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順民
中國文化大學社會福利學系教授
中華民國晴天社會福利協會創會理事長
桃園市愛力社會福利協會創會理事長
電子發票愛心碼9595995、9595520

透過公衛數學模型計算實際死亡人數及其預期死亡人數差異所得出的超額死亡率(excess mortality),在今年(2025年)的2月達到29%比重,這除了係為後疫情以來的新高紀錄外,更是對於醫療體系的一次深刻反思,藉此深究醫療體系的根本問題,以及如何透過具體的變革來應對當前的挑戰。

事實上,之所以會導致有近3成的超額死亡率,訴諸於涵蓋個人動力、家庭動力、醫療照護動力、系統動力等歸因事由,包括有新冠疫情期間民眾生活模式改變而來的像是呼吸併發症、癌症及慢性病就醫人數增加等疫後病狀所出現的免疫負債,值得注意的是,人口老化對於醫療與社會資源所帶來的巨大挑戰,這其中又以1946至1964年所出生的戰後嬰兒潮世代(baby boomers)有最高的占比率,特別是這群的『戰潮世代』,相繼進入法定老人的高齡超老階段,致使許多長者成為了身心理脆弱的高危險人口族群,造成慢性病者增加、長照需求上升,再加上碰上免疫負債,這類的脆弱族群更是首當其衝,導致住院需求上升,造成急診壅塞,以及超額死亡增加等醫療資源的供給緊張。准此,在這裡的思辨真義直指的是:戰後嬰兒潮世代進入高齡化階段的超高齡社會,這已然是一項可以預見的人口變遷趨勢,但是,相關聯的政策與資源卻未能及時調整以應對該項人口結構的急遽變化,這何嘗不是反映人口、產經、衛福、公衛等公共政策規劃的短視近利思維邏輯,致使未能以中長期的綜融視角,據實考量到人口老化對於整體資源配置的衝擊影響,特別是各個世代族群在後疫情時代裡,所關乎到身心健康的影響評估機制運作。

連帶地,因應於一線護理人力供需的嚴重失衡,臺灣醫療工會聯合會與衛福部達成共識,將訂定《護理師跨科支援指引》,授權醫院用任何形式讓護理師進行跨科調動或支援,藉此補足護理人力的吃緊問題,姑且有無具體落實諸如跨科調度前要取得當事人書面同意,明定若非相關科別至少又有訓練3周的教育訓練時間,以及若適應不良者可隨時終止支援等跨科支援指引運作原則,挖東牆補西牆的該項鋸箭做法,實有其必要去思索何以會有醫事人員的大量出走情事,此一隱含集體意涵之結構性、制度性、系統性的諸多失靈現象,就有如西方諺語所言:“一個人無法獨自承擔所有的重擔。”,這是需要整個社會的共同努力,以此觀之,當前臺灣醫療體系的諸多尾大不掉議題,這又豈止於健保財務吃緊、無法落實分級醫療、點數和點值不對稱、醫事人力流失、護理師跨科支援及其高額死亡率等,而是有它其來有自的如是因果共業。

總之,超額死亡率與醫療體系運作壓力,反映出來的實乃是現代社會結構性、系統性所長期累積下來的運作問題,像是免疫負債的概念,揭示疫情期間的公衛政策及其社會行為相與錯置而來的長期後果,尤其是對於如高齡者、慢性病患者等弱勢族群的深遠影響;再則,醫療資源分配的不平等和健康守護網的不充足,已讓特定族群在生存危機中更顯脆弱;至於,醫事人力的職場壓力和薪資水準則是凸顯醫護勞動市場的不公平結構和白色巨塔的職場剝削文化,這些問題也絕非是單純的醫療體系內部問題,而是一個涉及到整全多層次的社會結構性運作失靈。

(本文並同步刊登在晴天社會福利協會官網)
(本文的著作財產權經王順民授權歡迎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