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2.24📚
01.健保財務三改革
02.共融醫療繳費機
03.國定假日法制化
04.長照保險法制化
05.台電大虧有貓膩
06.臨終照顧少預立
07.早療團家難置兒
08.護理量能人力荒
09.美妝產品在世新
10.全民國防從軍樂
11.麻木不仁小腦袋
12.男女時薪同酬日
13.金卡簽證公民權
14.職場霸凌少通報
15.師嚴道尊知敬學
王順民
中國文化大學社會福利學系教授
中華民國晴天社會福利協會創會理事長
桃園市愛力社會福利協會創會理事長
電子發票愛心碼9595995、9595520
二月份的第四周(2025.02.24)所羅列出來的七字箴言包括有「健保財務三改革」、「共融醫療繳費機」、「國定假日法制化」、「長照保險法制化」、「台電大虧有貓膩」、「臨終照顧少預立」、「早療團家難置兒」、「護理量能人力荒」、「美妝產品在世新」、「全民國防從軍樂」、「麻木不仁小腦袋」、「男女時薪同酬日」、「金卡簽證公民權」、「職場霸凌少通報」以及「師嚴道尊知敬學」等15則的七字時事箴言,這也使得相與對應的延伸性思考,是有它嚴肅以對的必要。
首先,「健保財務三改革」,今年(2025年)是全民健康保險制度創辦的30周年,這項制度以其卓越的醫療可近性、就醫便利性及負擔合理性,成功贏得超過九成民眾的高度滿意,然而,隨著人口高齡化趨勢加劇、慢性病與長期照護需求日益攀升,再加上新藥與新科技的開發成本居高不下,健保制度面臨的財政壓力也越來越大,同時,現行支付制度對醫護人員待遇的不公問題,不僅影響醫療服務品質,也導致醫療人力資源的流失與不穩定,面對這些挑戰,我們必須要從健保費率適度調整、改善健保支付制度以確保醫護人員合理待遇,以及加速新藥與新科技的納保進程等3大方向,進行深刻反思與改革,藉此思索除了健保財務穩健運作外,究竟還有那些是應該要有的配套措施,否則的話,經年累月的單靠公務預算撥補,無法從根本上解決財務赤字問題,乃甚至於會導致政府財政壓力的進一步擴大惡化,進而排擠到其他公共政策的必要執行,以此觀之,唯有從根本結構上進行改革,像是健保費率調整與分級負擔機制、推動預防醫學與健康促進、優化健保支付制度、鼓勵私人健康保險參與特定醫療項目或高額醫療的支出分擔、加速新藥與新科技評估機制、建立長期財務穩定調控機制、推動社區健康支持系統以減少對醫院資源的依賴、跨部門合作推動整體改革等,方能確保全民健康保險制度在未來的發展中真正惠及到每一位民眾;「共融醫療繳費機」,轄內有超過14萬名身障者的高雄市,全市卻僅有5家醫院設置友善身障自助繳費機,乃甚至於長庚、義大、榮總等知名醫學中心均未見到設置,乍看之下,問題是出在於身障繳費機的設置數量不足,但是,深入思考的話,其所反映出來的卻是公民社會對於身障者醫療平權的關注程度,以及對其權益保障的闕如缺乏,更別去提及對於身障者需求有所忽視的那種社會微歧視,如何設計一個有效的供需媒合與服務管理機制,並從身障者自身視角的參與式設計出發,以重新審視這一切,藉此復歸於應有的文明化內涵,以此觀之,除了設置比率的嚴重不足外,機台數量足夠與否的背後,亦包括著有無之可及性(availability)、知曉該項設備之可近性(accessibility)、如何使用之對稱性(symmetry)、方便操作之可易性(easily)、符合障者人因設計之可親性(friendly)、滿足不同類別障者繳費之分殊性(variation)、機台周遭環境之配套性(compatibility)及其樂於使用之可接受性(acceptable)等等攸關到服務輸送內涵因素(content factor)的運作架構,這也直指出來考察的重點就不全然僅止於物理環境的設施、設備,而是包括人文環境的韌性素養,究竟有無轉化成為某種互為主體性的換位思考,唯有如此,才能夠實現『障者』與『健者』彼此之間的相互理解和換位思考,以讓身障者在就醫的過程中,減少不必要的困擾,從而捍衛他們應有的健康維護權益;「國定假日法制化」,民團與朝野政黨呼籲為了徹底解決爭議多年的國定假日與放假問題,應儘快完成國定假日法制化進程,以讓今年的51勞動節和928教師節均列為國定假並且正式開始實施,誠然,國定假日法制化的真義,乃是在於透過立法程序以將國定假日明確訂定於法律層級,藉此確保放假與否的穩定性,至於,是否從而達到公平性原則,這一點是有其商榷、議論之處,畢竟,獨厚於『投保身分』的勞動節抑或『有教無類』的教師節,以職業類別為準的節日設定,理當是更要針對百工百業來進行通盤性檢視,至於,關乎到紀念日的思索針砭,則是要復歸於如何藉由放假的這個特殊日子,以善盡紀念背後所應該要傳達的文化底蘊和文明內涵,以此觀之,無論是紀念日或節日的放假,相當程度上,已然淪為某種形式的通過性儀式係多於生命共同體的實質建構,甚或有其官方、民間、政黨、族群的各自表述不同解讀,連帶地,想方設法要將節日或紀念日串聯成為連續放假的苟且心態,更有其連假之於身心疲憊的廉價反諷,徒留下來的當僅是集體、從眾和擁擠的另類群眾活動,特別是因為環境空間密度鑲嵌於遊客人口密度而來的假期症候群,而讓對於放假主體性意義的追索,顯得有些的道德綁架和情緒勒索;「長照保險法制化」,隨著台灣即將邁入超高齡社會之林,對於長照需求日益攀升,對此,在野黨宣布本立法院新會期將推動〈長期照顧保險法〉立法,法案的相關草案內容包括長照保險對象為所有具中華民國國籍且設籍台灣者,並且依其被保險人區分為受雇者、自營業者、軍人、低收入戶等6大類,藉此規範不同類別被保險人應按特定順位參加保險,以避免重複投保,至於,受雇者身分的被保險人保費則是由政府、雇主、個人3方共同各自分擔3成、4成、3成,低收入戶部分由政府全額負擔,自營業者則是需要全額自付,同時每3年精算一次以調整費率,此外,開辦長照保險費率初期定為1.19%,約為健保費率5.17%的4分之1,折算出來最低每人每月負擔約新台幣100元起,即便月薪高達6萬元者,每人每月負擔200元,最後,規劃中的長照保險提供的服務項目包括有身體照顧、日常生活照顧、安全看視、護理服務、復健訓練、輔具服務、無障礙改造、交通接送、喘息服務、照顧諮詢與訓練以及照顧者現金給付,而且家庭照顧者可以選擇領取現金,但前提是必須要接受訓練,顯然,長照保險法制化實有其必要、迫切性,但是,納入長照之後的各項社會保險保費繳交,對於勞工的薪資水準抑或雇主的聘用成本等墊付成本,實有其滾動的衝擊影響,遠地不說,選擇領取現金的家照者,姑且不去論及現金領取多寡的精算金額,單就所對應出來家庭照顧積分的機制設計,便是一項需要慎行以對的運作難題;以及「台電大虧有貓膩」,台電公布2024年財報顯示稅前虧損新台幣411億元,而且是連續三年營運虧損,弔詭的是,根據台電最新出爐的2024年自編決算,國際燃料價格對於電價的壓力已經大為減輕有2成的每度電燃料成本,但是,之所以還是會出現大虧損情形,問題出在於台電向民營火力發電廠抑或光電與風電等再生能源的購電價格,均遠遠高於台電自發電力價格,而成為虧損主因,連帶地,現在的民生用電電價每度平均2.77元低於售電成本約1元,成為了用以壓倒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顯然,高價賣進及其低價賣出的有違市場經營法則,終究出現營運虧損和政府補貼的不甚意外突兀現象。
其次,「臨終照顧少預立」,近年來在醫療機構死亡者增加有19,030人,在自宅死亡者則是減少8,907人,顯示有越來越多的民眾係死於醫療機構,這也讓臺灣的加護病房密度高居全球第一,即使如此,仍然是出現一床難求情形,相形之下的預立醫療照護諮商(Advance Care Planning,簡稱ACP)其利用率不及1.5%,以此觀之,若是臨終照顧風氣不加以改善且病房持續進行無效醫療的照顧死亡,那麼,再多的加護病房、安寧病房都是不夠用,這也使得關乎到推動、推廣和推行ACP的策略性規劃,實有其通盤檢討之必要,這其中包括是否乾脆不設條件門檻,讓全民免費接受預立醫療照護諮商,以將該項諮商所獲致的相關資訊,能夠達到所謂知悉同意的積極性作用,至於,如何透過居家醫療的機制設計,讓照護場域回到病患家中,一方面則是減少門急診病人住院量,另一方面也讓死於廝的居家安寧,成為老有所終的目標管理所在;「早療團家難置兒」,超過2年運作時間的第一代早療團體家庭模式,確實需要深入探討,像是針對兒虐、腦傷等問題的分類、分級、分流處遇,及其所涉及到需求評估、過程評估及結果評估的機制設計,都是我們必須要認真思考的課題,對此,我們應該聚焦於開案與結案的串聯,明白在開案後所需的各項遲緩兒服務,雖然涵蓋生理、心理、認知、物理、職能、語言、社交等多方面,但是,如何在遲緩兒、父母家庭與守護體系之間形成一個完整的支持網絡,這已然是一道長久糾結的棘手難題,特別是從順利返家到後續追蹤,抑或從媒合收養到停損備案等選項思考,無不有其必要回歸於幼兒最佳利益的根本提問,對於一些亟待解決的現象,我們必須要推動結構性解套,像是從緊急保護到中長期安置的標準、開案服務及結案接軌等流程,是否無縫且有效整合?至於,現行的諸多迷亂情形,像是從一般安置、特殊安置到專業安置,抑或從有人照顧、有專人照顧到有專業團隊照顧等團家照顧品質,是否針對幼齡稚兒之『人』、施暴腦傷之『事』、介入契機之『時』、安置場域之『地』、相關服務之『物』,進行整全多層的機制設計,來讓衛生、警政、社福、教育的主責、當責和共責,得以提升早療團家團隊成員的應有能量?遠地不說,單就用以滿足特殊需求的早療團家措施方案,舉凡從親人施暴的家暴防治、幼齡稚兒的兒少福利、脆弱家庭的社會工作、發展遲緩的特殊教育,或是專精服務的各個委外單位等,便存在著權控不平等、系統不整合、網絡不協力而來的服務斷層和效率低下等運作難題,況且類似返家或停親等重大決策會議,是否重視委外單位或一線同仁的表意權,藉由多元視角以確保決策公正性;「護理量能人力荒」,近日爆發了各大醫院急診室壅塞、加護病房一床難求,連帶也出現醫院護理人才急遽流失現象,事實上,基層衛生所的人力荒也是不惶多讓,僅以新北市為例,公衛護理師和人口比例為1:12,078人,但是,卻有11個行政區服務比高於平均值,除了是因為各個行政區背後幅員的區域聚落屬性差異外,被戲稱為『從禮堂管到天堂』的衛生所基層業務,更有其包山包海的工作事項,像是傳染病防治、婦幼衛生、預防接種、癌症篩檢、公費流感疫苗接種、社區精神疾病患者關懷訪視等職掌業務,如此一來,訴求於紮根、深根與植根的基層護理或公衛人力,如何就其制度保障的物質因子及其認同使命的激勵因子,以找到比例原則的衡平之處,否則,現行1年1次的公衛護理師招聘制度,還是無法留住所召募的約聘護士人才,進而經常出現緩不濟急和挖東補西窘境,以此觀之,乍看之下,乃是各級醫療單位出現嚴重不足的護理人力情事,但是,細究來看,實有其進一步涵蓋個人家庭動力、醫事人力配置、薪資報酬給付、服務單位差異、區位結構特性等錯綜複雜糾結因素;「美妝產品在世新」,販賣機販售的商品越來越多樣,不再只是飲料、零食,更不侷限於街道巷弄之間,像是世新大學校內學生餐廳便有一台美妝產品販賣機,販賣機裡的販售產品,包括各式各樣彩妝用品及卸妝產品,像是妝前乳、底妝、遮瑕膏、睫毛膏、腮紅、唇膏等,還有卸妝水、眼唇卸妝液等一應俱全,而且售價比外面通路還要便宜,即使跳脫道德性指稱以正視該項的客觀事實,但是,需求創造供給的背後,還是有其必要去反思校方當局決定美妝產品販賣機進駐校園的思忖原則及其配套措施,像是非得一定要擺置於校園的用意目的,究竟係為解決什麼人的什麼事,特別是超前部署美妝美容於下課放學後的社交場合,抑或是積極配搭美姿美容的禮儀教育,還是變相成為某種招生策略與比例收入的學校生存策略,以此觀之,即使不去過度放大該項舉措,但是,如何檢視相與對應的履行學校社會責任之效;以及「全民國防從軍樂」,根據國防部報告顯示,自2018年推行全募兵制後的志願役人數持續下滑,著實影響到國軍的建軍備戰,特別是隨其少子女化問題的加劇,致使兵源短缺的挑戰,更形日益嚴峻,這也讓有關女性義務役的課題討論,再度浮上檯面,對此,國防部表示仍須綜合評估勞動力市場、戰力人員需求、訓練資源場地、性別文化適應等相關因素,並且要參考其他先進國家的女性軍事人力運用情況,以作為未來政策研議的依據,但是,背後所糾結的環扣鑲嵌及其滾動影響,已然是比單純的推動女性義務役來得複雜、深邃,畢竟,扣緊兵源、兵力、役類、性別、戰力、役期等心智圖像,這也使得從男性、女性到多元性別、從徵兵制到募兵制、從義務役到替代役、從傳統作戰到數位科技戰爭、從國家認同從軍樂到想方設法逃兵去、從全軍皆兵到全民國防,以至於從軍隊量能到作戰能量,實則有其必要針對確定環境、風險環境、兩難環境和不確定環境的地緣政治,以思索最適、次佳的可能選項,連帶地,聚焦於生理性別的義務徵兵制,恐怕是窄化了性平的精神意旨,這是因為標舉保家衛國的當兵理念,只要是危及到該巷的使命任務,皆須要有積極性差別處遇的分流思考,如此一來,癥結點就不全然在於性別,而是軍事訓練如何規劃適得其所於性別的備戰、作戰之專業要求。
最後,「麻木不仁小腦袋」,正當國內醫院急診室塞爆及其出現加護病房一床難求之際,急診醫師發文籲請衛福部加以重視,但是,次長卻回以『呵呵,所以你的小腦袋裡,政府按一下鈕,事情就會完全改變嗎?』的輕蔑應答,雖然,後續祭出諸如強化醫學中心院內病床調度、加強區域醫院聯防機制、強化民眾分級就醫資訊等等了無新意的多項改革策略方針,試圖設置輿論不滿的停損點,但是,忘卻了民之所急和所需之執政初衷,徒留下來的盡是冷漠無情的科層官僚和行政管理主義,就只能等待一條人命的悲劇、百條人命的數據,更大的不堪的慘劇,因為這所有的一切,都是在等國家機器官府的自行編劇,畢竟,顯現於外的是一線醫事人力的大量離職潮,糾結於內的則是包括低薪超時的勞動條件環境、難以落實的分級診療、就醫習性的固著認知基模,致使,訴諸於健保點數、總額控制、病人分流等權宜手段,當只是將問題逕自切割回給醫院自責,進而忽略了主管機關所應該要有的角色當責;「男女時薪同酬日」,勞動部發布我國的同酬日統計,去年(2024年)性別平均時薪差距為15.8%,換算下來的結果,等同於女性需要較男性多工作58天,才能達到與男性相同的全年薪資,若果對照於今年二月廿七日的同酬日,那麼,相較去年的同酬日,女性又得再增加了2天的工作日才能達到所謂的男女同酬,乃甚至於在全球排名中,臺灣的同酬日已經出現愈來愈向後段靠攏的惡化趨勢,無疑地,同酬日業已成為一項聊備一格的通過性儀式,畢竟,揆諸於性別差異的同工同酬、同值同酬、可比價值抑或積極性差別待遇,背後實乃糾結有男女的個人動力、性別角色指派的社會文化動力以及外部大環境配搭措施的系統動力及其所相與環扣的全年薪資性別階層深化,況且除了公共場域的薪資所得不平外,私領域兩性分工的家庭不均情事更形嚴重,這也讓表象的生理性別差異,進一步牽動包括職業隔離、權控關係、薪資水準等實質性差距,如此一來,關乎到由累積性剝奪、制度性障礙、社會性排除、文化性標籤及其滾動性影響所構築而成的性別不平等高牆,自當要去思索如何得以有讓這座高牆倒下的大破、大立作為;「金卡簽證公民權」,美國現行EB-5移民投資簽證,提供投資美國企業門檻為180萬美元(約台幣5,952萬元)的外國人便享有與綠卡相同權利,對此,川普政府改推出所謂的金卡簽證,未來需花500萬美元,相當於台幣1億6,535萬元,才能取得美國公民,此一金卡換取綠卡特權,以成為獲得美國國籍的投資移民途徑,看重的乃是錢進美國的生財效益,但是,多元文化族群的美國社會融合議題,依舊是無解且更形對峙,特別是當前的美國社會有高達49.7%的消費額,係來自於最有錢的前10%家庭(年收入25萬美元以上),並且也是自1989年開始進行統計以來的歷史最高,此一過度倚賴有錢人消費以增長經濟的社會不均型態,其所隱含的未爆彈,隨時都有可能會成為彼此共輸的引爆燃點;「職場霸凌少通報」,高教工會公布大專校院職場霸凌樣態問卷,總計577名填答者中,有383人(66.4%)表示曾遭遇霸凌或不法侵害,且加害者多為主管職,但是,受害者憂心遭報復,僅有23%願提出通報或申訴,回應於『個體—制度—大環境』而來的該項大專職場霸凌情事,背後糾結有施霸一方及其受害者各自的個人動力,至於,唯恐憂心遭到報復而僅有不到四分之一受害人願意提出通報或申訴的客觀事實,這何嘗不是凸顯現行的通報申訴管道,是有制度設計的運作失靈之處,況且職責不對稱的權控不平等以及校園霸凌防制機制有待補實的系統不整合,點明出來關乎到該項的職場霸凌甚少通報一事,實有冰山一角之憾,更遑論於如何就其包括霸凌者、受害者、職稱、位階、性別、樣態及其通報申訴的處理結果,進行大數據的資料勘查,據以呈顯該項大專校院職場霸凌圖像的勾勒描繪,換言之,如何將職場霸凌視為是一種觸法行徑的公斷懲處,而非是情緒管控、管理風格、人際互動的私了情事,此一概念的發想,同樣也是要擴及到各行各業的職場情境當中;以及「師嚴道尊知敬學」,《禮記.學記》有言:『師嚴然後道尊,道尊然後民知敬學。』,強調的是師長要受人尊敬,所傳授的真理、知識和技能才會被社會尊重,一旦真理學問受到尊崇,受教者才會敬重學問和認真學習,無疑地,該項的古言是有其與時俱進之必要,一方面如何讓經師與人師回歸於教育工作乃係為一種的職業,而非過度道德綁架與情緒勒索的文化主義派定,另一方面,當前數位時代底下的各項知識涵養,知識的話語或詮釋權,也不再僅限縮於教師一人身上,如此一來,從陪伴到培力、從在意彼此到精進學習,以迄於達到良性師生互動的蛻變成長,方能讓尊敬、尊重和尊崇的『師嚴道尊知敬學』,找到一以貫之的內外串通之處,以此觀之,師嚴之處在於靜心以了解學生的困頓之處及其用施以個別化的適性教導,特別是耐心、耐力、耐操和耐煩的『侍讀』,敬學如受教的莘莘學子,則是需要反躬自省在其個人的求知過程當中,係屬於究竟有沒有在讀之『是讀』、有無讀得通之『識讀』抑或有沒有學以致用之『釋讀』等不同的蛻變階段。
總之,高達15則的時事新聞箴言化,背後所實有的是從臺灣島內到地緣政治、從疫情火熱到後疫情善後、從政治到經濟或其它以及從法令到典章等生活序曲,對此,多些達觀來看待從「COVID-19」到「後疫情社會」的生活樣態和世間百態,至於,糾結於『個體(蘋果)-制度(木桶)-環境(製造商)』所顯現出來的這些整體社會事實(holistic social fact),更是說明:這個世界唯一不變的,就是它隨時在做改變。
(本文並同步刊登在晴天社會福利協會官網)
(本文的著作財產權經王順民授權歡迎轉載)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