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順民
中國文化大學社會福利學系教授
中華民國晴天社會福利協會創會理事長
桃園市愛力社會福利協會創會理事長
電子發票愛心碼9595995、9595520

一則攸關到超高齡社會客觀事實的老權變遷趨向,背後實有其進一步思辨的深究之處。

話說:根據內政部的《僅老年人口居住宅數》資料顯示,僅有一名65歲老人的獨居宅數,已經從2013年的29.4萬宅一舉擴及至2022年的52.8萬宅,這十年期間成長近八成,然而,隨其獨居戶的日漸增多,致使『孤獨死』的社會案例,也出現有愈來愈多的變化趨向,如此一來,相與對應的變遷意涵,除卻服務輸送而來的各種防治措施外,回應於包括戰略與戰術、規範與工具及其實然與應然,皆須有其加以解構、新構之必要,這是因為:首先,該項的《僅老年人口居住宅數》資料,主要還是扣緊特定對象之「老年人口」、特別項目之「獨自居住」及其特殊需求之「孤獨老死」而來的大數據基礎分析,但是,這當中亦有其從65歲以上的既老到65歲以下的非老族群、從狹義的一人獨老到廣義的時段獨自一人,以至於從自宅到租屋等等不同生態環境、問題需求、應變資源及其照顧計畫的分殊布建處遇。冀此,在這裡的論述思辨直指的乃是涵蓋人口對象、議題範疇及其需要項目之於『老人學』的輪廓勾勒與圖像描繪,是有其復歸於大數據資料全面勘察的必要。

其次,該項資料亦有其相與對應的變遷意涵,這其中涉及到的是包括從不婚不生到婚生少子之於背後的家庭支持量能、從兩人雙老到一人獨老之於背後的個人支持能量、從跨代闔家到開枝散葉之於背後的家庭組成變遷、從食衣住行樂育到生死老殘傷疾之於需求滿足和風險規避的不同因應措施、從生理照護到身心守護的全人關懷、從個人的自立生活到在地的社區防護網絡、從己身獨處的在家老化到人群互動社會處方籤之於存在性孤獨與孤獨性存在的破解出口,以迄於從中高齡到高齡長者之於跨齡世代的社會性存在等等時代趨勢,據以直指該項『孤獨—老死—孤獨老死』的命題思辨,實有其進行整全多層的綜融性考察之必要。准此,對於孤獨老死的議題審視,就不全然只是聚焦於微視面層次的個體性榮枯境遇,而是當孤獨老死業已成為一項集體性意涵的整體社會事實(holistic social fact),那麼,『孤獨—老死—孤獨老死』的意旨命題其所意指的乃是有待掀開、廓清的『超高齡潘朵拉盒子』。

總之,老與死,不僅止於一線之隔的時間落差,而是有其從醞釀、發微、運作到既成事實的演進歷程,就此而言,如何就其老化之於瀕於臨死而來的老死生命事件,藉此思忖邁向於生命最後一哩的老化過程,如何就其轉折、轉換、轉變、轉向及其轉化,藉此找到扣緊全齡世代所關乎到從出生到成長、從老化到死去、從需求滿足到風險規避、從個人歸因到系統歸因、從生命事件到生命文本,以迄於從生命歷程到生命底蘊而來動態、多元、深邃且複雜之生命機運的陪伴與培力。

(本文並同步刊登在晴天社會福利協會官網)
(本文的著作財產權經王順民授權歡迎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