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五年,台灣每年平均有廿六名兒少因不當對待導致嚴重傷害或死亡,其中,近五成為受虐性腦傷、二成五的兒童因此喪命。衛福部保護司司長張秀鴛說,受虐腦傷是最常見兒虐行為,因孩子不會言語,家長常以不慎跌落等理由卸責。醫師指出,受虐腦傷常造成不可逆傷害,有孩子因此成為植物人。
據衛福部統計,一○九至一一三年國內重大兒虐死亡及重傷案件數總計有一三四件,其中六十三件為受虐性腦傷,有二成五的受虐性腦傷患者經治療仍不治死亡、七成五為不可逆永久傷害。嚴重受虐性腦傷兒童年齡分布,九成為二歲以下,一歲以下案件占七成三,一至二歲案件占一成九。
一位母親與同居人涉嫌虐待男嬰,同居人辯稱與男嬰玩「飛高高」遊戲,把男嬰抱起搖晃,並輕拍頭部,才導致腦部受傷嘔吐。林口長庚醫院兒童重症加護科主治醫師李恩沛說,該患者到診時全身多處瘀青,經急救仍難挽回性命,經檢查發現,男嬰腦膜下出血腫脹,眼底呈現深淺紅色斑狀,凸顯腦部受到重大衝擊。後續此案被證實為兒虐,男嬰母親與同居人分別遭判七年十月、七年徒刑。
張秀鴛說,孩童的表達能力未發展完全,許多出現受虐性腦傷的孩童家長,常在診間以孩童睡覺時跌落、哄睡時不慎搖晃,或練習走路時跌倒為理由,試圖避免醫師通報受虐,還有家長以開車行經山路太搖晃為由,或把責任推給家中較年長孩子,稱兄弟彼此玩鬧時,不慎敲到頭部才導致受傷。
李恩沛表示,受虐性腦傷患者每四人有一人死亡,七成以上受害者會有永久性神經功能障礙,包括癲癇、腦性麻痺、智能障礙等,須接受特殊教育,五成以上受害者視力喪失,呈部分或完全失明,逾二成受害者無法自主進食,需仰賴餵食管維持營養,「兒虐造成孩童傷害,遠比新冠疫情還嚴重」,各界應謹慎以待。(時事新聞來源:聯合新聞網,2025.04.12)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