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4.07📚
01.設置兒童工作證
02.少年自殺死亡率
03.川普關稅殃臺灣
04.發票中獎志工吞
05.憲法法庭彈劾案
06.大甲媽祖繞境行
07.最新指引天災假
08.音樂潤餅高關稅
09.國家兒童未來館
10.全責教師離線權
11.自行車族安全帽
12.染毒風險中輟生
13.專案教師免洗筷
14.喪失原籍遭除戶
15.別人恐懼我貪婪

王順民
中國文化大學社會福利學系教授
中華民國晴天社會福利協會創會理事長
桃園市愛力社會福利協會創會理事長
電子發票愛心碼9595995、9595520

四月份的第一周(2025.04.07)所羅列出來的七字箴言包括有「設置兒童工作證」、「少年自殺死亡率」、「川普關稅殃臺灣」、「發票中獎志工吞」、「憲法法庭彈劾案」、「大甲媽祖繞境行」、「最新指引天災假」、「音樂潤餅高關稅」、「國家兒童未來館」、「全責教師離線權」、「自行車族安全帽」、「染毒風險中輟生」、「專案教師免洗筷」、「喪失原籍遭除戶」以及「別人恐懼我貪婪」等15則的七字時事箴言,這也使得相與對應的延伸性思考,是有它嚴肅以對的必要。

首先,「設置兒童工作證」,因應於層出不窮的兒少遭受不當對待事情,民團要求主管機關衛福部建置所謂的兒童工作證制度,以規定所有可能會接觸兒少的工作者皆需事先查核申請,藉此補足現行不適任資料庫的漏洞缺失,誠然,現行包括不需立案就不用查詢資料庫、難以全面監管、未落實查詢釀成傷害、查詢權限極為限縮、期限一過就完全消失、查得到也禁不了在內等不適任資料庫的6大運作漏洞,實有其進行通盤檢視之迫切、必要,但是,揆諸從僅符合消極資格要件到不適任身分糾舉、從教育部到其他跨部會的各目的事業主管機關,以迄於包括教育人員、性別事件、托嬰中心、教保機構、補習班、課後照顧班或是其他與兒少有所接觸的第一線工作人員,又要如何完備應有的互動素養、辨識能力、司法責任及其協力守護,這也點明出來對於保護兒童及少年的機制設計,斷然不只是侷限於該項工作證的建置措施,而是要有機構、同儕、家長、兒少、社會、公權力等利害相關人等的共同守護;「少年自殺死亡率」,根據《OECD家庭資料庫:臺灣家庭與兒少權益指標比較2024年版》的研究發現,將臺灣與OECD國家數據比較的話,數據揭示2021年的臺灣青少年自殺死亡率為每十萬人4.5人,至於,統計至最新的2023年則是上升為每十萬7人,至於,各項可能的歸因事由包括兒少家庭組成結構、心理健康促進、社會支持網絡、對其自殺態度、自媒體社群效應、同儕傳播影響、網路使用環境等,顯然,並非單一因素的青少年自殺死亡率,實有其從青少的個人動力、父母的家庭動力、同儕的團體動力、網絡的數位動力及其外部系統動力的交織拉扯,這也讓包括事前的防制對策以及事發之後的防治措施,宜是要有串聯性、對應性的整體思考;「川普關稅殃臺灣」,美國總統川普宣布對臺灣課徵32%關稅,除了半導體、鋼鐵等項目暫可豁免外,若以2024年我國出口到美國金額推估的話,約有超過千億美元出口將被課高關稅,這其中又以自動資料處理機、電腦零附件、印刷電路板等產業,受傷慘重,畢竟,僅以2023年的全年為例,臺灣出口到美國金額共計有1113.7億美元,年增46.1%,臺灣對於美國出超高達648.8億美元,對於美的貿易順差臺灣更是位居全球排名的第七順位,因此,臺灣實難以逃脫而不被川普政府課徵高關稅,顯然,從出口到入口、從出超到入超、從直接到間接、從成品到半成品,以至於從自動數據處理設備及其零件到其他產品,因應於這一波全面性的關稅調高,以國際貿易為其主戰場的臺灣,要如何停損設置於應該要有的風險管理,實有其內外夾攻多頭皆空的發展疑慮;「發票中獎志工吞」,一則民眾隨手捐發票但卻是遭到志工侵占中獎金額的社會事件,背後包括事實描述、原因探究及其改善對策等三段式論述的反思探究,畢竟,捐贈統一發票乃是一種普遍且低門檻的行善形式,藉此體現社會大眾對於公共利益的相挺支持,該項志工侵占行為破壞這種行善的信任基礎,這也提醒和彰顯任何的行善需要制度保障,才能在社會中持續發揮正向的影響力,特別是要如何修補社會信任的裂痕,以促進公益行為的健康發展,並提升社會整體的行善意義,就此而言,公益組織在吸納志工時,除了考慮本人的熱忱與能力外,也應加強對於志工的背景調查及降低內部風險的志工管理政策,連帶地,捐贈統一發票背後所涉及到像是商家擺設捐贈箱、捐贈發票收回機制、兌換發票人力成本、發票數量規模經濟,以及中獎機率金額效值等結構性限制,直指出來對於隨手捐發票議題現象的考察論述,就不僅止於聚焦在志工的侵占行為,而是隱含現行公益團體大者恆大、小者恆小的馬太效應,進而影響到公共資源的公平分配,也可能導致社會服務的質量不均;以及「憲法法庭彈劾案」,韓國大統領尹錫悅在去年12月3日突然宣布戒嚴,南韓國會與於12月14日通過彈劾案,對此,韓國憲法法院在當地時間4日上午11時,裁決通過彈劾罷免尹錫悅,依據相關法令規定,南韓必須要在60天內舉行總統補選,這也為南韓政壇投下震撼彈,這也讓尹錫悅成為朴槿惠之後第二位遭彈劾下台的南韓總統,如此一來,包括發布戒嚴令、調動戒嚴部隊和警察、封鎖國會、試圖逮捕國會議員、突襲選舉管理委員會並試圖取得數據之類的緊急狀態而來的總統職權行使,實有其從民意風向到憲法法庭的多重考驗。

其次,「大甲媽祖繞境行」,臺中大甲鎮瀾宮媽祖9天8夜遶境徒步進香之旅,已於4月4日晚上10時45分正式起駕,透過大規模的遶境活動,媽祖信徒們增強彼此的聯繫,形成一項獨特的社會網絡,但是,隨其活動規模的不斷擴大,商業化的趨勢也日益鮮明,是否會削弱宗教活動的精神內涵,反之,復歸於個人終極關懷範疇的生命探索真義,遶境進香活動提供信徒探索生命意義的契機,得以重新連結生命主體性,這不僅是個人靈性的昇華,也反映全社會對於生死議題的共同關注,以此觀之,有必要深入理解宗教信仰、宗教本質、宗教精神、宗教教育、宗教活動在當代臺灣社會的角色扮演,藉此展現其在促進族群融合、社會和諧、文化交流及其地方發展中的應有軟實力,以讓不同宗教信仰的儀式活動皆能繼續發光和發熱,從而顯現包括神聖、世俗領域所應該要兼具『尊重多元—包容差異』的價值理念;「最新指引天災假」,行政院人事行政總處頒布《天然災害停止上班上課作業Q&A》,這其中因為對於高溫的定義仍未達成共識,所以,關於高溫期間是否要停班、停課一事,仍然無法以法制化方式進行正面規範,不過,這次的指引倒是明確針對所謂的低溫寒害,讓機關、學校首長得視實際情形發布停班停課,顯然,從地方政府到中央政府、從全國一致到因地制宜、從單一縣市到生活共同圈、從體感溫度到基本要件、從高溫酷暑到低溫寒害、從高低溫差到颱風豪雨、從明天過後的環境變遷到致災戕傷的氣候事件、從機關首長到自我決定的人身安全防範機制,該項天災假的指引宜是有其必要超越法制化的行政管理主義層面,進而導入更多災變之防制與防治或自主與他律的相關素養;「音樂潤餅高關稅」,正當美國宣布對於臺灣課徵32%的對等關稅之際,曾任駐美代表的副總統卻是在社群平台上分享包潤餅的照片,引發了網友不滿,於此同時,總統也透過預錄好的短片跟年輕樂迷打招呼,並且手舉『至少我們還有音樂』毛巾,以示跟年輕世代的同心交好,顯然,兩人皆為有所準備的事前作業,多少顯示民之所欲的有心作為,但是,對的事如何在恰當的時機及其採取適當的表達方式,藉此達到觀念充權的各種機會教育目的,以此觀之,從將清明節窄化為潤餅裡面究竟是包什麼料的輕挑舉措,實難與慎終追遠的文化傳承連結在一起,更遑論身處於一片片去中國化的當前氛圍裡,又要如何賡續於中華民族的文化血脈,連帶地,以毛巾作為鑲嵌於年輕族群的某種情感依附,針對該項高關稅的貿易作戰,如何借力使力以讓新生世代了解臺灣的國際生存困境,而非盡是徒留不知亡國恨的世代哀愁,就此而言,從國家元首、備位元首各自的言談舉止,宜有對於重大事件及其危機處理或公共關係的深層思索;「國家兒童未來館」,回歸於以兒童為本位的核心價值,臺灣首座國立兒童博物館的『兒童未來館』,便是要將兒童的相關需求放在規劃設計的核心位置,藉此彰顯『沒有我們的參與,不要任意替我們做主決定』(Nothing About Us Without Us)的核心精神,如此一來,從國內兒少權法的未滿12歲到國際兒權公約的未滿18歲,這部分實有會通、整全、多層的分齡分殊考量,連帶地,從權控關係的友善思維轉換為同等地位的共融原則、從主流到多樣的文化認同感、從所有兒童到弱勢兒童的積極性差別待遇、從不幸兒童到特殊兒童的差別性存異、從菁英兒童到一般兒童的提供改變機會、從都會兒童到偏鄉兒童的區位人文落差、從城市的兒童未來館到當下的兒童生活天地的一以貫之、從物理環境的觀賞障礙到人文素養的創發發想,以迄於兒童未來館所要擔綱的起承轉合機制設計,那麼,對於兒童未來館的整體性擘劃,就不僅止於降低展覽品高度、邀約兒童參加策展,抑或是有來自於特定兒童表意權等技為末的工具性範疇變革,而是該項隱含美學教育的認知基模、表述涵養、表達機會或表決權利,如何能夠具體而微地落實在生活世界裡代際之間的相對平權對待;以及「全責教師離線權」,立法院法制局提出《教師離線權相關權益保障之法制研析》報告指出,教師是工作壓力與倦怠程度最高的職業之一,多數的教師在放學下班後仍要回覆學生、家長等人訊息,雖然是有指導或指南原則予以規範,抑或是教育部早於2021年發函給各縣市政府,針對教師下班後還接到家長訊息,並且立刻處理與回應者,視為是另類加班必須提供合理勞動權益的補償機制,但是,各縣市作法莫衷一是皆有不同,因此,關於離線權定義、明文賦予離線權、禁止不利益對待以及罰則等教師離線權益事宜,應該要立法來明定保障教師離線權(right to disconnect),以讓教師在下班後有權利選擇不回覆學生家長的來電及訊息,藉此還給教師喘息空間,顯然,從勞工離線權到教師離線權的多元及複雜化、從學生的受教權到教師的離線權、從校方教師到父母家長、從親師到校方主管同事等多元對象、從體制內的學校機關到校外的民間補教業者、從師生權力關係到學生自律自主、從單純的親師個別聯繫到複雜的班級群組互動、從僅限老師一人扛責到父母加以究責、從道德勸說的指導原則到依法辦理的法制規定,抑或是從全責的義務到加班的權利,對於離線權的考察真義就不全然在於是否要還給教師下課離校後的自主空間,而是回歸到現行班級親師之間的協力機制,管道是否順暢、能否有效溝通以及如何得以親師共親職,畢竟,一線教師已然是被賦與重要或替代性質的專業父母角色扮演,那麼,凸顯離線、下線與否的技術性操作,這何嘗不是道出對於涉及到學生、教師、家長、校方或社會等環扣共責關係的有所漠視,到最後對賭和損及的仍然還是孩子的生存與發展權益,更遑論對於包括教學、輔導和服務等教師職能基準分析是有待廓清的,連帶地,當數位化的通訊方式已經成為不可或缺的聯繫管道,那麼,如何讓脆弱的人性不至於迷思在科技創造之中,如此一來,包括顯於外的數位互動規則和隱於內的數位素養增權,實乃是公民社會裡一項新興的群體社交課題。

最後,「自行車族安全帽」,根據國健署調查顯示,臺灣僅有11%自行車族戴安全帽,有鑑於道路交通傷害乃是5至29歲兒童和年輕人的主要死因,因此,騎乘自行車配戴安全帽,是有加以法制化之必要,以讓從自由選擇之得到必要配置之應、從漸次勸導到強制規定、從投保誘因到給付限制、從私人自行車到公共自行車、從兒少優先到擴及全齡化、從硬體道路設施規劃到軟體騎乘道安素養,均有其必要進行通盤的檢視;「染毒風險中輟生」,對比於2015年全國12至14歲一般國中生青少年族群,國家衛生院研究團隊分析2013至2016年《教育部藥物濫用學生個案輔導管理系統資料》使用非法藥物的國中學生,藉由連結社福、健保、輟學紀錄等資料庫以進行4年追蹤研究,藉此找出1,605名使用過毒品的國中生,發現到這其中有83%的國中生使用過愷他命,17%使用過安非他命,而35%的染毒學生因再次沾毒而被通報,此外,25.6%的染毒國中生係出生於低收、貧窮等經濟弱勢家庭,另有16%的染毒青少年其家人也是使用過毒品,這也讓相較於一般族群青少年,來自於經濟弱勢家庭或家戶成員曾涉及毒品的曾輟學比例更是超過三分之一,再則,11.4%的使用非法藥物國中生來自於高風險家庭,其比率為一般青少年的14倍,而染毒後的輟學比率高達到35%,更是一般青少年的81倍,同時,非法藥物再通報的風險則是提升46%,就此而言,扣緊國中生階段之『人』、中輟之『事』、中輟生家庭背景之『地』、使用毒品之『物』及其包括個人、家庭、群體和外在等染毒事實之『因』等『中輟生—染毒—中輟生染毒風險』的議題旨趣,實有進行整全與多層的通盤性檢視之必要,也就是說,揆諸於國中生、輟學、染毒、少年期身心發展、團體次文化、貧窮家庭、家人染毒、個人健康情形、學校學習狀況、社會安全網、物質濫用成癮青等心智認知圖像,道出先染毒後輟學、先中輟後染毒、染毒後輟學物質濫用成癮、高風險家庭導致輟學、家人吸毒導致輟學、社安網抑制非法藥物使用效果等命題討論,更有其從內外歸因、風險因子與危險係數、生態系統、推拉理論、自變項或外在變項與隨機變項之總變異量、單一現象與合併行為或不同需求的整合服務等不同的論述解讀;「專案教師免洗筷」,教育部因為大專校院專案教師濫用而遭到監察院糾正,並且被要求提出政策引導措施,自112學年度起不得再增加專案人力,並且應降至8%以下,對此,只要是符合生師比,學校專案聘任比率又較前一學年度下降,同時人數較前一學年度減少者,每減一名專案的學校將可獲新台幣10萬元獎助,顯然,從漸進式降比到剛性規定聘任比率、從短期專案教師到長期編制內教師、從同工不同酬到勞動權益階層化、從師生比到生員減少,以迄於高教擴張後的萎縮、爭食、輔導到退場,該起專案教師的聘任亂象,已是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的一項衝擊影響,高教冰山的大崩解、大潰堤,這才是後續棘手之處;「喪失原籍遭除戶」,因為陸籍配偶拍攝影音鼓吹武力統一言行,而遭限期離境所引發的諸多風波,政府祭出更嚴厲措施,對此,海基會及移民署寄發通知書給所有在台14萬餘名陸配,要求3個月內補繳經海基會驗證的喪失原籍公證書,逾期不繳交的話,將撤銷在台定居證及戶籍登記的處分,由於高達數萬名陸配係早於2004年〈兩岸人民關係條例〉修正之前就嫁來臺灣,大陸早無親人陸方也未必能發給證明,這恐怕會損及新住民的基本人權保障,顯然,從修法之前到修法之後、從早先的陸配到當代的陸配、從先具結後核發定居證到執行強制要求補件、從依親居留或長期居留到已取得身分證、從台商與陸配在大陸所生子女到回到臺灣入籍的民眾等等所採行一視同仁的硬性規定,凸顯的乃是司馬昭之心的政治性作為,誠然,臺灣地區係以單一戶籍為基礎,因此,該項舉措的用意是為了避免兩岸雙重戶籍所造成權利、義務的扞格衝突,據以維持兩岸人員往來秩序,但是,扣緊『人—事—時—地—物—因』命題意旨而來的陸配和網紅陸配之人、武統言論之事、兩岸詭譎氛圍之地、在臺言行之物及其政治不正確之因而來的心智圖像,多少還是道出這當中所潛藏的貓膩、弔詭之處;以及「別人恐懼我貪婪」,正當2025年全球股市陷入到處哀鴻遍野之際,股神巴菲特(Warren Buffett)卻是展現『別人恐懼時我貪婪』的老謀深算能耐,靠著穩健賣股以達到避凶趨利的多贏目的,截至今年(2025年)的4月為止,帳上已經逆勢增添高達127億美元(約新台幣4,080億元)的資本利得,總資產一舉推升至1,550億美元,高居全球前五大富豪寶座,也就是說,獨到的投資眼光重押能源、保險與消費類股,而讓巴菲特在這一波全球貿易爭戰所帶動通膨升溫和利率波動的模糊混沌狀態中,反而成為了最大贏家,好一個從吃到飽的『buffet』到巴菲特的『buffett』,字尾多了一個t的巴菲特,何嘗不是意指的諸如有才能的t之Talented、思慮周到的t之Thoughtful,抑或技術熟練的t之Tech-savvy等個人特質的延伸性思考。

總之,高達15則的時事新聞箴言化,背後所實有的是從臺灣島內到地緣政治、從疫情火熱到後疫情善後、從政治到經濟或其它以及從令到典章等生活序曲,對此,多些達觀來看待從「COVID-19」到「後疫情社會」的生活樣態和世間百態,至於,糾結於『個體(蘋果)-制度(木桶)-環境(製造商)』所顯現出來的這些整體社會事實(holistic social fact),更是說明:這個世界唯一不變的,就是它隨時在做改變。

(本文並同步刊登在晴天社會福利協會官網)
(本文的著作財產權經王順民授權歡迎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