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順民
中國文化大學社會福利學系教授
中華民國晴天社會福利協會創會理事長
桃園市愛力社會福利協會創會理事長
電子發票愛心碼9595995、9595520

一則攸關到全民健保、疾病治療、預立諮商以及過度醫療等「臨終無效醫療」的心智圖像,實有進一步深究之處。

近年來的臺灣醫療環境中,死亡的統計數字,著實讓人感到十分沉重,像是醫療機構內的死亡人數激增至19,030人,而於自家住宅的離世者卻是減少了8,907人,這樣的變化無疑是反映出來有越來越多的民眾,選擇在醫院的病床上走完人生的最後一程,這除了是讓台灣的加護病房密度高居全球之冠外,面對如此龐大需求,卻是依舊出現「一床難求」窘境,這無疑凸顯資源分配與需求滿足之間的不匹配,特別是反映對於臨終照護的規劃、投入,已然過度集中在醫院內部,進而忽略了其他形式的照護模式。

在這樣的迷亂背景底下,關於共同商討未來處於特定臨床條件、意識昏迷或無法清楚表達意願之際,究竟是要採取那些適當照護方式以及病人接受或拒絕之維持生命治療與人工營養及流體餵養的所謂「預立醫療照護諮商」(Advance Care Planning,簡稱ACP),特別是映照於低到不足1.5%的該項預立利用率,不禁讓人深思:如果我們不改善臨終照顧的認知基模且持續進行無效過度醫療的話,那麼,無論加護病房或安寧病房再怎麼增設、多設,終究還是無法滿足臨終醫護需求,這也讓關乎到推廣和實施ACP的策略性規劃,亟需全面性檢討,畢竟,擺置於眼前的乃是對於ACP認知普遍不足,致使大多數人在生命末期仍然選擇接受無效醫療,徒增醫療的資源負擔,也無法真正實現有尊嚴的離世。

以此觀之,除了ACP相關知識的有待增進以及死亡文化的有待進化外,怯弱、不足的政策性支持,亦為其中的一項關鍵破口,對此,或許可以考慮降低或取消條件門檻,讓所有人都能免費接受預立醫療照護諮商,這樣一來,透過該項預立相關資訊的分享,將能促進該項預立知情同意的積極性,以使得每個人都能在面對生命的終點時,擁有更多的生命尊嚴離去選擇,此外,如何透過居家醫療服務、社區資源整合的機制設計運作,將照護帶回每位病患的家中,這也是一項值得探討的變革方向,這不僅能夠減少急診病人的住院需求和對於無效醫療的過度依賴,更能讓臨終者在熟悉的環境中安詳離世,從而實現老有所終於居家、社區或機構安寧服務,據以滿足不同病患及其家庭的更多需求選項。

總之,面對臨終醫療需求高漲及其有限醫護資源之間的矛盾、拉扯,唯有透過政策層面的全面檢討和創新變革,方能真正實現「人本醫療」的生命末期照護,就此而言,推廣預立醫療諮商、發展居家醫療服務、優化臨終醫護資源分配,以及促進死亡文化社會性認知的創造轉化,係為解決當前無效醫療問題以及維護病患往生權的重要思索方向,以讓在生命的最後階段,意願人或當事者均能擁有更多的事前選擇以捍衛臨終的生命尊嚴。

(本文並同步刊登在晴天社會福利協會官網)
(本文的著作財產權經王順民授權歡迎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