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順民
中國文化大學社會福利學系教授
中華民國晴天社會福利協會創會理事長
桃園市愛力社會福利協會創會理事長
電子發票愛心碼9595995、9595520
身處於這個瞬息萬變的數位時代裡,攸關到教育的意義與形式,正面臨到前所未有的變革,對此,《禮記.學記》所言及「師嚴然後道尊,道尊然後民知敬學。」的這句話,深刻揭示師長在當今教育的重要性,若是要讓所傳授的真理與知識受到社會的尊重,教師必須要先獲得學生的敬重,一旦真理受到尊崇,受教者自然會對學問心存敬畏,進而認真學習。
無疑地,這句古語在當今的臺灣社會,顯得尤為重要且富有挑戰性,對此,我們需要反思教師的屬性定位和角色扮演,換言之,教育工作除了作為尋求謀生餬口的一項職業外,更是一種使命,教師的職責在於引導與啟發,而非只是知識的傳遞者,在這樣的背景底下,如何讓經師與人師真正回歸於教育的本質,便成為我們面對的首要課題;其次,在這個資訊爆炸的科技時代,知識的獲取已然不再只侷限於教師口中的話語、詮釋權,畢竟,透過各種數位平台的訊息傳送,學生們早隨時能夠接觸到海量、巨量和大量的各項資訊,只不過,是否有其相對應的批判性思維和知識篩選能力,如此一來,教師的角色也應隨之有所轉變,要從單向的知識傳遞者轉化成為知識的引導者或陪伴者,藉此了解學生主體性的學習需求,而這樣的轉變實屬迫切、必要,因為不僅能夠促進師生之間的良性互動,還能讓學生在學習當中找到自己的方向。
誠如唐詩「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所言的,真正的教育應該是潛移默化的,師生之間尊敬與尊重的對稱性關係,並非單向而是雙向的交流,教師的嚴謹治學與敬業教授,當能激發學生的求知慾望,讓莘莘學子在學習中感受到知識的魅力,特別是當在其求知的過程中,感受到教師的關懷、支持,自然更會讓學生對於學問生出敬意,進而形成良性的學習循環,當然,尊敬的建立也並非是一朝一夕之功,特別是相迎當前的教育環境,仍然存在許多的困難、挑戰,包括有教師如何靜心了解每一位學生的學習困難,並且針對其特點以提供個別化的適性教導,這其中的耐心、耐力、耐操和耐煩的「侍讀」精神,尤為重要,畢竟,當教師們能夠真正關心學生的需求,並以適合的方式引導他們,才能夠讓教育的價值真正落實於知識涵養的學習過程中。
相形之下,學生們在其求學過程裡,也應不斷反思自己的學習狀態,究竟自己係處於僅是聽講的「是讀」階段?能夠了解所學的「識讀」階段?抑或可以將所學知識運用於實際生活的「釋讀」階段?這些不同的蛻變階段,都是學生在求知過程中所必須要誠實以對的學習課題。冀此,在這樣主體性與互為主體性的「教—學」當中,以讓涵蓋尊敬、尊重與尊崇的教育理念,找到一個彼此蛻變成長的轉化契機,就此而言,從教與學的受教現場,如何有效突破「教」與「受」的單向師生關係,據以尋求深層的情感連結和相互理解,這部分有待更多的變革措施。
總之,教育的最終目的,並非只是知識的傳遞或學位的授予,而是培養出兼具思辨、創造能力的新生世代,以讓學生能夠在學習中找到定位自己的核心價值,就此而言,在當今社會中,『師嚴—道尊—敬學』的理念依然是具有深遠的意義,並且需要有師生自我效能提升的創造性轉化變革,唯有在尊敬、尊重和尊崇的教與學境教氛圍當中,方實現真正的教育價值,來讓每一位學子得以在知識汪洋中自由遨遊,進而成為社會的中堅力量。
(本文並同步刊登在晴天社會福利協會官網)
(本文的著作財產權經王順民授權歡迎轉載)
老師這篇文章,小燕心有戚戚焉,以基督信仰的視角繯顧我每日的課後照顧現場,有著極深的感受。
教育,不只是知識的傳遞,更是一場生命影響生命的旅程。「師嚴然後道尊,道尊然後民知敬學。」,以基督信仰的視角,這份「師嚴」並非威嚴,而是充滿愛與耐心的引導,使孩子們能在關懷與陪伴中找到學習的意義。
在資訊無遠弗屆的同時,教師已不再只是單向傳授知識的人,更是學生的同行者,同樣地基督信仰中的愛與服事精神,不僅關心孩子的學習進度,更關心他們的內心世界,願意耐心傾聽,溫柔陪伴,讓孩子在學習的道路上感受到被理解、被支持。
學習的過程就像種子成長,需要時間與合適的養分。從「是讀」的被動接受,到「識讀」的理解內化,再到「釋讀」的實踐應用,每一個階段都需要有人引導與鼓勵,當孩子感受到老師的真心關懷,他們自然學會尊重知識、珍惜學習的機會,進而發展出屬於自己的思考力與價值觀。
最美的教育,從來不只是成績的提升,而是讓孩子找到自信、看見希望,並願意成為更好的自己。當以基督信仰的愛去陪伴、引導孩子,他們的生命也會因這份愛而悄然改變,在這互相陪伴的路上,老師與學生皆是同行的旅人,彼此學習,彼此成長,最終走向豐盛的祝福道路。
教育的定義是什麼?
師者:傳道、授業、解惑也,但隨著時代的演進,各種數位平台的產生,不只學生,普羅大眾,都可以從網路的世界找到自己想要的相關文章,也可以從國內外各個大學,習得自己想要的知識,電腦、網路、AI…就像現在AI的興起,我們的生活即將作什麼改變?
即使AI改變了這一個世代,就像智慧型手機改變了我們的生活方式, 智慧型手機提供了許許多多的便利,但有為我們的生活帶了幸福嗎?好像人跟人之間的距離更遙遠了;即使這一個世代作了很大的改變,傳道授業可以透過網路,AI來得到我們要的,但解惑與引導, 仍是需要有人生經驗的老師們,用有溫度且富生命力的情感,跟學生們作良好互動的,這一部份,怕是再怎麼精良的AI,恐怕也作不到的吧! AI的優勢在於
✅ 知識傳遞:AI 可以提供即時、個人化的學習內容,回答學生的問題,並適應不同的學習風格。
✅ 大規模教育:AI 可以讓世界各地的學生獲得高品質的學習資源,特別是缺乏優秀老師的地區。
✅ 數據分析與評估:AI 能夠快速分析學生的學習進度,提供即時反饋,幫助學生改進學習方法勢在於
但相信AI是無法全面取代老師的,
❌ 情感與動機引導:老師不只是傳授知識,還要激勵學生、建立人際關係、培養批判思維和創造力。AI 難以真正理解學生的情感需求,無法像老師一樣給予鼓勵與關懷。
❌ 社會與道德教育:學校教育不只是學科知識,還包括價值觀、倫理、合作與溝通能力的培養,這些都需要真人指導與榜樣。
❌ 因材施教的靈活性:雖然 AI 可以個性化學習,但它無法完全理解學生的複雜情境,例如家庭背景、心理狀態等,而老師能夠根據經驗調整教學方式。
我們可以利用AI帶給大家的一個知識性,便利性等人工智慧,但也要有足夠的理解,情感面的交流,.永遠是人跟人之間最重要的一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