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順民
中國文化大學社會福利研究所教授
中華民國晴天社會福利協會創會理事長
桃園市愛力社會福利協會創會理事長
電子發票愛心碼9595995、9595520

一則網路上的貼文分享,卻是讓選後的台灣社會掀起諸多的議論探討。

話說:有補教業者在臉書上分享一對小學生兄妹的密集作息行程,這其中包括每天清晨五點半就要起床練習數學,正規學校下課後也馬上要到才藝班補習,之後要練琴,晚餐就只能在車程中食用,直到十一點半才上床入睡,合計一天只睡6.5小時而且天天如此般的作息型態,顯然,回應於〈兒童權益公約〉、〈兒童及少年福利與權益保障法〉抑或〈個人資料保護法〉的關懷旨趣,上述的單一案例,背後卻有其非比尋常的變遷意涵深究。

基本上,扣緊「法—理—情」和「個體—制度—大環境」的關照視野,這也讓上述的個別事件,有其無限延伸的想像空間,這是因為:就其依法論處的法律界面而言,究竟有無構成不當對待和個資揭露等違法行為,這部分自待進一步釐清,只不過,面對偏差行徑範疇的該項管教舉措,即使是祭出從一般性到強制性的親職教育,但是,要如何從外顯行為的輔導以有效追索背後的教養認知基模,這一點恐怕也是徒法所難以自行的運作困境所在,如此一來,如何借力使力於家庭教育素養培力的機制設計,這一點直指對於該起事件的議論針砭,就不僅止於單純的法律層面或個體層次,而是背後根深蒂固的傳統文化主義,早已或多或少顯現於從孝親奉養到親子管教的代際溝通互動。准此,在這裡的思索真義指陳出來如何因勢利導找出在其如常的家庭生活運作背後所需要奠基的觀念素養、親職效能、行為技巧,畢竟,成龍成鳳的文化性期待,已然內化為某種集體意涵的社會心理認知閉鎖,就此而言,從該起事件到更多有待廓清的親子管教模糊地帶,這才是道為本的變遷意義思辨所在。

事實上,即使是緊扣該項的個別案例討論,這當中依舊有其縫隙間的貓膩之處,像是:捍衛父母教育權的同時,逕行管教的界線或上限為何?父母的親權行使及其兒童的表意權,兩者之間有無比例原則的衡平關係?而即使該項高壓的管教模式可以表現秀異成果,但是,要如何從不可替代的『唯一』,以進一步思索其他配套措施的『之一』?至於,有如部隊般的另類全控機制以及限縮於權控關係而來該項特定教養行徑,從親職、子職到親職之間,又是否可以導入親職教育、減壓服務等針對個人動力、父母動力或是家庭動力運行受限的相關配搭措施,特別是如何回應於人類行為及其社會環境而來的全人發展命題,藉此思索該項聽從、順從、服從的背後,有無預伏某種偏差、虞犯、曝險與逆境的戕害因子?最後,如何從單一個案以反思加總於華人社會『贏在起跑點』的該項教養認知基模?

總之,上述的貼文分享,映照出來的還是如何得以找到妥適得宜的親子互動調性模式,連帶而來的是,從家庭領域的『身教』、學校場域的『言教』到環境地域的『境教』,彼此間所相融會合的德行素養教育,這才是該起議題現象的延伸思索所在,就此而言,持續社會化所深植於您、我之管教、管制、管理或管訓的權控主義,更是針砭反思之處。

(本文並同步刊登在晴天社會福利協會官網)
(本文的著作財產權經王順民授權歡迎轉載)