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順民
中國文化大學社會福利學系教授
中華民國晴天社會福利協會創會理事長
桃園市愛力社會福利協會創會理事長
電子發票愛心碼9595995、9595520

一則攸關到紀念節日天數長短的議題現象,背後實有其進一步深究的人文意涵探索。

話說:朝野各黨立委提案立法研擬要將現行的〈紀念日及節日實施辦法〉,進一步提升至〈紀念日及節日實施條例〉的法律位階,來讓紀念及節日的實施推動,得以因為法制化工程,而能夠依法行政和依法辦理。對此,雖然法制化的建置工程可以一次到位以解決實施辦法的運作困境,但是,提升至一體適用、雨露均霑的該項中央立法,相與對應的命題思辨,便有其嚴肅看待之必要,這是因為:首先,現行的國定假日為12天,與歐美國家相當,像是美國10天、英國8天、德國10至13天、法國11天,雖然,係少於日本的16天、韓國的15天等亞洲鄰近國家,但是,除卻天數多寡的量化思維外,如何深究國定假日的『國定』概念真義,據以因為國定放假這一天或這些天的『節日處境的當下』,而得以讓『相同歷史的過去』及其『共同願景的未來』,找出彼此會通、鑲嵌的依附連結之處。冀此,在這裡的考察真義,直指出來所謂不到校和不到班的國定假日,理應要在私領域之個人範疇以及公共領域之集體性範疇,找到某種比例原則的衡平關係,而非只是侷限於從個體主義出發之於多了一天或多好幾天,並且又有被動收入之『好康獲得免費福祉』的人性誘因結構。

其次,從不同朝野黨派立委對於該項法制化及其放假名目天數的各自提案,亦可窺見到國定假日的制定,其所涉及到的乃是包括人種族群、職種業態、歷史背景等分殊考量的深邃意涵,像是有提案增訂8月1日為原住民族日、有要將原住民歲時祭儀增為3天、有主張恢復2016年「一例一休」所廢除的7天國定假日、有增設823紀念日,以及有主張要將勞動節、教師節列為全國統一放假日等不同訴求,以此觀之,要如何強化從現行到未來之於不同紀念節日的『國定假日素養』,這部分的認知基模澄清或心靈結構建置,將會是該起議題現象的針砭所在;連帶地,從台灣一地到放眼全球、從周休二或三日到紀念節日、從百工百業到風土民情、從特定職種到全民受惠、從受僱勞工到雇主產業、從不上課上班的休息到身心安適的休憩,以迄於從節慶放假到文化薪傳,關於放寬或增加紀念節日的天數,究竟是要傳達那些文明化真義,特別是如何藉由過節放假的通過性儀式,以厚實應該要有的文化底蘊。

總之,關於紀念節日予於法制化一事的人文思索重點,已然不僅止於只是聚焦在紀念節日本身的天數長短,而是如何藉由國定假日、個人特休抑或特別請假,據以達到安住其心之身心療遇目的及其文化薪傳之文明接軌用意,否則,任何的節慶假期,尤其是特意或硬拚湊出來的連續假期,當只會在高速公路上或景觀聖地途中,出現集體拜年和塞車過節的突兀情事。

(本文並同步刊登在晴天社會福利協會官網)
(本文的著作財產權經王順民授權歡迎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