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讀者本人也是會期待颱風天放假的群眾之一,卻在隨著步入社會逐漸多年之後,漸漸開始覺得在國內這種集體期待颱風天放假以追尋另類小確幸的氛圍之下,我們面對天災人禍和權利義務的態度是不是哪裡怪怪的?於是看完此篇文章,有種讓我有種醍醐灌頂的感覺。
以下讀者以「小確幸之於務實的成就」為主軸來談談個人對於颱風假現象的反思:
見微知著,從民眾能夠放颱風假就高興得不得了,我們不得不加以思考,我們的社會何時開始變得如此羸弱,或甚者,從來都還未曾足夠成熟只是我們不自覺?以致在颱風這樣的天災來襲之際,社會整體考量的重點變成有沒有放假,而非有什麼影響。
現在的我們,可以說幾乎是徹頭徹尾地忽略了颱風「放假」之後大至整體經濟代價、社會成本,小至個人的各種權益的影響。舉例而言,一個上班族如果在業務量不減的情況下放了颱風假,於個人而言就足以對個人負責的業務進展產生諸多「耽誤」,放完颱風假後那些工作依舊停在原地需要被處理和消化,孰利孰弊?更何況整體社會運作的諸多被耽誤?
但換位思考,又是什麼將我們的思維形塑至此的?是個人在社會生存之困難程度加劇,如達成成家立業、買房買車之目標成本變得高得嚇人?是新媒體時代之下,媒體娛樂化加劇,本作為第四權的媒體逐漸喪失監督之權責,外有對於流量的追逐,內有自我定位的模糊,雙重壓力致使主流媒體關注的焦點和發聲的功能性終被民粹的聲音覆蓋過?
又抑或,是否在我們民主的土壤上,我們的公民素養遲遲未能健全;從某種觀點來看,我們的民主,部分是在美中兩大國和諸多國際利益下擠壓中成長出來的,以致發展得「太快、太順利」我們來不及好好消化。伴隨著曾經的「台灣錢淹腳目」到後來的「中國市場影響」,知道民主得之不易的恐怕只有真正流血犧牲的我們的民主第一代,而往後的二三代除非真正受到「良好教育」,否則加上世界範圍內越來越資本主義化和社會去中心化的大環境下,能夠擁有「健全三觀」進而懂得去珍惜所擁有的社會資源加以創造真正價值之人恐怕是越來越少了。
至此,讀者作為社會最小單位的一個人、一個公民,對於自己人生發展、以及與社會他人及整體之間的權利義務,可用怎樣的眼光和思維去互動、經驗並經營,有了新的觀點去覺知和感悟。
凱米颱風前夕,剛好跟朋友約了到電影院看「龍捲風暴」,電影裡的龍捲風帶來的災害真的是超乎我們的想像,一整場電影的狂風,也讓我在三天的颱風假中,盡量乖乖待在家,並祈禱屋頂不要被吹走,房子不要淹水。台灣雖然沒有龍捲風,卻也有帶來重大災害的颱風,有些颱風的破壞能力更是不容小覷。此次強颱凱米颱風帶來的人命傷亡,共計有11死、1失蹤、904傷。
依據天然災害停止上班及上課作業辦法,政府為使各級機關及公、私立學校在天然災害發生或有發生之虞時,停止上班及上課作業有所依據,特訂定本辦法。所以,颱風假其實是安全措施,不是放假。花蓮的一位護理師,與高雄的一位看護,就因為出勤而遇難死亡。即使勞動部申明,勞工可以因為有安全疑慮而停班停課未到班,但雇主也「可不給薪」,不得視為曠工。但仍有必須要出勤的人,比如因為颱風假而出現人潮商機的地方:百貨、賣場、KTV等。但這也引起不得不出勤的人,對放颱風假不乖乖待在家的人的怨懟:北部百貨巧克力專櫃服務人員,偷拍客人並「詛咒被車撞死」的新聞等。 或許,颱風天全國一律不上班、不上課,再於下個月的同一周次的六、日進行補課,不失為勞資雙贏的辦法。但對醫療照護產業人員,這樣的停止上班上課是否會影響病人或被照顧者的權益,是否可以在颱風天進行遠距教學而不用停課,都值得進一步的討論。不論如何,目前對於颱風假=放假的想法是需要被重新思考的,颱風前、中、後期需要做的準備、安全第一與重建,才是颱風假的本意。
Δ
其實讀者本人也是會期待颱風天放假的群眾之一,卻在隨著步入社會逐漸多年之後,漸漸開始覺得在國內這種集體期待颱風天放假以追尋另類小確幸的氛圍之下,我們面對天災人禍和權利義務的態度是不是哪裡怪怪的?於是看完此篇文章,有種讓我有種醍醐灌頂的感覺。
以下讀者以「小確幸之於務實的成就」為主軸來談談個人對於颱風假現象的反思:
見微知著,從民眾能夠放颱風假就高興得不得了,我們不得不加以思考,我們的社會何時開始變得如此羸弱,或甚者,從來都還未曾足夠成熟只是我們不自覺?以致在颱風這樣的天災來襲之際,社會整體考量的重點變成有沒有放假,而非有什麼影響。
現在的我們,可以說幾乎是徹頭徹尾地忽略了颱風「放假」之後大至整體經濟代價、社會成本,小至個人的各種權益的影響。舉例而言,一個上班族如果在業務量不減的情況下放了颱風假,於個人而言就足以對個人負責的業務進展產生諸多「耽誤」,放完颱風假後那些工作依舊停在原地需要被處理和消化,孰利孰弊?更何況整體社會運作的諸多被耽誤?
但換位思考,又是什麼將我們的思維形塑至此的?是個人在社會生存之困難程度加劇,如達成成家立業、買房買車之目標成本變得高得嚇人?是新媒體時代之下,媒體娛樂化加劇,本作為第四權的媒體逐漸喪失監督之權責,外有對於流量的追逐,內有自我定位的模糊,雙重壓力致使主流媒體關注的焦點和發聲的功能性終被民粹的聲音覆蓋過?
又抑或,是否在我們民主的土壤上,我們的公民素養遲遲未能健全;從某種觀點來看,我們的民主,部分是在美中兩大國和諸多國際利益下擠壓中成長出來的,以致發展得「太快、太順利」我們來不及好好消化。伴隨著曾經的「台灣錢淹腳目」到後來的「中國市場影響」,知道民主得之不易的恐怕只有真正流血犧牲的我們的民主第一代,而往後的二三代除非真正受到「良好教育」,否則加上世界範圍內越來越資本主義化和社會去中心化的大環境下,能夠擁有「健全三觀」進而懂得去珍惜所擁有的社會資源加以創造真正價值之人恐怕是越來越少了。
至此,讀者作為社會最小單位的一個人、一個公民,對於自己人生發展、以及與社會他人及整體之間的權利義務,可用怎樣的眼光和思維去互動、經驗並經營,有了新的觀點去覺知和感悟。
凱米颱風前夕,剛好跟朋友約了到電影院看「龍捲風暴」,電影裡的龍捲風帶來的災害真的是超乎我們的想像,一整場電影的狂風,也讓我在三天的颱風假中,盡量乖乖待在家,並祈禱屋頂不要被吹走,房子不要淹水。台灣雖然沒有龍捲風,卻也有帶來重大災害的颱風,有些颱風的破壞能力更是不容小覷。此次強颱凱米颱風帶來的人命傷亡,共計有11死、1失蹤、904傷。
依據天然災害停止上班及上課作業辦法,政府為使各級機關及公、私立學校在天然災害發生或有發生之虞時,停止上班及上課作業有所依據,特訂定本辦法。所以,颱風假其實是安全措施,不是放假。花蓮的一位護理師,與高雄的一位看護,就因為出勤而遇難死亡。即使勞動部申明,勞工可以因為有安全疑慮而停班停課未到班,但雇主也「可不給薪」,不得視為曠工。但仍有必須要出勤的人,比如因為颱風假而出現人潮商機的地方:百貨、賣場、KTV等。但這也引起不得不出勤的人,對放颱風假不乖乖待在家的人的怨懟:北部百貨巧克力專櫃服務人員,偷拍客人並「詛咒被車撞死」的新聞等。
或許,颱風天全國一律不上班、不上課,再於下個月的同一周次的六、日進行補課,不失為勞資雙贏的辦法。但對醫療照護產業人員,這樣的停止上班上課是否會影響病人或被照顧者的權益,是否可以在颱風天進行遠距教學而不用停課,都值得進一步的討論。不論如何,目前對於颱風假=放假的想法是需要被重新思考的,颱風前、中、後期需要做的準備、安全第一與重建,才是颱風假的本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