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順民
中國文化大學社會福利學系教授
中華民國晴天社會福利協會創會理事長
桃園市愛力社會福利協會創會理事長
電子發票愛心碼9595995、9595520

身處於這個瞬息萬變的數位時代裡,攸關到教育的意義與形式,正面臨到前所未有的變革,對此,《禮記.學記》所言及「師嚴然後道尊,道尊然後民知敬學。」的這句話,深刻揭示師長在當今教育的重要性,若是要讓所傳授的真理與知識受到社會的尊重,教師必須要先獲得學生的敬重,一旦真理受到尊崇,受教者自然會對學問心存敬畏,進而認真學習。

無疑地,這句古語在當今的臺灣社會,顯得尤為重要且富有挑戰性,對此,我們需要反思教師的屬性定位和角色扮演,換言之,教育工作除了作為尋求謀生餬口的一項職業外,更是一種使命,教師的職責在於引導與啟發,而非只是知識的傳遞者,在這樣的背景底下,如何讓經師與人師真正回歸於教育的本質,便成為我們面對的首要課題;其次,在這個資訊爆炸的科技時代,知識的獲取已然不再只侷限於教師口中的話語、詮釋權,畢竟,透過各種數位平台的訊息傳送,學生們早隨時能夠接觸到海量、巨量和大量的各項資訊,只不過,是否有其相對應的批判性思維和知識篩選能力,如此一來,教師的角色也應隨之有所轉變,要從單向的知識傳遞者轉化成為知識的引導者或陪伴者,藉此了解學生主體性的學習需求,而這樣的轉變實屬迫切、必要,因為不僅能夠促進師生之間的良性互動,還能讓學生在學習當中找到自己的方向。

誠如唐詩「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所言的,真正的教育應該是潛移默化的,師生之間尊敬與尊重的對稱性關係,並非單向而是雙向的交流,教師的嚴謹治學與敬業教授,當能激發學生的求知慾望,讓莘莘學子在學習中感受到知識的魅力,特別是當在其求知的過程中,感受到教師的關懷、支持,自然更會讓學生對於學問生出敬意,進而形成良性的學習循環,當然,尊敬的建立也並非是一朝一夕之功,特別是相迎當前的教育環境,仍然存在許多的困難、挑戰,包括有教師如何靜心了解每一位學生的學習困難,並且針對其特點以提供個別化的適性教導,這其中的耐心、耐力、耐操和耐煩的「侍讀」精神,尤為重要,畢竟,當教師們能夠真正關心學生的需求,並以適合的方式引導他們,才能夠讓教育的價值真正落實於知識涵養的學習過程中。

相形之下,學生們在其求學過程裡,也應不斷反思自己的學習狀態,究竟自己係處於僅是聽講的「是讀」階段?能夠了解所學的「識讀」階段?抑或可以將所學知識運用於實際生活的「釋讀」階段?這些不同的蛻變階段,都是學生在求知過程中所必須要誠實以對的學習課題。冀此,在這樣主體性與互為主體性的「教—學」當中,以讓涵蓋尊敬、尊重與尊崇的教育理念,找到一個彼此蛻變成長的轉化契機,就此而言,從教與學的受教現場,如何有效突破「教」與「受」的單向師生關係,據以尋求深層的情感連結和相互理解,這部分有待更多的變革措施。

總之,教育的最終目的,並非只是知識的傳遞或學位的授予,而是培養出兼具思辨、創造能力的新生世代,以讓學生能夠在學習中找到定位自己的核心價值,就此而言,在當今社會中,『師嚴—道尊—敬學』的理念依然是具有深遠的意義,並且需要有師生自我效能提升的創造性轉化變革,唯有在尊敬、尊重和尊崇的教與學境教氛圍當中,方實現真正的教育價值,來讓每一位學子得以在知識汪洋中自由遨遊,進而成為社會的中堅力量。

(本文並同步刊登在晴天社會福利協會官網)
(本文的著作財產權經王順民授權歡迎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