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順民
中國文化大學社會福利學系教授
中華民國晴天社會福利協會創會理事長
桃園市愛力社會福利協會創會理事長
電子發票愛心碼9595995、9595520
在當今的台灣社會,隨著高齡化趨勢的持續發展,我們不得不面對大學師資老化及其即將到來的退休高峰,這一現象背後,隱藏著更深層的思考與挑戰。
以台灣為例,超高齡社會的特徵同樣在高等教育體系中明顯可見,根據113學年的數據,全台大專院校的專任教師總數達到38,457人,這其中60歲以上的資深教師占了24%。隨著時間的推移,預計未來五年內,退休潮將如潮水般不斷湧現,特別是在公立大學,近四年來的退休人數驟增五成,這些退休的多為主力師資,進一步加劇了整體師資的年齡老化,此一變化不僅影響了師生比例的平衡,更加凸顯現行大學教師退休制度的僵化以及高教人力資源規劃的嚴重不足,乃甚至於還可能會引發對於私立大學中生代教師的逕自挖角,進而造成高等教育資源配置的不公,再加上年金保障的削減與國內外薪資差距的擴大,許多優秀人才選擇出國發展,形成了學術接班人的枯竭,這不僅影響高等教育的國際競爭力,也削弱了國內學術研究的持續性。以此觀之,人口老化所帶來的退休潮,無疑在不斷敲響高教發展警鐘。
在這樣的背景下,我們必須從更宏觀的視角來審視教師的年齡、退休制度及人口環境少子化的壓迫性結構及其所產生的各項衝擊影響,像是:學校面臨到生存困難,造成相互搶食生員的短視生存策略;從校方到一線教師所環扣鑲嵌的命運共業;社會性保護氛圍致使過度縱容學子,欠缺應有的把關機制;整體教育環境惡化以凸顯招生績效,不尊重教師專業;從薪資退休制度保障的不足到人才資本市場供需的誘因推拉等欠缺保健因子及其激勵因素的通盤性規劃,這也讓法定的屆齡應退、提前的拂袖早退、延後的不能晚退,形成了一幅當前台灣高等教育的荒謬圖景。
至於,在微視層面的考察針砭,隨其劇變的時空環境,使得高等教育場域的教學工作現場,也不再只是某種寡斷性質且無法取代的研究、教學、輔導和服務,而是要如何因應時代潮流,以精進學習跨領域知能的不足之處,在這裡的延伸性思考,就不全然只是聚焦於年齡介分的退休事宜,而是某種自我學習的認知基模與心靈結構,如何得以與時俱進於關乎到數位時代及其通識、跨域、博雅與不確定的知識涵養,連帶而來的是,攸關教師、學生以及施教、受教的世代相處議題,這部分所涉及到自我觀念、自我概念、自我探索、自我效能、自我意義、自我決策、自我實現、自我認同等次文化的交流、會通,實有必要成為教育互動的重要內容之一,畢竟,擺置於眼前即將開學的教學場域,單一、被動、消極、枯燥、沉悶、低效的課室現場,這也讓從不如歸去的教師感受到背多分的學子心態,該項退休潮的人力闕補,已然是加惡於賡續接棒的世代斷層,這才是國家發展的真正危機所在。
冀此,一方面有其必要檢視消極資條之『夠格』和積極內涵之『適任』所交互而成的教師素養,另一方面則是要如何找回『既知為何、才有如何』的學習動力,否則,師生彼此之間的以拖待變、互不踩線的苟安心態,這也讓高教環境的生存危機,又豈止於少子女化、高齡化的人流不足困境,而是更要復歸於高教本質、性質和體質的重新定位,藉此思索究竟是要如何培育這一群即將到位的國家主人翁?以此觀之,大學師資老化與退休潮問題並非單一現象,而是人口結構、教育政策、薪酬制度及文化環境等多重因素交織而成,唯有從結構性問題著手,進行全盤性的改革,才能真正解決台灣高等教育面臨的困境。
(本文並同步刊登在晴天社會福利協會官網)
(本文的著作財產權經王順民授權歡迎轉載)
人口結構的改變,伴隨著來的不僅僅是人口的減少,更多的是人口的凋零老化,師資陣容面臨著逐漸退休以及『無學子可教』的窘境,以及面臨著教育界的斷層引響,現今當中有些許的教育者們,在學堂中的教育已經脫離了“育”的初心,伴隨著考績、薪資、學生給予的壓力以及上層的壓力,早已是為了教而教完全沒有“育”的心態,這都是需要從最根本處去反思為何會如此。
國家的主人翁一詞,經常地聽到,但養不教父之過也更何況在家庭中的父母也扮演著“家師”的角色,人文品格素養低下造就在學園中亦或者將來出社會後,都會引響非常的大,但有許多的父母們無論老中青三代的父母,並不會給予下一代們良好的學習環境以及家庭環境,這就是我們所遇最大的危機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