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順民
中國文化大學社會福利學系教授
中華民國晴天社會福利協會創會理事長
桃園市愛力社會福利協會創會理事長
電子發票愛心碼9595995、9595520

在這個動盪的時代,陶淵明的《歸去來兮》如同一縷清風,時常被引用,象徵著對內心平靜的渴望、對田園生活的憧憬,以及對自由隱逸的嚮往,但是,若把陶淵明的艱辛背景,與當前台灣超高齡社會的現象相互對照,便能發現兩者之間所蘊含深刻的對比意義。

陶淵明所處的時代,公田的收成僅能釀酒,讓他不得不尋求官職,然而,當他選擇辭官隱居時,巧婦如陶夫人卻因生活困難承受著巨大的壓力,儘管如此,他們的家庭動力和自給自足的農業經濟,卻在某種程度上支撐了陶淵明這位缺乏責任感的父親角色,反觀如今,媒體報導中提到的“沒新生兒,鄉鎮特色產業後繼無人”的情況,讓人憂心,像是苗栗縣的獅潭鄉、宜蘭縣的三星鄉、屏東縣的枋山鄉等地,今年(2025年)1月的出生人數幾乎為零,面對高齡化的挑戰,地方特色產業如宜蘭的三星蔥、嘉義的柿子等,已然是陷入後繼無人的運作困境,這樣的田園凋零,自然是與陶淵明所處可以選擇有所不為的時代、年代和世代,截然不同,特別是人口動態所糾結於意願問題之『不為』、競爭條件之『不能』和環境限制之『不甘』等變遷意義,亦是迥然有別。

誠然,面對少子女化的生育趨勢,各級政府不斷推出搶救措施,像是生育津貼和結婚補助,然而,這些一次性給付的微薄金額,對於強化生育意願和提升出生人口的效果,卻是相當有限,除此之外,年輕人口的外流,使得婚育和安居樂業的理想,已然是與原生家庭的生命臍帶相互割裂,僅剩下來只有逢年過節、死去送終的通過性儀式;連帶地,近年來對於地方創生的努力,更是難以找到植根、深耕的運作契機。以此觀之,在這裡顯示出來台灣的少子女化問題,並非僅靠金錢補助就能迎刃而解,更非只是單純的城鄉區位資源落差,畢竟,年輕世代所面臨的不僅是經濟壓力,還包括有就業穩定性不足、房價高漲、育兒資源匱乏等結構性問題,就此而言,我們的思考就不應只侷限於單純的生育政策,而是如何就其豈止於一個『生』字及其所攸關就醫、就學、就業、就養、社會參與、生活適應、生命文本而來的生態環境、生命滋長、生存條件、生活功能、生機優勢、生產計劃、生育誘因、生長機運、生涯規劃等,如何去找到一種相互依存的共生關係基礎。

總之,我們的擔憂不僅是農業的凋零,而是如何正視「生不如死」、「好死歹活」、「孤獨老死」、「極限村落」、「孤獨老死」、「自然歸零」、「社會凋零」、「無生無息」之類的「田園將蕪」與「村落將無」等變遷樣態,這也讓社區工作的典範移轉,勢必是要有從地理社區、責任社區、關懷社區、願景社區到凋零社區的重新規劃,特別是將台灣視為一個全齡共生的整體巨大社區,那麼,從極限村落的凋零到無限下滑的社會,這不僅是時代演進的結果,更是我們必須面對的現實挑戰,對此,上述人口結構或農業生產的單一挑戰,其所牽涉到乃是整個台灣社會運作模式的全面性檢討,理應要以系統性的視角來處理這些運作議題,從生態環境到生命質量,從地方創生到社會資本重建,據以實現一個可持續發展且充滿活力的未來台灣和願景社區。

(本文並同步刊登在晴天社會福利協會官網)
(本文的著作財產權經王順民授權歡迎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