親職教育以及心理治療。
開業臨床心理師蔡明娟說,育兒對於新手爸媽來說,常是壓力的來源,孩子哭鬧不休,家長無法安撫,使其心情煩躁,此時家長的情緒控管能力不佳,就可能出現兒虐的風險,另外一種情況是期待自己是「完美家長」,照顧孩子不敢有任何懈怠,長時間未喘息,對於照顧者而言,生理、心理都可能超出負荷,此時在場照顧比不在場照顧更危險。
蔡明娟說,任誰都不願意發生兒虐憾事,她認為,育兒壓力絕對不亞於長照,家長一定要適時喘息,當嬰兒哭鬧不止時,家長出現明顯的焦慮情緒,應先將孩子安置嬰兒床等安全處,可先至其他空間轉換心情,深呼吸暫緩焦慮情緒,若短暫的轉換心情仍無法改善,可適度找尋替手,安排自己的喘息時間。
若不慎發生兒虐憾事,家長除了積極配合醫療與復健,也必須保持樂觀及耐心,陪伴孩子從傷害中復原,腦傷復健時間動輒數年,甚至十、廿年,夫妻之間應修復關係,不咎責自己,也不責怪伴侶,若無法自我修復時,可利用夫妻、家族諮商等資源。
林口長庚醫院兒童重症加護科主治醫師李恩沛說,兒虐預防應從前端衛教預防開始,教育父母及保母如何育兒,針對兒虐高風險家庭,應加強訪視。(時事新聞來源:聯合新聞網,205.04.12)
有兒虐事件出現在新聞上,施暴者竟是孩子最親近的父母 每次看到這樣的新聞,心真的很痛。但除了痛,我也開始反思:為什麼會一直發生這樣的悲劇?
我們總在事件發生後才投入關注、投入補救,卻忘了問題的根源,其實早在家庭還沒成立、孩子還沒出生的時候就已經埋下了。
許多父母不是不愛孩子,而是「不會愛、不知道怎麼教養」,他們承受龐大壓力、缺乏支持系統,最後在崩潰邊緣做出傷害孩子、也傷害自己的選擇。
我們是否可以改變做法?
我一直在想,如果政府或相關教育單位能夠推動一套「系統化、分階段」的家庭教育機制,讓每位準備成為父母的人都能提早學習、獲得支持,也許很多悲劇就能被預防,而不是事後不斷地修補。
例如:
• 婚前要上課,讓兩人對未來家庭有基本共識
• 結婚後也有課程,建立良好的溝通與衝突處理
• 懷孕了,準父母要學習情緒管理與角色轉換
• 孩子出生前後,有教養課程與支持資源陪伴 甚至提供托育照顧時段 讓爸爸媽媽有喘息的時間
• 甚至將這些學習與育兒津貼綁定,鼓勵家長願意學、也能安心學
育兒看似是夫妻的事情 但大環境來看 ,是整個社會的責任。我們不是在提倡增加父母的壓力,而是要讓他們「不孤單、不無助」,因為有了學習與支持,愛才能走得長遠,孩子才能平安長大。這是我小小的心得 研一生 林怡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