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順民
中國文化大學社會福利學系教授
中華民國晴天社會福利協會創會理事長
桃園市愛力社會福利協會創會理事長
電子發票愛心碼9595995、9595520

隨其社會變遷所增至對於人群服務的概念內涵補強,這使得關於從『社區』(Community)裡的社會工作到社會工作裡的『社群』(Community)之迷思、弔詭,實有其進一步加以深究之處。

誠然,人群服務的入門知能,標舉的是包括紀錄撰寫之於系統登打的「個案工作」、活動帶領之於團體動力的「團體工作」以及資源盤點之於社區發展的「社區工作」等所謂的直接服務三把刀,只不過,時空環境的脈絡性改變,這也讓上述三種不同的服務路徑法門,出現量、質俱變的創造性轉化,遠地不說,個案工作的服務對象業已從傳統的兒、婦、老、少、殘,進化到兒、婦、老、障、新(新住民、新二代、移工等),更遑論對於非主流新興人口族群(同志、同婚或LGBTQAI+等)的社會關注,連帶而來的也不再僅以人口為其標地的服務對象,而是回歸於從處境、情境、困境到環境的脈絡性問題,據以開展出來包括家庭處遇、心理衛生、精神醫療、多元成家、環境保護、永續發展等等多元性、跨域性以及發展性的社會工作趨向;至於,群體當中會有個案及其個案加總亦有其集體性意涵的該項團體工作,也因應時代氛圍而來的各項問題需求,致使人群服務的團體工作,除了問題解決、任務中心之類的目標導向外,要如何對接於全人、全家、全社群的蛻變成長,直指出來的是關乎到人群服務的團體工作,需要的是解構、重構和新構的變革工程。

至於,攸關到社區工作的概念底蘊、運作界定,也有其超脫於從上一個世紀的農業社會,以進化到本世紀之於數位社會的必要性蛻變,就此而言,包括社區發展、社區營造、地方創生等等以物理環境為主體的傳統社區心智圖像,實有進行典範移轉之必要,也就是說,如何從過往人、文、地、產、景之於「地理社區」布建的『舊典範』,進一步地延展至公私協力委託關係之於「責任社區」的『新典範』,及其在地守護之於「關懷社區」的『後典範』等『舊典範—新典範—後典範』的社區工作典範傳承。冀此,在這裡的思辨真義直指出來的乃是:相同的「Community」一詞,實則包括社區、社群兩種不同的詮釋角度,這其中『社區』裡的社會工作,指涉的是被人群所包圍的地理社區,藉此思索如何導入社工專業知能,藉此達到引領社區變革的積極意義;至於,社會工作裡的『社群』則是意指在特定社區情境氛圍底下的人群議題現象,據以回歸於從特定到一般的社群住民及其相關需求滿足抑或風險規避為先的責任社區與關懷社區的運作模式,這部分已經可以從當前百花齊放的各項政府委託方案或社區自主計畫,找出全齡化守護社區的契機所在。

總之,從人在情境之中到情境被人所環繞,以迄於從被人群所包圍的社區到身處特定環境的社群團體,兩者似有從抽象到具體、從物理生態到人文環境、從法人到自然人、從由上而下到由下而上,以至於從各自拉扯到互為主體等等會通之處,如此一來,扣緊『舊典範—新典範—後典範』的社區工作典範傳承旨趣,那麼,營造共生、共善、共好的社會連帶、關懷倫理及其生命共同體,這將會是社區工作一項新的挑戰課題,並且是難度頗高和極為嚴峻。

(本文並同步刊登在晴天社會福利協會官網)
(本文的著作財產權經王順民授權歡迎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