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剴剴案」引發社會關注,涉虐死男童的保母劉彩萱原本只認曾體罰、拿湯匙敲孩子的牙齒等,今案情急轉直下,承認凌虐兒童妨害身心發展致死、凌虐兒童妨害自由致死、傷害兒童致死等三罪,當庭哭著說「對不起」。專家指出,碰到不利證據時的心態轉變應該是人之常情,較需要關注的是心智狀態是否受到特定狀態扭曲。
劉彩萱原本只認曾體罰、捆綁「剴剴」,曾承認拿湯匙敲「剴剴」的牙齒、洗冷水澡,經數名鑑定人連續到庭證述後,承認犯下重罪,案情急轉直下;她自承剛開始蠻喜歡「剴剴」,還跟社工說「剴剴」長得像小彬彬,後來漸漸對失去耐心。
針對犯嫌心態轉變,司法精神醫學會常務理事王俸鋼說,當事人對於自己證詞的轉變,在法庭作證時是非常常見的事,面對對自己有利與否的證據、採取不同的說法,應該是人之常情。
王俸鋼說,在司法精神醫學的觀點中,比較需要關注的反而是,心智狀態是否受到特定狀況而扭曲,導致證詞本身和記憶有了偏誤,對沒有發生的事情,竟然很相信有發生,「所謂的虛假記憶」,精神醫學、司法精神醫學比較關注的是這一點。
新聞事件也常常出現所謂的「突破心防」,王俸鋼表示,就心理角度來講說,有可能因為真的罪證確鑿,發現已被蒐集到的資訊遠遠超過他的想像,不得不去面對這個事實,只有極少數的人是為了單純的自我否認或自我安慰,才要說服自己「沒做這個事情」,不過在實務上並沒有這麼常見,多數還是想替自己撒謊或辯解。
針對出現譫妄扭曲狀況的可能性,王俸鋼說,某些特定資訊,例如當事人本身受到強烈的虐待,或記憶本身久遠、經過誘導或強烈刺激等,也就是人類的記憶,會隨著外在的客觀環境,事件的暗示或者是扭曲,進而影響到想法。
另外,網路上也有一部分的討論,聚焦在保母本身是否有精神疾病,才會有這樣施暴的行為?王俸鋼表示,因為沒有遇到實際個案,不太方便針對個案評論,常有一句話是「虎毒不食子」、「天下無不是的父母」等,這樣的角度其實稍嫌狹隘。
王俸鋼指出,因為多數人對小動物和小孩都有惻隱之心,但仍有多數人會做出殘暴的行為,但無法直接連結到是否有心理或人格上的偏差,仍需要更多的背影調查才能知道,或許也是需要司法鑒定的原因。(時事新聞來源:聯合新聞網,2025.04.30)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