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順民
中國文化大學社會福利學系教授
中華民國晴天社會福利協會創會理事長
桃園市愛力社會福利協會創會理事長
電子發票愛心碼9595995、9595520

一則直指另類移動障礙相關聯的議題現象,背後潛藏的是迎接超高齡社會及其各項變遷需求而來的諸多考察思辨。

話說:根據交通部官方的資料統計,去年(2023年)全台共計發生5.6萬件65歲以上高齡機車騎士的交通事故,同時,也造成超過5萬名長者死傷,這其中首善之區的台北市,高齡者機車事故更是占全市整體交通事故一半以上的比重(56%),對此,交通部公路局台北市區監理所與台北市交通局、大台北駕訓班共同合作,首次開辦專屬於長者的「高齡機車駕訓課程」,該項訓練課程的內容包括有行前檢查、騎乘姿勢、慣熟行使、緊急煞車、道安規則講解、道安卡牌遊戲、道路駕駛訓練等,全課程共計6小時,顯然,包括從學科到術科以及從考照試題到法規新制等等有如重新來過的該項教育訓練課程,除了溫故知新、與時俱變外,同時,也具實考量到高齡長者已經被生成的駕駛慣性認知基模,藉此創新服務的駕訓課程,能夠達到實質受惠的多重作用,如此一來,要如何從鼓勵性質的『得』以進化到強制規定的『應』,這何嘗不是點明:有必要針對高齡者機車事故,以進行高齡個人的內在歸因及其非長者自身因素的外在歸因,從而找出騎乘機車不安全的停損設置,這其中包括有現行的考照制度設計、觀念有待導正的文化主義,以及物理環境的道路設計設施。

冀此,扣緊交通事故之於機車安全、道安意識、法治觀念及其道路設計而來的串聯性思考,那麼,該項的高齡機車駕訓課,亦有進一步商榷、議論之處,這其中相關聯的思索課題包括有從新手到老手的駕駛慣性、從高齡者到跨世代的駕駛習性、從感覺統合到認知功能的風險感認、從汽車到機車的不同運具危險、從高齡機車駕訓到中高齡汽車駕訓的殊異課程規劃、從普通重機到腳踏車的各自避險機制、從交通行為到法規認知的不同自覺、從人為到機械因素的自危掌控程度、從機械因素到道路環境的外在干擾因子,以迄於從駕車運具到大眾載具的配套措施,皆有通盤性檢視之必要,如此一來,無論是開辦駕訓課程抑或鼓勵收回駕照,要如何有效捍衛高齡長者之於『易駕』、『易行』的關懷意旨,這才是道為本的關鍵之處,否則,從參加課程與否到有無駕照,或是處處皆為頗多限制的移動性障礙,這也指陳出來關於開辦高齡長者的機車駕訓課,當只是降低交安事故相關變革措施的肇始而已。

總之,將交通事故的受傷嚴重程度,區分為30日內死亡、住院、受傷與未受傷四個等級,那麼,相關的研究得出高齡機車駕駛之於交通事故的人身圖像,包括有男性、未戴安全帽、飲酒情形未超過呼氣0.15mg/L標準、雙車對撞、閃光號誌路口、省道與夜間無照明情況、頭部或胸腹部受傷等,就此而言,自然是樂於看到並且肯定政府公權力勇於任事的策進作為,但是,解決一個問題及其所衍生出來的各項運作難題,實則是有將該項自主式運具的交通事故風險,逕自予於開辦高齡機車駕訓課的特定項目之嫌,如此一來,關乎到『易駕』的各項需求滿足及其風險規避,這才是諸多待解難題的棘手之處。

(本文並同步刊登在晴天社會福利協會官網)
(本文的著作財產權經王順民授權歡迎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