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順民
中國文化大學社會福利研究所教授
中華民國晴天社會福利協會創會理事長
桃園市愛力社會福利協會創會理事長
電子發票愛心碼9595995、9595520

一則攸關到人口發展的客觀事實,實則有其嚴肅以對的延伸性思考。

話說:根據內政部的最新人口統計,截至今年(2024年)二月底為止,台灣地區的總人口數降至2341.8萬人,至於,作為農曆龍年首月份的二月,當月份的出生人數僅有9,663人,年減4.45%,死亡人數則是高達17,462人,除了出現7,799名的生死人數落差致使得人口持續呈現負成長外,相與衍生出來的變遷意涵,宜有進一步探究的必要,畢竟,從近年以來關乎到像是出生、死亡、自然增加、社會增加、總增加、結婚、離婚或終止結婚等觀測指標,點明:當代台灣社會早已顯現「生不如死」、「總人口成長消長變化」、「以婚生子女為主」及其「生母係以台灣人為重」等人口發展樣態,像是2018年之出生181,601人、死亡172,784人、自然增加8,817人、社會增加8,888人、總增加17,705人、結婚135,403對、離婚54,443對、婚生174,472人(96.07%)、非婚生已認領2,600人、非婚生未認領4,522人、棄嬰或無依兒童7人,印照於2023年之出生135,571人、死亡205,368人、自然增加-69,797人、社會增加225,599人、總增加155,802人、結婚125,192對、離婚53,085對、婚生130,208人(96.04%)、非婚生已認領2,178人、非婚生未認領3,184人、棄嬰或無依兒童1人。

至於,扣緊2024年各個月份的微視面觀測指標,一月份之出生11,023人、死亡19,464人、自然增加-8,441人、社會增加7,832人、總增加-609人、結婚13,946對、離婚4,503對、婚生10,582人(%)、非婚生已認領174人、非婚生未認領267人、棄嬰或無依兒童0人、生母本國籍10,490人、生母大陸港澳與外國籍533人,印照於二月份之出生9,663人、死亡17,462人、自然增加-7,799人、社會增加6,019人、總增加-1,780人、結婚8,151對、離婚3,843對、婚生9,287人(%)、非婚生已認領144人、非婚生未認領232人、棄嬰或無依兒童0人、生母本國籍9,171人、生母大陸港澳與外國籍492人,這也凸顯:生少死多的自然性減少以及移入大於遷出的社會性減少,相與拉扯而成為了當代台灣人口圖像的真實寫照。

值得留意的是,將龍視為是吉祥象徵的傳統認知基模,致使所激增的龍年生子數量,當可催化出來所謂的『龍年效應』,像是1976龍年有42.5萬名新生兒,比前一年的1975年大增5.6萬名,1988年之際有34.2萬名新生兒,也較1987年的前一年多了2.8萬名,至於,2000龍年新生兒數為30.5萬人,較前一年增加2.2萬名,而最近一輪龍年的2012年則為22.9萬人,也比前一年高出3.3萬名,只是,少子女化的生育模式,也對於龍年生子產生一定的衝擊影響,進而折抵所期待要出現的人口紅利,粗估2024新龍年的新生兒數可望比去年(2023年)回升5,000人,大約是落在14萬人上下,是有機會突破2022年的生育水準,只不過,這一波最新龍年的總出生人口數及其前後相較的增加人口,這兩項的指標已然是悲觀停滯而難以仰望未來的人口天光。

總之,面對隨時都在做改變的蛻變社會,如何檢視該項『龍年效應』的變遷意涵,實屬必要,遠地不說,給予所生子女一個名份和身分的婚生子女固著文化主義,也隨其社會變遷而出現「不生,何必要結婚」、「結婚,也沒有非得要生不可」、「只要有生就好,婚生子女當可跟傳宗接代脫鉤」等認知態度的調整,至於,欠缺應有的人口教育涵養,導致無法梳理近年來諸如415.8萬名高齡人口(2023年)、65歲以上憂鬱盛行率3.78%(2016年)、兒少通報事件業12萬件次75萬3430名(2023年)、60萬名移工人口(2023年)、近40萬名女性移工(2023年)、60萬名新住民(2023年)、40萬名新二代(2023年)、零歲平均餘命為79.84歲(2022年)、女性有偶率48.37%(2023年)、育齡粗生育率1.09人(2023年)、扶養比43.42%(2023年)、扶幼比17.11%(2023年)、扶老比26.31%(2023年)、老化指數153.83%(2023年)、孕產婦死亡率10萬分之16(2019年)等等各項人口發展經驗現實的結構性意義,如此一來,當只能坐以待斃於不同年齡世代並成為「人口難民」的一員,這才是對於該起議題現象的反思所在。

(本文並同步刊登在晴天社會福利協會官網)
(本文的著作財產權經王順民授權歡迎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