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順民
中國文化大學社會福利學系教授
中華民國晴天社會福利協會創會理事長
桃園市愛力社會福利協會創會理事長
電子發票愛心碼9595995、9595520
在當今的臺灣社會,隨著醫療科技的進步,對於疾病的認識更為日益加深,然而,罕見疾病患者(rare disorders)這一議題卻是依然被忽視,特別是如何深入探討罕病患者的生活狀況及其所需要介入的支持系統,對此,根據由罕見疾病基金會所公布的該項《罕病病友生活狀況及需求普查》,似乎是看到了一幅亟待改善的『罕病圖景』。
事實上, 罕見疾病基金會所公布的《罕病病友生活狀況及需求普查》,這也是自從〈罕見疾病防治及藥物法〉立法至今25年以來的第一份生活狀況調查,至於,從民間團體、利害關係人出發的該項調查報告,顯示出來:罕病家庭除了病友本身,三親等內血親無人罹罕病比率為54.89%,但是,34.71%的病家除病友外,另有一位家人罹患罕病,另有二人罹罕病的比率為7.36%、另有三人為1.99%、另有四人為0.69%,另有五人為0.36%,換言之,三親等內有其他家人罹患罕病者高達有45.1%,上述的數據不禁令人深思,罕見疾病的影響不僅限於個體範疇的病人自身,還進一步波及到集體範疇的整個家庭,乃甚或是整體範疇的心理、經濟、社會、文化負擔,就此而言,該項罕病患者的生活狀況,其所投射出來的更是對於醫療體系的結構性挑戰,而相與關聯的罕病需求也就不僅限於醫療層面,還進一步涉及到心理支持、資源配置與家庭功能等運作維繫,特別是因為低盛行率之故,也讓罕病患者一直都是處於「醫療邊緣化」的狀態,致使在其各項公共政策的規劃執行,更容易被忽視。
誠然,上述的經驗現況,有必要回歸對於罕見疾病的定義範疇、病友服務等基本提問,對此,根據罕見疾病及藥物審議會的公告,罕見疾病的認定標準是以疾病盛行率的萬分之一以下為限,並且綜合考量罕見性、遺傳性及診療困難性等難以觸及指標,連帶地,來自於國民健康署的數據,顯示目前公告的罕見疾病種類共計246種、罹患罕病人數達到21,963人,並且陸續成立罕見疾病特殊營養食品暨緊急需用藥物物流中心、罕見疾病專案辦公室與遺傳諮詢中心等諸多官方策進作為,但是,罕病患者及其罕病案家依舊是有其制度設計運作限制之處,像是遺傳諮詢、孕前篩檢、產前篩檢、新生兒篩檢、疾病診斷、早期介入、心理輔導、特殊治療、醫療輔具、罕病給付、長期照顧、社會支持、公共衛生等全人關懷,畢竟,攸關到這些特定對象、特殊需求及其特別項目的缺乏、不足,無疑是會影響到患者的生活質量和家庭的幸福。冀此,對於罕見疾病的社會性關注、社會性對話、社會性共識及其社會性投資,實為公民社會的一項文明化課題。
總之,罕見疾病的議題不僅是醫療問題,更是一項綜融性問題,如此一來,唯有通過全社會的共同努力,才能讓罕見疾病患者獲得更好的生活質量,據以捍衛基本的權利與尊嚴,畢竟,舉凡從醫療資源分配的不均,到公共社會認知的缺乏,再到典章制度設計的失靈缺陷,均加劇罕病患者及其家庭的身心負擔,對此,您、我都可以成為用以引領社會變遷的改變推動者,藉此陪伴他們一起行走這條漫長的罕病醫治道路。
(本文並同步刊登在晴天社會福利協會官網)
(本文的著作財產權經王順民授權歡迎轉載)
曾服務於漸凍人病友團體,病友最大的盼望,還是希望能夠隨著醫療的進步,研發解藥,就如同全球消滅小兒麻痺一樣,但資源永遠有限,需要被關注的疾病輕重緩急,總是面對資源分配的問題。
在台灣雖然政府和民間團體已經為罕見疾病患者及其家屬提供了許多支持,但仍有許多方面需要持續努力並改善。「讓罕見的病友、家人不再孤獨… 一場亟需關注的社會變革議題」點出了罕見疾病社群所面臨的核心困境,並強調了社會變革的重要性。
讓罕見疾病病友及其家人不再孤獨之社會變革方向是值得關注和推動,需要學術界和產業界投入罕見疾病之研究並強化醫療支持體系、提供經濟補助支持實質給予協助,為罕見疾病兒童提供個別化教育支持計畫。鼓勵社會人士參與罕見疾病關懷服務與多元化長期照護服務。
這是一項需要長期多方共同努力的社會變革議題,需要政府、醫療體系、學術界、企業、媒體、社福團體以及社會大眾的共同參與和支持,才能真正讓罕見疾病病友及其家人不再感到孤獨,擁有尊嚴、更有品質的生活。
台灣已經有許多優秀的病友團體和基金會(例如:台灣罕見疾病基金會)在為這個目標努力,我們應該給予他們更多的支持和鼓勵一起共同推動社會的進步。
讀了這篇文章,我深刻體會到罕病病友和家人所承受的辛苦。他們不只要面對病痛,還要忍受外界的冷漠與不了解。很多時候,他們只能自己努力撐下去,真的很不容易。社會應該給他們更多關心與幫助,不管是醫療、心理還是生活上的支持,讓他們知道自己不是孤單的。這不只是醫療議題,更是一種人與人之間的同理與關懷。希望未來大家能一起努力,打造一個更友善、有愛的社會。。
本文聚焦於罕見疾病患者及其家庭所面臨的困境,並引用罕見疾病基金會的調查數據,指出罕病患者及其家庭往往缺乏社會支持與適當的醫療資源。作者主張政府應該提供更多的醫療補助、長期照護支援,並改善社會對罕病的認識,以減少病友及其家人的壓力。
文章提供數據支持罕病家庭的特殊需求,顯示該議題確實需要社會關注。尤其是強調罕病患者不僅需要醫療援助,更需要心理支持與社會適應資源,這是值得推動的方向。而若真的要引起社會關注,應該採取更積極的作法,例如透過社群媒體發布、召開記者會,甚至是發起社會運動等。
另外,文章也提到公共政策的不足,例如罕病特殊醫療資源的供應不穩定,政府應加強對罕病病患的保障。然而文章未討論到財政負擔問題,例如若政府提供更多補助,資金從何而來?這會是一個關鍵性的問題,因為罕病個案的財務支持會是影響其生活品質的重要元素。
再者,本文雖有強調政府責任,但未提及民間企業或非營利組織能如何協助改善罕病患者的生活品質。也可以將此議題放諸民間共同探討,並可以參考國際經驗來提供政策改善的措施,如其他國家如何支援罕病患者,台灣可借鏡哪些成功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