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順民
中國文化大學社會福利學系教授
中華民國晴天社會福利協會創會理事長
桃園市愛力社會福利協會創會理事長
電子發票愛心碼9595995、9595520

一則關於《法定老年級退休年齡之探討》論壇性質的成果報告,背後實有其據以推動法定老人及其延後退休一事的延伸性思考。

話說:針對當前各行缺工的嚴重勞動力不足現象,而有法定老人延後退休的提議討論,雖然,現行以年齡為其是否退休的制度運作依據,早有「年齡歧視」(ageism)之虞,但是,關乎到之前或之後的屆齡65歲,抑或提早或延遲的就業與否,除卻生理範疇的年紀歲數外,是否有其包括生理、心理、社交、經濟、認知、文化之於長者不同發展界面的個人動力破口考察,這也直指出來將勞動力不足的制度運作失靈情事,直接掛勾於思謀高齡者人力的延退補實,恐怕是有將複雜議題予於單一、特定、切割化之嫌,如此一來,鎖定法定老年級人口族群之於退休年齡延後的相關思索,實有必要拉高、加深和擴大於整全多層的針砭思辨。誠然,扣緊「法定老人—延後退休—補實人力—老後人生」的該項關懷意旨,相關聯的滾動性思考,包括有從延後退休到提早退休的併行思考、從年齡區隔到其他指標的綜合評量、從法定退休到二度再就業的主客觀因素、從相同職場到職種轉換的退休前後職業轉換。

連帶地,從退休後的所得替代到再就業的所得維持、從消極的年齡夠格到積極的學習適任、從持續工作勞動到老化配套措施、從年金保險到制度銜接的已退和再就業的保障機制、從退休給付的法定權益到促進再就業的社會性投資、從長者一人獨扛到世代賡續共榮,以迄於深究從『第一人生』就學階段之競爭資本、『第二人生』就業階段之經濟資本,再到『第三人生』就緒階段之公益資本的關照視野,這也指陳出來,關於高齡者延後退休的二度就業,顯然,不單單只是侷限於產業發展的人力補實、長者個體的經濟安全,還要有如何據以有效提升社會融合之於共生共好的積極性意涵,況且更是需要回歸於高齡者的延後退休、外籍移工的中介引進、婦女的二度就業和AI機器人智能科技之於「老力—外力—女力—機器人力」的整體性布建考量。

總而言之,過度聚焦將高齡者的老力,用以填補勞動力不足的鋸箭作法,恐怕無法有效解決各行各業的缺工難題,反而增生更多治絲益棼的結構性運作難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