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順民
中國文化大學社會福利學系教授
中華民國晴天社會福利協會創會理事長
桃園市愛力社會福利協會創會理事長
電子發票愛心碼9595995、9595520
一個關乎社會公平與正義的性別薪資差距議題,背後是有加以嚴肅看待之必要,根據勞動部發布的最新統計數據顯示,去年(2024年)我國的性別平均時薪差距達到了15.8%,此一數據的背後,隱藏著女性在職場上所面臨到的種種挑戰與不平等,單就該項數據的換算結果,女性需要再多工作近2個月的58天,才能達到全年薪資與男性相同的所謂「同酬日」(Equal Pay Days),顯然,這已經不僅只是單純的數字遊戲,更是現實生活中的殘酷真相。
然而,在今年2月27日的同酬日上,我們看到的數字更是令人心痛,那就是,相較於去年,女性需要再多增加2天的工作日,才能達到所謂的男女時薪同酬日的文明化目標,這不僅是工作時間的再次延長,更是對於女性勞動價值的嚴重貶低,連帶地,臺灣的同酬日在全球的排名順位,亦已逐漸下滑,此乃顯示男女同酬日的惡化趨勢,超乎想像中來得嚴重,如此一來,不由得讓人深思:同酬日是否已經淪為一項表象的通過性儀式,而非真正據以成為用以推動變革的轉化契機?
事實上,關於該項的性別薪資差距問題,不僅止於數字上的不平等,更是深植於社會文化中,古人所云「男主外,女主內」的傳統觀念,至今仍然影響許多人對於性別角色、性別體制的認知理解,處於這樣的文化背景下,女性在家庭與職場中所擔綱的角色扮演,往往是被低估甚至於是被特意忽視,如此一來,這不僅是關乎到同工同酬(Gender equality)、同值同酬(Equal pay for work of equal value)、可以比較價值(Comparable worth)等性別分工及其薪資不平等情事,更是讓女性要去面對性別職業隔離(Gender segregation)結構性壓迫的更多挑戰,連帶地,即使是在公共領域的薪資所得不平等現象,已經引起廣泛的關注,但是,在家庭私領域裡的兩性分工不均情況,還是被邊緣漠視化,像是對內的照護家務以及對外的就業薪資等多重角色擔綱負擔,同時也無法得到應有的認可與補償,這也進一步加深她們在職場中的生存、競爭劣勢。
總之,面對這一系列的問題,我們需要深入思考如何打破性別不平等的這一道高牆,至於,相關的行動計劃包括:首先,現行的各項性平公共政策更應該要關注如何具體落實性別平等的目標管理,特別是關於同工同酬的推動立法,確保所有工作崗位薪資透明、薪資審查的薪資結構性別公平性,同時,也要對違規企業進行懲處和推展公司治理的ESG持續發展,值得注意的是,這些變革措施需要與更為廣泛的結構性改革相與結合,像是推動建立全國性的薪資審查機制、定期發布各行業的薪資性別差距報告、鼓勵企業採取性別平等的招聘與升遷政策、強化性平意識培訓以減少職場內部的無意識偏見等;其次,標舉育嬰留停或親子家庭照顧假等友善職場措施,亦有必要從僅侷限於女性為先、為主和為要,擴到父母雙親的兩性平權,以讓女性能夠更專注於個人的職涯發展,換言之,各項的友善職場措施,實有必要針對女性、男性、兩性、嬰幼兒抑或社會等不同的立場視角,藉此找尋比例原則的衡平對策;最後,我們需要重新檢視和挑戰這些根深蒂固的文化觀念,藉由生活教育與公共倡議來改變性別角色的刻板印象。以此觀之,性別薪資差距議題乃是一個深層複雜的社會結構問題,其所涉及到的是包括教育、勞動、經濟、文化多重因素的拉扯影響,唯有透過全社會的共同努力,才能真正推動性別平等的實現。
正如古語所言:「道阻且長,行則將至;行而不輟,未來可期」,在追求性平的這條漫長道路上,需要持續精進前行,以為每一位女性創造一個公平的職場環境,唯有如此,才能打破那一道的高牆,以迎接性平的未來天光,畢竟,性別薪資差距已然不再只是一個單純的女性議題,更是一個關攸關到全社會的公平正義問題。
(本文並同步刊登在晴天社會福利協會官網)
(本文的著作財產權經王順民授權歡迎轉載)
作為一名女性,我深刻體會到性別薪資差距對於職業發展的影響,這不僅是數據上的不平等,更是對女性潛力的忽視,性別刻板印象和職場文化仍然根深蒂固,阻礙了女性的職業進步,增強積極倡導性別平等的政策,不僅僅是教育文化,在2024年中的性平三法修正後,除了促進工作平等措施,也強化職場性騷擾防治機制。在這個關鍵時刻,我們每個人都應該成為改變的推動者,打破限制,創造一個更加包容和公平的工作環境,只有當性別平等不再是一個口號,而是我們共同的現實時,才能真正迎來一個充滿希望的明天。
感謝王老師的文章 是的 多年前我做物業案場主管 什麼事都做 管工人進出場 勞檢局到場通報 幫老闆收服務費 案場標案 支援代班 淩晨巡案場抓翹班逃班 一個月才25000 做到都抓狂 跟老闆反應 他竟然回我不做就走多的是人要做 天啊 怎麼會有這種人 為了孩子們我忍耐 經過數年後 直接轉做社區總幹事差了1/3的薪資 如果當時我堅決去跟他要求調整薪資 或許就被以不適任解雇 更何況當時資訊不是這麼豐富 或許就不會有這麼多冤枉路和不平等待遇
不禁讓我反思到,這種不平等現象並非自然產生,是源自於我們社會長期的傳統觀念,所謂:「男主外,女主內」等刻板印象,而現今社會的女性要承擔家庭照顧,又要到職場上辛苦勞動時,然實際上就是進行一場不公平的兩性活動,而最令人感嘆的是,這種家務勞動的貢獻也時常被忽視或低估。
我認為值得關注的是將所有福利制度擴展到父母雙方,男性也平等分擔家庭勞務工作,女性才能真正得公平競爭的機會,建立透明的審查機制也是消除隱性歧視的重要方式,當我們都開始反思自己的無意識偏見,及在工作場所中落實平等,才能逐步縮小這道鴻溝,這不僅關乎女性的權益,更是一個真正公平社會的必要條件。
還記得多年前初入職場,那時我從事的是物流業,每天早出晚歸,但薪資的漲幅卻完全跟不上被分配的工作量。
直到有一天,我無意中聽到主管提起,女生在公司裡想要升遷和加薪,機會相對渺茫。當時,我真的很不甘心,心裡一直在問:為什麼要因為性別而受到這種不公平的待遇?
後來我到了另一家物流公司,依舊從基層做起,但這次的升職加薪速度與前公司相比,真的是天差地別。這樣的正向公司,真的應該在社會上多一些,才能讓因性別而在職場遭受不公平對待的情況越來越少。
性別平等不應該只是一個口號,而是需要實際落實在企業文化與政策中的價值。我也希望未來有更多企業能夠勇於打破性別刻板印象,真正給予女性公平的發展機會,讓每一份付出都能得到應有的回報。
去年(2024年)我國的性別平均時薪差距達到了15.8%,此一數據的背後,隱藏著女性在職場上所面臨到的種種挑戰與不平等,為此可以從個人、制度及大環境的層面探討如何縮小性別薪資差距,實現更公平的就業環境。
1.個人層面:
A.教育程度和專業技能的自我提升:教育程度高和選擇高薪的工作領域。
B.挑戰刻板印象:積極參與職場活動,打破性別刻板印象,努力用專業贏得肯定,展現自我能力,增強自信心。
C.男性家庭角色:男性應分擔育兒照顧,一起分攤家庭責任,促進性別平等。
2.制度層面:
A.法律保障:根據勞基法及性別平等工作法,企業不得因性別而有薪資差別待遇,確保法律的執行和監督。
B.企業政策:企業應推動性別平等政策,如提供彈性工時和育兒福利,支持女性的職業發展。
C.培訓機會:提供女性更多的培訓和晉升機會,特別是在高薪技術職位上,提升她們的參與度,女性有晉升管道,對工作更能保有工作熱情,學習成長,對企業貢獻更多。
3.大環境層面:
A.文化改變:透過社會宣導和教育,改變對性別角色的傳統觀念,鼓勵性別平等的價值觀。
B.政府支持:政府應建立公開系統,公布不同背景和職業類別的薪資,讓公眾能夠自行查詢和確認待遇的合理性。
C.制度改革:推動制度改革,確保性別平等的政策能夠有效落實,並持續監測其效果。
升職加薪是每位上班族的共同願望,若要實現男女薪資平等,需要從個人、制度及大環境三個層面共同努力。唯有透過這些綜合措施,兩性薪資差異才有可能縮小,才有可能建立一個更公平的就業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