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單人、夫婦、單親家庭比率逐年升高,2023年1人家戶比率達36%,衛福部老人狀況調查則顯示,高達3分之1老人選擇獨居,或僅與配偶同住。衛福部次長呂建德說,此現象反應家庭功能已無法回應獨居了老人需求,必須結合社區資源;高齡孤獨是全球關注焦點,社家署已編列預算,將在全台4949處社區照顧關懷據點,開設「靈性課程」。

呂建德表示,短短2個月內,全台新增2萬名長者,截至10月已有445萬3213人,占總人口數19.03%,而台灣家庭組織結構,單人戶比率從2021年10%,上升至2023年為15%,僅夫妻同居的比率,也從13%上升至21%,比率增加快速,造成獨居人口上升的嚴重問題。

根據衛福部老人狀況調查,獨居長者65至69歲者最多,占比29.9%,80歲以上為其次,占28.2%,且以女性較多,占比64.8%。長者獨居的原因,喪偶為最多,占70.1%。

呂建德說,有89.1%獨居長者其實有子女,這反應有些人是「自願獨居」,從過去的養兒防老,轉變為「養老要防兒」,自己已要求社家屬,未來統計數據要區分出自願與非自願同居的情況。

日前行政院主計處統計,獨居老人比率為15.6%,衛福部統計僅有9.11%。呂建德表示,兩者差距是統計方法不同,衛福部統計的比率不僅計算獨居,且要有照顧需求的長者,才會被納入計算。而獨居長者面臨的最大問題,是「老人孤獨感」,這已是全球趨勢,英國任命孤獨大臣、日本也成立孤獨與孤立事務大臣,美國甚至把孤獨視為公共衛生流行病,台灣則有國衛院統計,獨居長者10.3%感到孤獨。

呂建德表示,全台共設置4949處社區照顧關懷據點,是獨步全球的社政系統優勢,目前已涵蓋所有村里63.3%,希望在8年內擴充涵蓋率至100%。未來社區照顧關懷據點,除推動健康促進、老人共餐外,將導入靈性關懷課程,課程內容包括心理學、情緒輔導,除解決老人孤獨、憂鬱問題,也希望教導長輩如何與子女親人互動,並幫助長輩以更正向的態度面對死亡,包括病人自主權利法、安寧緩和條例相關概念,也會在課程中推動。

老人福利聯盟秘書長張淑卿說,老盟在新冠疫情期間,發現近5成高齡者,3個月完全沒有與人對話、通話,陷入孤獨感、憂鬱,導致心理健康問題,因此在企業公益支持下,推動「孤獨處方箋」,轉變社區關懷據點,利用「客廳即據點」方式,由健康長輩,到獨居長者家中,關懷難以走出家門的長輩,目前已輔導30社區。(時事新聞來源:聯合新聞網,2024.1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