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順民
中國文化大學社會福利學系教授
中華民國晴天社會福利協會創會理事長
桃園市愛力社會福利協會創會理事長
電子發票愛心碼9595995、9595520
隨著人口老齡化的加劇,臺灣社會的長者照顧問題,已然成為了公共政策與社會關注的聚焦所在,對此,衛福部與地方縣市政府共同推動的『一國中學區一日照』計畫,旨在確保全臺814的個國中學區均有日間照顧服務資源,然而,根據2024年11月底的數據顯示,各縣市的日照中心資源分佈不均,這其中臺北市的達成率僅為84.7%,成為六都之最低,這一現象引發了對於日照服務資源配置的深思,特別是在都市化程度較高的臺北市,面對法規、租金和營運等結構性限制,如何進行有效配置資源以提升長者的生活質量,便成為亟需解決的公共政策課題。
根據統計指出,新北市的日照服務達成率為89.9%,桃園為91.5%,臺中市為88.8%,而臺南市及高雄市均達100%,這些數據顯露各個地方縣市政府在日照服務資源配置上的分殊差異,尤其是臺北市的表現令人擔憂,如此一來,實有必須回歸到日照服務的根本問題,據以深究其背後的結構性因素,誠然,臺北市的日照服務達成率較低的歸因事由,主要是受到以下幾個因素的影響,像是:(一)法規限制:現行的法規對於設立日照中心的要求過於嚴格,導致許多潛在的服務提供者無法進入市場;(二)較高租金:臺北市的租金水平高昂,使得日照中心的營運成本上升,影響其投資意願和可持續性;以及(三)利潤問題:日照服務的營運回報率不高,導致許多企業不願意投入資源,諸此種種所交織在一起的錯雜因素,致使臺北市的日照服務資源配置面臨到結構性限制的艱鉅挑戰,如此一來,擺盪於長者日間照顧服務的「市場化」和「社會化」,抑或是「家庭化」與「公共化」之間的公私協力衡平關係,便有其必要進行通盤檢視、議論之處,特別是資源分配容易向富裕族群傾斜,以至於忽略了弱勢群體的受照需求,及其長照政策要所兼具的公平性與包容性。
事實上,臺灣地區老年人口的比例逐年上升,預計到今年的2025年,65歲以上的長者將一舉占總人口的20%以上,此一加快、加速且加惡得高齡老化趨勢,不僅會對社會的各個層面造成影響,更是對於長者全人照顧的公共政策,有其短、中、長期規劃布建的更高要求,如此一來,對於日照中心及其相關服務的考察針砭,就不全然僅止於特定對象、特別項目和特殊需求等狹隘性範疇思考,而是要如何就其高齡長者的生理、心理、認知、經濟、社交等『個人動力』;照顧人力的性別、年齡、教育、職業、婚姻等『家庭動力』,及其外部環境的政治、經濟、社會、人文、綜合等『系統動力』,藉此思索包括人流、金流、物流、資訊流、績效管理流的整體性建置,以此觀之,長者的需求與權益固然是要被加以重視,但是,作為補充性、喘息性、過渡性的日間照顧服務,除了是對於日照服務的質感有所提升外,攸關到下一站幸福的去處歸屬,點明出來:扣緊長者老化生命事件、生命週期和生命歷程而來的全人、全家、全程、全隊和全社群,更要有超前部署的積極性應對布建,這方面已然是考驗到國家機器管理、治理和統理的行政能力。
總之,在公共衛生的運作框架下,日照服務的質量不僅影響到老年人的身心健康,也關乎到整個社會的健康水平,良好的社會支持系統能夠有效降低長者的孤獨性存在或社會性孤立,就此而言,有效提升日照服務的質量和可及性,實屬必要,而作為首都的臺北一市,雖然是擁有豐富的文化資源和多元的社會結構,但同時也要面臨都市化所帶來的種種挑戰,如此一來,面對人口結構的轉變,應加強對老年人口需求的預測與分析,據以制定符合未來趨勢的長期照顧政策,連帶地,從臺北市到其他都會,抑或全臺各個城市,背後所實有的『長者日照服務圖像』,是有必要進行涵蓋人、文、地、產、景等資料勘查的大數據,藉此找到長照資源要如何在其異同之間,以進行適切、適宜和適當的長照資源配置,特別是復歸對於長者日照服務質感的相關提問,連帶地,如何超越包括國中學區布建率、整體日照涵蓋率在內的僵化數字管理,從而回歸於『人本照顧』的關懷意旨,這部分乃為推動長期照顧服務應該要守住的精神底蘊。
(本文並同步刊登在晴天社會福利協會官網)
(本文的著作財產權經王順民授權歡迎轉載)

依文中所述,臺北市在現行高齡族群日益增多的社會型態下,居然為六都當中提供日間照顧服務佔比最低的縣市。的確,會讓人難免於去思考與衡量的是,在臺北承租店面相對於外縣市來說,租金高這點就會是在設立日照中心前讓人有所顧慮的地方。我認為政府或許可以重新研擬政策,試著與某些大型的居家照顧中心、長期照顧中心討論,利用現有的空間,重新規劃整併成「多元照顧中心」,讓行動較為不便的長者均能乘坐復康巴士到「多元照顧中心」接受完善的照顧服務,同時,家屬也能得以獲得喘息,一舉數得。
台北市日照中心服務資源配置的結構性限制因地段有法規、租金、利潤限制艱鉅挑戰,而越南部的達成率越高分,而因台北市人口數量大更須思考如何應變,若需改善此況仍須依上述之限制考量:是否在經費上需求可應地段不同而予不同之資源配置,使得於台北市老年人的日照服務得到相對應的福利照顧。
2025台灣進入超高齡社會,首善之都有交通捷運之便,且公共設施多元,但因為地狹人稠,相對租金成本高,不若其他五都。但還是有很多空間可再利用。現有日照開放以公司化經營,個人的觀察很多著眼於有利可圖,但長照在現行制度下,我想就是社會福利的一環,若企業將長照看成是企業ESG的範疇,相信絕對有可能的空間,服務更多有需要的高齡長輩。但若是現在氛圍,將長照看成營利事業,企業將本求利,靈活度就受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