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2.03📚
01.禮物關係紫南宮
02.寺廟籤詩測國運
03.振興醫院蔣夫人
04.力推大放寒暑假
05.地方創生砸百億
06.勞退自提比率低
07.房貸期數315
08.專責醫院臺北市
09.臨托服務夜間型
10.重大變革收出養
11.發展帳戶難脫貧
12.歸去來兮社區化
13.收支失衡連八年
14.篩檢不力聽損兒
15.高教絕後退休潮

王順民
中國文化大學社會福利學系教授
中華民國晴天社會福利協會創會理事長
桃園市愛力社會福利協會創會理事長
電子發票愛心碼9595995、9595520

二月份的第一周(2025.02.03)所羅列出來的七字箴言包括有「對稱關係紫南宮」、「寺廟籤詩測國運」、「振興醫院蔣夫人」、「力推大放寒暑假」、「地方創生砸百億」、「勞退自提比率低」、「房貸期數315」、「專責醫院臺北市」、「臨托服務夜間型」、「重大變革收出養」、「發展帳戶難脫貧」、「歸去來兮社區化」、「收支失衡連八年」、「篩檢不力聽損兒」以及「高教絕後退休潮」等15則的七字時事箴言,這也使得相與對應的延伸性思考,是有它嚴肅以對的必要。

首先,「禮物關係紫南宮」,原本只是因為早年當地民眾生活較困苦,廟方為了幫助地方子弟,開放由土地公『借金』給居民的紫南宮發財金服務,後來也吸引外地信眾前往借金,進而擴大開放借、還發財金,統計去年(2024年)一整年的借還金總額,共計借出的發財金約新台幣4億元,信眾的還金則是超過7億元,顯然,從福德金到發財金的時代需求變遷、從財神信仰到求財轉運的心理機轉、從事業順遂到諸事順暢的有求必應、從擲求聖筊之求金到心誠則靈之借金的神聖行止、從求金借金到有借必還的個人責任、從本金利息到自行加倍奉還的神祇庇佑、從目的意象到體驗行銷的加乘效應、從地方祭祀圈居民到全國信仰圈大眾的集體心理共鳴、從有來有往的對稱性到陌生他人的互惠關係、從單純借貸到財氣流通的內在性貫通、從宗教加持到自我效能轉化的一以貫之,以迄於從回饋社會進化到新宗教社福模式,該項隱含信仰力量的宗教性行止,實有其藉由脆弱人性以借力使力於引導出更多的正向能量,相較於傳統、地域、單向、特定,甚或是殘補性質的傳統宗教型社會福利,已然開啟另外一種引領良性社會變遷的轉化力量,特別是該項宗教性質的信用借金舉措,乃是藉由神聖力量所扮演自我效能的轉化提升力量,透過有借要還之打拼動力、動能的激勵策略,從而完備對稱性還金且良性循環的另類禮物關係,連帶地,十方法財的借還金更有其財物布施於富有回饋、公益活動、捐血送錢母、丁酒文化傳承、災後救助、社會責任等情感凝聚依附的靈活運用,進而思索一種較強連結之於新興社會連帶建構的可能性;「寺廟籤詩測國運」,過年期間7間寺廟分別抽出包括上上籤、中上籤、中平籤、中下籤、下下籤等不同籤運的國運籤詩,分別是南鯤鯓代天府之『一重江水一重山、誰知此去路又難、任他改求終不過、是非終久未得安』、大甲鎮瀾宮之『須知進退總虛言、看看發暗未必全、珠玉深藏還未變、心中但得枉徒然』、新港奉天宮之『欲去長江水闊茫、行舟把定未遭風、戶內用心再作福、看看魚水得相逢』、北港朝天宮之『綠柳蒼蒼正當時、任君此去作乾坤、花菓結寔無殘謝,福祿自有慶家門』、花蓮勝安宮之『危險高山行過盡、莫嫌此路有重重、若見蘭桂漸漸發、去蛇反轉變成龍』、蘆洲湧蓮寺之『出入營謀大吉昌、無暇玉在石中藏、如今幸得高人指、獲寶從心喜不常』;以及苗栗玉清宮之『艱難險阻路蹊蹺、南鳥孤飛依北巢、今日貴人曾識面、相逢卻在夏秋交』等,除卻對籤詩內容的政治性解讀外,尚隱含未來這一年國家運勢所關乎到經社人文宗的集體性意涵,除此之外,擺盪於工具理性和價值理性之間的意義生成,實有必要回歸於使用者個體層次應有的文本底蘊及其自我反思,畢竟,若果加入全臺各個寺院宮廟的國運籤詩,據以進行資料勘查的大數據解析,當可進一步窺見到國家整體運勢所應有的自然運作法則,至於,對寺廟所抽出不同籤運的國家運勢,更是要有存乎於一心的天人法則,這道理也就如同《道德經》的:『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般,以回歸強調人、地、天之間相互影響和和諧共好的共生宇宙觀;「振興醫院蔣夫人」,藉由該項小兒麻痺症盛行的客觀事實,用以檢視近代台灣公共衛生防疫破口的該項歷史性考察,據以得出1950至1970年的臺灣社會,正處於小兒麻痺症大流行之際,計有分屬於以醫療宣教士為主的『教會醫療院所體系』以及由臺大、軍方和榮民醫院等兼具官方色彩所建立的『復健醫學專科體系』,分工協力於包括矯正手術、復健醫學、研發輔具、住院教養、傷殘重建、心理輔導、職能治療、職業訓練、體能運動等多方協助,這其中具有不公不私、既公且私運作特性的振興復健醫學中心,更有其舉足輕重的角色扮演,就此而言,包括從醫療復健出發的『振興小兒麻痺症關懷中心』以及復歸於從ESG到SDGs的『後振興時代』等關懷意旨,皆有其與時俱進的策進作為所在;「力推大放寒暑假」,自111學年(2022年)起,台灣大學系統正式推動將每一學期固定的18周,數縮短為16周和另外2周不到校的自主學習,僅以113學年度為例,從去年(2024年)的12月23日便開始放寒假,這一路會放到今年(2025年)的2月17日才正式開學,若是再加上頭尾都逢週末假日,那麼,113學年的上學期,總計有超過2個多月的58天假期,至於,暑假部分,也是不惶多讓於預計從6月9日到9月1日期間,共計有85天的長假期,如此一來,光是寒、暑假期,全年就有143天的長假,復加於各種的國定假日,那麼,一年到頭,至少有5個月以上時間都是在放假,並且有可能轉置成為一項常態的上課上學模式,面對這樣的現象,不禁要問:『為何需要如此多的假期?』、『這些假期中,學生們又在做什麼?』以及『假期的增加是否提升了學生的競爭力?』,而這些問題也引發對於人性誘因、學制設計、數位化學習及全球化背景下的深層反思;以及「地方創生砸百億」,學習自日本經驗的台灣地方創生計畫,自2019年開始推動所謂的地方創生1.0版本、2021年2.0版本,今年(2025年)則是3.0版本,1.0、2.0前後為期6年的地方創生計畫,總共投入的金額業已超過新台幣1百億元,估計有1,500名20至40歲的青年,正以行動實踐可欲、可行及其可為的該項地方創生道路,這也讓檢驗成果的效益評估機制設計,實有加以嚴肅看待之必要,畢竟,當初係為了解決台灣地區人口過度集中於大都市以及城鄉發展失衡問題的該項策進作為,也讓導入金流、人流與資訊流等誘因條件,終究還是要面對法令規章、基礎建設等結構性運作的難題限制,連帶地,未能建置地方社區大數據勘查的資料庫、有的是經費補助獎金而非是陪伴了解和帶領的共同成長機制、所有補助資源限定只給45歲以下的年齡狹隘限制、需要有跨部會或局處的統整機制、從社區型延展到廊帶實驗創生計畫的貫通與落差、欠缺創生項目事宜的中介平台、過度標舉量化指標的績效管理、計畫補助結束後就無以為繼,以及糾結於社會公益、社會企業或商業模式等壓迫性結構,致使還是要回歸之於植根、紮根和深根的『地方』、之於從社區長出來而非式補助生出來的『地方創生』,及其之於公私協力參與式管理的『地方創生計畫』等地方創生計畫命題意旨思索,這是因為攸關到地方創生的構思、評估、計畫、執行、效益、持續及其不斷迴圈的策略性規劃,是有必要針對生態環境、生存條件、生活機能、生產計畫、生命機運等共生關係,以推動通盤、整體、綜觀所關乎到『個體之社區—制度之地方創生計畫—大環境之城鄉落差』的全面性檢視。

其次,「勞退自提比率低」,即使在勞動部所公布去年(2024年)的勞動基金有頗佳的投資績效,像是新制勞退收益新台幣6,989.7億元以及收益率16.1%,都是雙雙創下新高,但是,統計也顯現出來,截至去年的第三季為止,新制自提退休金勞工計有117.5萬人,占比率僅有15.4%,並且出現薪資愈高及其自提比率也就愈高的自提趨勢,這其中薪資7.2萬至8.7萬元者已達到3成的自提率,而薪資在11萬元以上,則是有逼近一半比重(49.6%)的自提率,值得一提,不適用於勞基法且非屬勞退新制強制對象的受委任工作者,自提比率甚至於高達9成,而且平均自提薪資為12萬7,765元,這是因為高薪族和委任經理人等兩大族群,覬覦自提所享有高分紅、免所得稅的雙重好康,致使出現提好又提滿的自提比率,遠遠高於所有勞工的自提平均值,就此而言,看得到的會是『個體層次』的薪資水準及其『制度層次』的分紅免稅設計,看不到的則是整體低薪就業的『大環境層次』,如此一來,一方面,該項隱含社會保險性質的勞動基金,卻是因為薄利就業影響到自提的能力和動力,進而無法發揮社會性移轉的應有衡平效益,致使出現更為加惡的貧富差距階層化,至於,從特定之中產階級淪為全民之中間階級的全齡世代貧窮化議題,更是讓勞動期間的『所得維持不足』而來的寅吃卯糧,加劇於未來退休之後『所得替代不夠』而來的坐吃山空,這也讓賺不起、買不起、租不起、吃不起所營生出來對於婚生教養衛的動力破口和衝擊影響,早已成為跨世代一項的重大發展危機;「房貸期數315」,據統計,2024年第二季全國的房貸期數創下歷史新高的315期,比起前一季一口氣多出10期,再度創下史上的新高紀錄,至於,該項買房族平均房貸年限高達26.25年之久的客觀事實,一方面實有必要進一步深究平均數值背後諸如中位數、眾數等結構性意涵,再則,正當30年期房貸業已成為用以支撐房價的重要關鍵之際,那麼,有無可能隨其稀有殊價財如土地房屋,抑或斯土斯有財及其住者有其屋的文化主義,而讓30年(360期數)與40年(360期數)的房貸期數,成為鐵板一塊的房貸常態或標準配備,誠然,合理的財務槓桿本該是一項規避風險的理性選擇,但是,扣緊薪資、通膨、房貸所交錯而成的拉扯關係,這也讓以貸還貸的增貸方式,圖的不再是想像之中多餘資金的靈活運用,而是入不敷出的真實生活壓力,進而造就了像是買不起房、還不起房貸以及買賣新舊屋不起的認知基模,從而阻擋了不婚、不生與不養的世代賡續傳承議題,顯然,過於將買房視為是個人偏好的私領域範疇,多少忽略了國家機器對於平均地權、漲價歸公以及抑制房價等居住正義的角色扮演,連帶地,扣緊高齡少子女化及其婚育家庭組成的變化趨勢,該項從房屋、房產到房價的供需法則,亦有必要回歸於『個體—制度—大環境』的關照視野,以推動相對應的變革措施;「專責醫院臺北市」,為了刺激生育、並推動友善生養育,臺北市政府決定設置專職、專權、專責、專用、專款、專人和專業的婦幼醫院,並且預計在2026年正式成立,關乎到此一專責服務的基本提問,乃是在於成立專責婦幼醫院究竟是為了解決什麼人的什麼問題,能夠讓問題解決到什麼程度,以及又會衍生出來那些問題?以此觀之,諸如刺激生育或推動友善生養育環境,係屬於上、下游不同目的事業主管局處的主責事項,需要的乃是臺北市政府跨局處的行政協調與服務整合的網絡協力機制設計,至於,坊間市面上早有私立機構標榜婦幼母嬰一條龍服務,如此一來,臺北市立專責婦幼醫院的角色定位、功能運作,實有其擺盪於社會性投資及其市場商品化的嚴肅提問,這部分更須回歸於如何就其從產檢、分娩到產後之於像是中高齡婦女之『特定族群』、不孕症治療之『特殊需求』,以及平價產後護理之『特別項目』而來積極性差待遇,藉此提升婦幼醫療服務品質,連帶地,扣緊從專科院區到專責醫院、從婦幼醫療到公共衛生、從受孕懷胎到產後護理、從留停照顧到托育服務等一條龍式服務,亦不可忽略『婚—生—教—養—衛』、『樂業—安居』等內外貫通的通盤性檢視,冀此,包括重新檢視現有和平婦幼院區的組織再造、統整臺北市轄內公私協力的各種婦幼醫療服務資源、新設專責婦幼醫院對於全齡婦女健康促進和家庭兒童照護的另新定位,抑或是設置特別委員會以彙整臺北市政府各局處的服務量能等各種可能的斷行選項,實有必要復歸於設置專責婦幼醫院背後所涉及到的各項決策環境評估,而非只是將刺激生育、並推動友善生養育,過度窄化於單一、片面且枝微末節的行政主義組織變革上;「臨托服務夜間型」,高雄市大同社會住宅設置有全臺唯一提供24小時的臨時托育服務據點,以為包括特種行業或臨時工作所需而不克親自照顧嬰幼兒的勞動人口族群,據以提供一個無後顧之憂的保育照顧環境,事實上,相應於快速社會變遷所增生的夜間托育,已然不僅止於傳統的夜間上班族抑或是道德性裁判的八大行業工作人口,而要是如何找出擺盪於謀生餬口、家庭支持兩者的推拉角力,從而思索一個適性的臨托照顧型態,更何況糾結於該項的臨托服務,一方面無論是日托或夜宿的倍增服務人次,直指出來的該項隱含著集體意涵的整體社會事實,是有其社會關注和公共介入的迫切、必要性,另一方面則是聚焦於非常態的臨托照顧服務,這對於受托的嬰兒和收托的托育人員之一干人等來說,均是處於某種無知之幕的互動相處情境,此一糾結身心安住適應、嬰兒群聚病毒感染、人際社會共情等人類行為與社會環境的運作難題,指陳出來的乃是用以解決父母的親職角色扮演之際,也會衍生出來各項預期或非預期的可能影響,就此而言,考察的針砭重點就不全然僅止於家長父母們的工作屬性或勞動型態,而是背後所攸關到組成、結構、形式、內涵與功能等等家庭動力的量能與能量,要如何完備於應有的照顧職能,特別是有無可能襯托起夜間托育之後的孩子白天作息等庶務照料工作,連帶地,非得選擇家外性質的托育照顧模式,這其中是否還進一步涉及到原生家庭、己身家庭的可能拉扯,這使得父或母必須獨自挑起照顧呵護的重責大任,如此一來,任何風吹草動的事故閃失,所帶來的衝擊影響,當比想像之中來得嚴峻,冀此,隱含特定族群、特種行業、特殊需求、特別項目的該項臨時或夜間的托育服務,就不能逕自以嬰幼兒暫時安全無虞為其自我寬慰,而是從臨時、夜間到常態、全天候的接力托育照顧,究竟是否隱藏著有人照顧、有專業照顧、有專人以提供專業照顧的可能落差;以及「重大變革收出養」,源自於一名待出養的孩子,因為被媒合至安置保母的過程中遭受虐待致死,這也使得主管機關在2025年2月6日迅速提出修正〈兒童及少年收出養媒合服務者許可及管理辦法〉的草案,草案內容包括對收出養系統的嚴格管制,將出養的評估責任轉由地方政府接手承擔,並且排除文教基金會作為媒合機構,除此之外,從事收養服務的社福機構也必須提出在職人員的訓練與督導計畫,要求社工人員每年至少接受20小時的專業訓練,這其中包括6小時的兒童發展、虐待辨識及敏感度訓練,冀此,這一系列的修法舉措,旨在於讓收出養的運作過程,得以有其公私協力的明確分工,藉此提升一線社工的專業素養,同時強化適任性審查小組及內外督導機制的有效運作,據以達到捍衛出養童最佳利益的積極性作用,收出養制度的修法變革,只是,這不僅是一項技術性工程,更是一場價值觀的重塑,唯有從系統性角度重新檢視兒童福祉、家庭功能及社會文化結構,方能解決問題的真正根源,期待未來政策能夠超越事件發生驅動式的本能反應,以朝向長期、全面性的改革方向邁進,從而守護每一位孩子的權益保障與福祉增進。

最後,「發展帳戶難脫貧」,為了讓每一位兒童和少年都能平等地享有良好的教育與生涯發展機會,中央主管機關於2018年6月6日公布〈兒童及少年未來教育與發展帳戶條例〉,此一發展帳戶的制度設計旨在於協助弱勢群體進行資產累積、教育投資及創業,從而促進他們的自立發展,然而,根據2023年的最新數據,開戶人數僅有31,606人,而未開戶人數卻高達18,312人,近四成的弱勢兒少未能參與這項財務協助方案,在這樣的背景下,我們不禁要思考:何謂正確的做法?何謂合適的手段?什麼時候是最佳的介入時機?我們若是期待兒童與少年能夠翻轉貧窮的命運,那麼,唯有透過整合多元資源、靈活調整制度、強化誘因設計以及跨部門的合作協作,才能真正實現翻轉貧窮命運的目標,至於,除了儲蓄帳戶的設計,更有必要整合培力帳戶、使能帳戶等多元化的生涯發展帳戶資源,以為他們的未來,鋪就一條更為廣闊的道路,唯有如此,才能真正實現社會性投資的理念,以讓每一個孩子都能在希望的陽光下茁壯成長;「歸去來兮社區化」,媒體報導中提到的“沒新生兒,鄉鎮特色產業後繼無人”的情況,讓人憂心,像是苗栗縣的獅潭鄉、宜蘭縣的三星鄉、屏東縣的枋山鄉等地,今年(2025年)1月的出生人數幾乎為零,面對高齡化的挑戰,地方特色產業如宜蘭的三星蔥、嘉義的柿子等,已然是陷入後繼無人的運作困境,這樣的田園凋零,自然是與陶淵明所處可以選擇有所不為的時代、年代和世代,截然不同,特別是人口動態所糾結於意願問題之『不為』、競爭條件之『不能』和環境限制之『不甘』等變遷意義,亦是迥然有別,對此,擔憂不僅是農業的凋零,而是如何正視生不如死、好死歹活、孤獨老死、極限村落、孤獨老死、自然歸零、社會凋零、無生無息之類的『田園將蕪』和『村落將無』等變遷樣態,這也讓社區工作的典範移轉,勢必是要有從地理社區、責任社區、關懷社區、願景社區到凋零社區的重新規劃,特別是將台灣視為一個全齡共生的整體巨大社區,那麼,從極限村落的凋零到無限下滑的社會,這不僅是時代演進的結果,更是我們必須面對的現實挑戰;「收支失衡連八年」,根據勞保局發布最新統計指出,2024年前11月勞保普通事故保費收入與支出短絀約606億元,這也是勞保自2017年首度入不敷出後,連續第八年收支逆差,甚至於短絀金額為8年來的最高,主因在於領取勞保老年給付人數愈來愈多,加上通膨調升給付,致老年年金給付快速成長,值得注意的是,雖然政府於2024年撥補勞保1,300億元,再加上2024年底勞保基金收益數達1,629億元,整體勞保仍有超過2,200億元的結餘,足以支應未來這幾年老年給付支出,但是,高齡少子女化的加惡速度,預估勞保將在6年後的2031年宣布破產,顯然,欠缺釜底抽薪的有效解決對策,勞保收支失衡的財務危機,帶來的會是更多發展性困境;「篩檢不力聽損兒」,於2005年委由各地方縣市政府推動執行的學齡前(3至4歲)免費聽力篩檢,卻是出現執行成效不彰,原因在於主管機關衛福部迄今仍未統一3至4歲的聽力篩檢標準,導致篩檢方式的寬鬆不一,預估每年有超過1名以上聽損兒被漏接,而未能及時發現異常,更遑論於後續追蹤的列管品質,乃甚至出現高雄市並沒有進行全面篩檢的運作失靈情事;以及「高教絕後退休潮」,超高齡社會如台灣地區,人口高齡惡化情況同樣也是出現在高等教育體系裡,以公立大學教師為例,近4年退休人數驟增五成,退休的都是師資主力且出現整體師資年齡老化現象,一方面帶動私大中生代的被挖角,產生水平或垂直高教資源的更形不公,另一方面,年金大幅刪減再加上國內外薪資差距,也導致海外人才流失和接班人枯竭,這也讓人口老化所大量湧現的退休潮,已然是不停地敲響高教警鐘,甚或是相迎於3年過後的高教退休高峰期,誠然,糾結於諸如少子女化趨勢造成校方生存的不易、從校方到一線教師所環扣鑲嵌的命運共業、社會性保護氛圍致使過度縱容學子、整體教育環境惡化而不尊重教師專業、薪資退休制度保障的不足、人才資本市場供需的誘因推拉等,此一欠缺從保健因子到激勵因素的通盤性規劃,這也讓法定的屆齡應退、提前的拂袖早退、延後的不能晚退,相與拼湊以成為一幅當前台灣高教的荒謬圖像。

總之,高達15則的時事新聞箴言化,背後所實有的是從臺灣島內到地緣政治、從疫情火熱到後疫情善後、從政治到經濟或其它以及從法令到典章等生活序曲,對此,多些達觀來看待從「COVID-19」到「後疫情社會」的生活樣態和世間百態,至於,糾結於『個體(蘋果)-制度(木桶-環境(製造商)』所顯現出來的這些整體社會事實(holistic social fact),更是說明:這個世界唯一不變的,就是它隨時在做改變。

(本文並同步刊登在晴天社會福利協會官網)
(本文的著作財產權經王順民授權歡迎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